随着隋唐南北统一的出现,南北文化再次出现大融合,生活习性互相影响,北方人和当时谓为“胡人”的西部诸族,也开始兴起饮茶之风。
渐渐地,茶成为一种大众化的饮料并衍生出相关的文化,影响社会、经济、文化越来越深。
1.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的转移
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发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及至唐朝中后期,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产,随之空前蓬勃发展了起来。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更是得到了格外发展。
唐代中叶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成了贡茶就是集中体现。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
据史料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遍地种茶,山无遗土,从业于茶者十之七八。
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
由《茶经》和唐代其他文献记载来看,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14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我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
2.繁盛的唐代茶业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便可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三大类。
贞观年间,百业待兴,茶业也逐渐兴旺起来。开明的经济政策、发达的交通、往来的商贾、茶丝交易的兴盛,为饮茶的传播和普及提供了便利的市场条件。上至朝廷显贵,下至黎民百姓,形成了“举国之饮”的社会风尚。
唐朝统治阶级重视茶业,提倡饮茶,甚至为了确保百姓的生活用粮,推行过禁酒令,引导百姓饮茶,以茶代酒。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时,茶作为陪嫁之物而入藏。随后,西藏饮茶之风兴起,甚至达到“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程度。
此外,唐代还兴起了“茶马交易”,开始与周边少数民族贸易往来,用茶叶、丝绸换回良马、玉石等物品,少数民族的饮茶之风也开始兴起。
[唐]周昉《调琴啜茗图》
3.茶文化的确立
陆羽(733—804),字鸿渐,汉族,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茶经》而闻名于世,他对中国茶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佛门出身的陆羽一直注意收集历代论及茶叶史料,并且亲自参与调查和实践,通过对几十年经验的总结,撰成《茶经》。
陆羽《茶经》书影
《茶经》是我国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茶学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它详细记录了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是研究中国古代茶业的重要著作。同时,它也将普通茶事升格到精神层次,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从文化学的角度讲,《茶经》在唐代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我国饮茶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茶经》一书,将我国有关茶的知识与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升华,并通过对饮茶相关内容的规范化,把儒、道、佛等思想融合到饮茶的过程之中,使饮茶的文化内涵趋于深刻和丰富,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4.文人雅士“茶话会”
唐代,茶会、茶宴开始兴起并成为时尚。文人雅士邀见朋友聚会,或厅堂或庭院,以茶相待,兴致极浓,或吟诗作赋,或填词作画,或切磋技艺,或促膝谈心,欢快非常,被称作“茶话会”,并且成为一种固定的民族文化形态,历代相传。
自从陆羽提倡茶“精行俭德”后,茶走上了淡泊宁静之路,奢华的茶宴在中原一带开始走下坡路,但文人所举办的小型茶宴仍然长盛不衰。
文人茶宴,讲究环境的清幽、茶具的雅洁、人的襟怀冲淡以及朋友间的志同道合。
其次,由于唐中晚期安史之乱的影响,国力日趋衰微,许多诗人报国无门,唯以吟风弄月品茶的精神内涵与文人的幽寂心态得以契合,茶便成为文人精神的寄托。
如唐代著名诗人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云: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诗文隐喻了十分丰富而深刻的哲理,且儒家的入世思想、佛教的寂静、道家的羽化,在诗中均有反映,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济世之情。
5.寺院僧侣茶道
佛教自唐代开始进入繁盛时期,寺院的发展对茶的传播和饮茶风习的普及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寺院大多数建在名山中,这些地方的气候、水土等自然条件往往很适合茶树的生长。寺院旁边一般都建有茶园,多有名茶传世,如灵隐佛茶等。
僧人坐禅清修、净化灵魂,往往借助于茶、得益于茶。起初僧人饮茶是为了充饥,当时茶类似于羹饮,故为茗粥充饥,有助于长时间禅修提神。
真正把茶与佛理结合在一起的,则来自佛教典故“茶禅一味”,虽然茶理并非禅理,但既然能够借茶理阐述禅理说明茶与禅某种程度上确实有其相通之处。
自饮茶在寺庙普及之后,饮茶成为寺庙僧徒十分重要的生活内容,后期饮茶被纳入寺庙戒律中,规范了茶礼制度,并专门设置了“茶堂”供辩佛说理、招待施主、佛友品饮。遇重要节日,往往举行大型茶宴,宾客们闻香品茶,探讨佛理,也讲茶道。其次还办小型茶会、行茶礼、写茶诗、著茶书,甚至在寺庙附近亲自种茶并精心研究制茶技术。
在饮茶实践中,僧人们爱茶、种茶、研究茶、烹茶、饮茶、赞美茶,茶成了僧家兴佛事、供菩萨、做功课的必备之物,大大丰富了唐代茶文化的内容。
唐代“风俗贵茶”的局面,甚至吸引日本僧众专程来大唐留学,鉴真大师也多次应邀去日本讲学。在对外交往活动中,茶均作为珍贵礼品相赠。
6.豪华的宫廷茶宴
唐朝的宫廷饮茶具有自己的特色。茶本是清俭之物,但一旦被皇室所重,便身价百倍,平添富贵之气。如陕西法门寺出土的迄今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保存最完整由唐僖宗供奉的宫廷金银二十四器茶具,尽显了唐代皇宫茶器的奢华。
唐代宫廷最主要的两件茶事即宫廷茶宴和赐茶。
[唐]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座茶罗子
茶宴中规模较大的数清明宴。长安一带流行清明节以茶果祭祀天地、祖先的习俗。据《苕溪渔隐丛话》载:“唐茶品虽多,亦以蜀茶为重。然惟湖州紫笋入贡,每岁以清明日贡到。先荐宗庙,然后分赐近臣。”
赏赐大臣之举有犒赏、笼络之意,含有“和”“敬”的因素在内,失去了质朴的本质。皇室饮茶虽潇洒浪漫,但其核心是追求豪华、炫耀权势,打上了君臣有别、等级有差的阶级烙印。
7.五代的茶文化
后梁灭唐后,中国又进入了一个长期分裂动荡的时期。
这一时期,许多文化活动还是直承盛唐风气,尤其在吴蜀、江浙物产丰富的南方地区,战事比北方少,文人品茶论茗之事并未断绝。宋代的陶谷在《清异录·汤社》中记载:“和凝在朝,率同列递日以茶相饮,味劣者有罚,号为汤社。”
[五代]佚名《乞巧图》
和凝是五代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也是一位朝廷重臣。他在公干之余,经常与同事一起品茶,形成一个小团体,号“汤社”。至此汤社成为文人聚会的一种正式形式,也开辟了宋人斗茶之风的先例。
与此同时,苏廙在《仙芽传》中所叙制茶汤方法为“点茶法”,明显区别于唐代的直接煎煮法。可见,宋人的点茶法在五代时期便开始出现了。
五代十国时,南唐最为富庶,南唐之茶最有名的就属贡茶——建茶。宋太祖下南唐,得到南唐大片土地、财富,建茶因此也受到了重视。特别在建茶作为皇室专贡之后,地位是其他地区望尘莫及的,这也奠定了宋朝茶文化兴盛的物质基础。
虽说五代时期战争频繁,但这也促使了百姓生活迁徙多变,使得中原和长江流域的茶文化向南北扩展。可以说,五代继唐代饮茶的质朴之风后,进一步加强了茶艺向自然靠近的态势,也才成就了宋人饮茶之风尚,在茶文化的发展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