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茶灶安排兽炭红:古代制茶工艺

关于古代的制茶之法,因唐朝以前无专论的茶书,故难以考证。据北魏张揖所著《广雅》一文曰:“荆巴之间,采茶叶为饼状……”可得知唐以前已出现做成饼状的团茶,这是确凿无疑的。

1.唐代团茶的制作工艺

在陆羽的《茶经》中,对于制茶过程及使用器具,分二、三两章分别说明,而团茶的制造方法则细分为采、蒸、捣、拍、焙、穿、藏等七个步骤。

(1)采茶。

茶叶的采摘约在二、三月间,若遇雨天或晴时多云的阴天都不采,一定等到晴天才可摘采。茶芽的选择,以茶树上端长得挺拔的嫩叶为佳。

(2)蒸茶。

将采回的鲜叶放在木制或瓦制的甑(蒸笼)中,甑放在釜上,釜中加水置于火灶上。蒸笼内摆放一层竹皮做成的箄,茶青平摊其上,蒸熟后将箄取出即可。

(3)捣茶。

茶青蒸熟后,趁其未凉前,快速放入杵臼中捣烂,捣得愈细愈好,之后将茶泥倒入茶模。模一般为铁制,模子有圆、方或花形,因此团茶的形状有很多种。

(4)拍茶。

茶模下置檐布(褶文很细、表面光滑的绸布),檐下放石承(受台),承一半埋入土中,使模固定而不滑动。茶泥倾入模后须加以拍击,使其结构紧密坚实不留有缝隙。等茶完全凝固,拉起檐布即可轻易取出,然后更换下一批。凝固的团茶,水分并未干燥,需先置于竹篓上透干。

(5)焙茶。

焙茶又称制茶(炒茶),即用温火烘茶。焙茶是为了再次清除茶叶中的水分,以便更好地保藏贮存;且口感独特,火香浓郁,而且具有去油腻的功效。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烘焙茶叶的工具叫“育”,并有“以木制之,以竹编之,以纸糊之”的制作方法。宋代时焙茶工具改称“茶焙”,并提出了将焙茶茶饼存于“漆器中缄藏(封存)之”,以保持茶色常新的储藏方式。

直至明代,一般散条形茶焙茶时,先用大盆贮火,再在旧火灰里埋进未煮燃过的炭,用已燃过的炭块盖在上面后,将火盆放于茶焙下烘茶,制作工艺已经非常精细了。

清代闵钧《焙茶》诗云:

轻轻微飚落花风,茶灶安排兽炭红。

亲炙几番微火候,人声静处下帘栊。

古法焙茶具有香幽味醇、耐冲泡、耐存放、暖胃清肠、久饮养胃等特点,其汤色边缘有金润茶油。

[清]《制茶图·炒茶》

(6)穿茶。

焙干的团茶分斤两贯串,如中国古代的铜钱中有圆孔或方孔,可用线贯穿成串,以便储蓄或携带,团茶因中间有孔穴,故可穿成一串,较利于运销。

(7)藏茶。

团茶的贮藏是件重要的工作,若收藏不当则茶味将大受影响。育器是用来贮茶的工具,它以竹片编成,四周并糊上纸,中间设有埋藏热灰的装置,可常保温热,在梅雨季节时可燃烧加温,防止湿气霉坏团茶。

2.宋代团茶的制作工艺

宋代对茶的品质更为讲究。据赵汝砺《北苑别录》记载的团茶制法,较陆羽的制法又更精细,品质也更为提高,宋团茶制法是采茶、拣芽、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等七个步骤。

(1)采茶。

由于贡茶的大量需求,只能由训练有素的采茶工担任采茶的工作。采茶在天明前开工,至旭日东升后便不适宜再采,因为天明之前未受日照,茶芽肥厚滋润;如果受日照,则茶芽膏腴会被消耗,茶汤亦无鲜明的色泽。采茶宜用指尖折断,若用手掌搓揉,茶芽易受损。

(2)拣芽。

茶工摘的茶芽品质并不十分匀齐,故须挑拣。形如小鹰爪者为“小芽”,芽先蒸熟,浸于水盆中只挑如针细的小蕊制茶者为“水芽”,水芽是芽中精品,小芽次之。如能精选茶芽,茶之色、味必佳,因此拣芽对茶品质之高低有很大的影响,宋代对茶品质的注重更在唐人之上。

(3)蒸茶。

茶芽多少沾有灰尘,最好先用水洗涤清洁,等蒸笼的水滚沸,将茶芽置于甑中蒸。蒸茶须把握得宜,过热则色黄味淡,不熟则包青且易沉淀,又略带青草味。

(4)榨茶。

蒸熟的茶芽谓“茶黄”,茶黄得淋水数次令其冷却,先置小榨床上榨去水分,再放大榨床上榨去油膏,榨膏前最好用布包裹起来,再用竹皮捆绑,然后放在榨床下挤压,半夜时取出搓揉,再放回榨床,这是翻榨,如此彻夜反复,必完全干透为止,如此茶味才能久远,滋味浓厚。

(5)研茶。

研茶的工具,用柯木为杵,以瓦盆为臼,茶经过挤榨的过程后,已干透没有水分了,因此研茶时每个团茶都得加水研磨,水是一杯一杯地加,同时也有一定的数量,品质愈高者加水愈多杯。研茶的工作得选择腕力强劲之人来做,但加十二杯水以上的团茶,一天也只能研一团而已,可见其制作的费时及费事了,然其品质的精细也是唐代团茶所望尘莫及的。

(6)造茶。

研过的茶,最好手指戳荡看看,一定要全部研得均匀,揉起来觉得光滑,没有粗块才放入模中定型,模有四十余种之多。

[清]《制茶图·舂茶》

(7)过黄。

所谓“过黄”是干燥的意思,其程序是将团茶先用烈火烘焙,再从滚烫的沸水中迅速掠过——这叫过汤。如此反复三次,最后再用中火烟焙一次,焙好后再过汤出色。然后将焙好的茶放在密闭的房中,用扇快速扇动,如此茶色才能光润。做完这个步骤,团茶的制作就完成了。

3.炒青法

由于宋代饮茶风气较盛,名茶不下百种之多,技术上也有突破的发展。宋朝末年发明散茶制法,于是制茶法由团茶发展到散茶,使得茶的制法和古法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到元朝团茶渐次淘汰,散茶则大为发展,末年时又由“蒸青法”改为“炒青法”,明时团茶已不再流行,炒青散茶则大为流行。许次纾《茶疏》所载者,即为炒青制茶法,一直到现在还是使用炒青法。

炒青,是指在制作茶叶的过程中利用微火在锅中使茶叶萎凋的手法,通过人工的揉捻令茶叶水分快速蒸发,阻断了茶叶发酵的过程,并使茶汁的精华完全保留的工序。炒青是制茶史上一个大的飞跃。

手工炒青方法是:做青叶下锅后,立即手抓翻炒,注意青叶均匀翻动,至中间稍有水汽,手感热而烫手,改用两个茶扒(半月形带木柄的木板炒手)炒青,先略抖动一两下,散发部分水分和挥发青气,随即以双茶扒夹住炒青叶翻动,这时有低闷的细胞爆裂声,临出锅时,再稍微抖动,以使之均匀散水,略炒即可出锅揉捻。

传统的手工炒青法,其优点是炒青均匀,闷炒保水程度好,炒青适度容易掌握,能保持炒青后的叶温。 9qVTMp+rYSA/Ns57F7GGYGqcWhqWFbBoHfucJIhMtYLL/o0BIAYnTzbdqDy10xF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