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代序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要览

梅贻琦

一、学校沿革

民国二十六年七月,平津陷于倭寇,北方各大学南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奉教育部命于长沙联合筹设新校,定名为长沙临时大学。以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湖南教育厅厅长朱经农、湖南大学校长皮宗石,及教育部代表杨振声等为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于十一月一日筹备就绪。理、法商、工三学院在长沙韭菜园圣经学校,文学院在南岳圣经学校分别上课。迄年终首都沦陷,武汉震动,乃西迁入滇。大部员生步行,于二十七年二月二十日离长沙,四月二十八日到昆明。并奉教育部命,改校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仍由三校校长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于五月四日恢复上课,租借蒙自海关旧址等地为文、法商两学院校舍,租借昆明西门外昆华农业学校为理学院校舍。并租借昆明拓东路迤西会馆、全蜀会馆为工学院校舍。总办公处则设于城内崇仁街四十六号。同时在城西三分寺附近购地百二十余亩建筑校舍。是年夏,以文、法两学院远在蒙自,管理不便,并奉教育部命增设师范学院,因此又增租西门外昆华师范学校、昆华工业学校,并向云南省政府商借城内昆华中学南院、北院为校舍。师范学院即设于昆中北院,以南院为女生宿舍。文、理、法商三学院则分别在农校、工校等处上课,总办公处则迁设于才盛巷二号。二十八年春,复为办事便利计,迁至昆华工校。是年夏,新建校舍落成,勉敷理、文、法商三学院之用,并恢复各科研究所,仍由北京、清华、南开分别办理,以存三校之旧。二十九年夏,工校租约届满,迁总办公处于昆中南院。是时安南屈服于倭寇,云南戒严,奉教育部命于四川叙永筹设分校,置一年级生于分校上课,以备万一。是年冬,昆中南、北两院被敌机炸毁,复将师范学院迁入工校,总办公处迁至新校舍。三十年夏,以昆明局势稍稍稳定,复将叙永分校结束,另租昆华中学新校址一部为一年级生课室及宿舍。八月中,新校舍又遭敌机轰炸,旋赶即修复,十月初仍得按期上课。自去冬以来,因空袭渐少,省立各校陆续迁回昆明,至今夏昆中新校址及昆工之一部均须让还,而本年学生人数较去年复稍有增加,校舍支配遂更感困难。去年曾有于距城五里之龙院村附近购地另建师范学院校舍之计划,嗣以经费无着,而年来工料价目又复大涨,盖亦难望进行矣。

二、行政组织

本校行政由常务委员主持。遵照部章分设教务、训导、总务三处。教务处分设注册组及图书馆(兼理讲义印刷事宜)。训导处分设生活指导、军事管理、体育卫生三组(设校医室)。总务处分设文书、事务、出纳三组。

三、校舍及设备

本校仓促迁滇,员生众多,值当地各学校疏散至各县,乃得租借应用,同时并购地鸠工赶筑新舍,其间因租约及敌机轰炸等关系,仅工学院始终设于拓东路迤西及全蜀、江西三会馆内;此外,各学院屡经播迁,二十八年夏,自建校舍落成,文、理、法商三学院乃有稳定校舍。自总办公处迁入新舍后,全校重心,亦移于此,计占地一百二十余亩,位于昆明大西门外,负山附廓,远隔市廛,地既清静,宜于读书。图书馆即设于此,阅览室可容八百人,拓东路工学院分馆阅览室系一会馆大殿改造,可容四百人,师范学院分馆可容二百人。分设于各学院之专门期刊室,每室可容三五十人不等。截至三十年底自购藏书,计中文书籍二万九千七百余卷,西文书籍一万二千一百余册,其中大部分系三校藏书迁运来滇供本校利用者,其余系在湘滇就地采购及由国外购来或经外人赠送者。至于理工方面设备,本校成立时,曾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补助十万元。又管理中英庚款委员会补助二十五万元,用于理工设备者约二十万元。是时物价尚未上涨,海外交通未受阻隔,本校得以购备急需之物品,嗣后三校运滇之仪器机械已有相当数量,加以本校历年经常费内陆续增购者,以较三校原有设备虽相去甚远,尚能勉敷教学之用。各系实验室自新校舍落成后,亦粗具规模。工学院学生所需实习工厂,则就租用之会馆房屋,商得业主同意,加以改筑,一切设备,皆由理工设备设计委员会负责筹划。本校成立之初,每年预算保留百分之二十作添置图书设备之用。近两年来一因海外交通断绝,一因物价腾涨,薪津、办公各费常感不敷,不得不将设备预算酌为匀减。此亦目前权宜之办法耳。

四、院系情形

本校现设文、理、法商、工、师范五学院,计分二十六系。工学院附设电讯专修科,师范学院附设初级部。三十一年度注册学生,计男二千四百五十一人,女三百二十七人,共二千七百七十八人(梅注:“此数最后尚有增加,请与注册组核对。”)。分院统计文四百一十二人,理三百二十二人,法商八百九十一人,工七百八十四人。师范二百七十六人,先修班九十三人,研究所六十人,各院系教师计文七十七人,理一百零六人,法商四十二人,工七十三人,师范三十六人,连同先修班及各系共同修习之体育军训等教师共计三百五十八人。历年毕业生共计五百八十一人(三校旧生在联大毕业者未计入),除入研究院深造者外,大都服务于军政学及各实业机关。每届暑假,各界纷纷来函征用,供不应求,尤以理工两院毕业生为甚。然本校各科研究所系由三校分别办理,已见上述,现设科部,计文科研究所,设有:(一)中国文学部;(二)外国语文部;(三)历史学部;(四)哲学部。理科研究所设有:(一)算学部;(二)物理学部;(三)化学部;(四)生物学部;(五)地学部。法科研究所设有:(一)法律学部;(二)政治学部;(三)经济学部;(四)社会学部。工科研究所设有:(一)土木工程学部;(二)机械(附航空)工程学部;(三)电机工程学部。

五、学生生活

本校学生大多数来自战区,生活至为艰苦。全校学生二千八百余人,持贷金及补助金生活者,达十分之七八。但贷金仅勉敷膳食。年来昆明物价高涨,以较战前约在百倍以上,各生必需之书籍纸笔以及布鞋等费,最少限度亦月需二百元左右。唯在艰难困苦中,反易养成好学勤勉之习。每值课后,群趋图书馆,宏大之阅览室,几难尽容。其经济来源完全断绝者,率于课余从事工作,稍获酬报,以资补助。

学生团体主要者为学生自治会、三民主义青年团及各系学会、各级级会,此外尚有临时组织之各种学术讨论会。每每敦请学者名流作公开讲演,对于社会服务,亦颇能尽力,如举办平民夜校、兵役宣传、防空宣传、征实宣传等,咸能利用余暇,尽力以赴。又因年来社会上对于话剧已有相当爱好,复经有识者提倡,本校学生对于话剧兴趣亦颇浓厚,曾于募捐劳军时上演数次,颇得好评。对于劳作方面,亦渐知重视,除分任清除校园外,并于校中隙地芟夷草莽,种植蔬菜,以佐餐食。则于训练之外,兼得补助生活之益也。

六、学术研究

本校播迁来滇,三校旧教员大多随校南来。虽在颠沛流离之中,并受物价高涨影响,几至饔飧不继,然对于学术研究,仍一本旧贯,不稍懈怠。各教员研究所得,除由三校学术刊物量为发表外,并在本校各学会公开演讲,或将稿件分送中外各杂志刊登,以昆市纸价昂贵,印刷困难,未能自行出版。又如冯友兰教授所著《新理学》,金岳霖所著《论道》,华罗庚教授所著《堆垒素数论》,许宝騄教授所著《数理统计》论文,陈铨教授所著《野玫瑰》等书,已由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审定给奖。此外呈送著作尚在审议中者复有多人。又如北京大学出版之四十周年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之三十周年纪念学报及《社会科学》《工程季刊》——理科论文在沪印刷者,因太平洋战起未能完成——虽所收各不过二三十篇,要以见诸君数年来努力结果之一斑耳。 t1dBXgOBOStE8m+zm225LD8XVoX3r5NwqBEoio5zJ/4dkrKwjpMX3fGol19+4A/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