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铁观音属青茶类,乌龙茶类的代表,原产于福建省安溪县尧阳乡,以其成品色泽褐绿、沉重若铁、茶香浓馥、媲美观音净水而得此圣洁之名,被人们誉为“乌龙茶之王”。
安溪产茶始于唐末。宋元时期,铁观音产地安溪不论是寺观或农家均已产茶。据《清水岩志》载:“清水高峰,出云吐雾,寺僧植茶,饱山岚之气,沐日月之精,得烟霞之霭,食之能疗百病。老寮等属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饮之不觉两腋风生,倘遇陆羽,将以补茶话焉。”
明清时期,是安溪茶叶走向鼎盛的一个重要阶段。
相传,1720年前后,安溪尧阳松岩村有个叫魏荫的老茶农,勤于种茶,又笃信佛教,敬奉观音。每天早晚一定在观音菩萨前敬奉一杯清茶,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有一天晚上,他睡熟了,朦胧中梦见自己扛着锄头走出家门,他来到一条溪涧旁边,在石缝中忽然发现一株茶树,枝壮叶茂,芳香诱人,跟自己所见过的茶树不同。第二天早晨,他顺着昨夜梦中的道路寻找,果然在一处石隙间找到梦中的茶树。他仔细观看,只见茶叶椭圆,叶肉肥厚,嫩芽紫红,青翠欲滴。魏荫十分高兴,将这株茶树挖回悉心培育并大规模种植。因这茶是观音托梦得到的,所以取名“铁观音”。
明代,安溪茶业生产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饮茶、植茶、制茶广泛传遍至全县各地,并迅猛发展成为农村的一大产业。
[辽]张文藻墓壁画《童嬉图》
清初,安溪茶业迅速发展,相继发现了黄金桂、本山、佛手、毛蟹、梅占、大叶乌龙等一大批优良茶树的品种。清代名僧释超全有“溪茶遂仿岩茶制,先炒后焙不争差”的诗句,这说明清代时溪茶生产已十分盛行。
安溪县地处戴云山脉的东南坡,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以山地为主,重峦叠嶂,通称“内安溪”。东部以丘陵为主,通称“外安溪”。以往茶区集中于内安溪,安溪铁观音茶树萌发期为春分前后,每年一般分四次采摘,分春茶、夏茶、暑茶、秋茶,制茶品质以春茶为最佳。
铁观音鲜叶采摘一年有春、夏、暑、秋之分,从4月中旬采至10月上旬。各季茶中,春茶最好,秋茶次之,夏、暑茶较差一些。
铁观音采摘须在茶芽形成驻芽、顶芽形成小开面时,及时采下二三叶,以晴天午后茶品质最佳。毛茶的制作需经晒青、晾青、做青、杀青、揉捻、初焙、包揉、文火慢焙等十多道工序。其中做青为形成“铁观音”茶色、香、味的关键。毛茶再经过筛分、风选、拣剔、干燥、匀堆等精制过程后,即为成品茶。
铁观音是乌龙茶的极品,其品质特征是:茶条卷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泽砂绿,整体形状似蜻蜓头、螺旋体、青蛙腿;冲泡后汤色金黄浓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俗称有“观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