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937年秋天,我开始抛弃了书斋生活,过“行万里路”的新生活;我的“行万里路”,因为在战时,酸甜苦辣,五味俱全,又是大不相同。(我所行何止一万里,比古人的视野自然更广阔些。)古人之中,“行万里路”的如司马迁,如徐霞客,他们是老老实实步行的多,《浪游记快》的作者沈三白,他也到了许多地方,游了许多山水。我的“行”,大部分是在舟车飞机上,却因为在战时,也就得爬山过岭,日夜步行的。

我在二十岁以前没有坐过轿子,也没骑过马;“行”的速度不算快,也不算慢。十二三岁时,我从家乡到金华读书,相距七十多华里,清晨动身,傍晚到城,也还不怎么困乏。我自度每天可走百华里,假使走长路,天天走,每天就只能走七八十里。我挑不得重担,三四十斤轻担那就每天只能走四五十里了。说到走路,那就得准备鞋子:草鞋最起脚,蒲鞋最舒服,布鞋勉强穿得,皮鞋那就苦了。我们向南涧去那回,因为要往返三不管地区,就得步行;南涧在山谷间,要爬过一条山岭,才到得市场的。途中碰到一队从上海来的男女,她们“行不得也哥哥”,却又不想穿草鞋;走不上几里路,双脚磨出了水泡,连草鞋也穿不成了,只好提着高跟鞋,徒跣而行,这也是街头一景。行路就得耐心,开头急不得,十里停一停,二十里歇一歇,中午好好儿歇中伙,那就不会做“啦啦队”(掉队之意)。走长路的话,开头那几天,得养点余力,这才可以支持下去。古语云:“行百里者半九十。”这句话,行了就会明白,走了九十里,最后这十里的担负,和前面九十里正相等,这是经验之谈。我走了这么多路,从来没走“败”过,便是这个道理。

行路的人,“饮”比“食”更重要,饥饿的磨人,我们勉强还可以忍耐得住,干渴可真会枯死人,许多电影中,写渴中得饮的喜极形象,倒是真切的。我是爱饮山泉的,真是一瓢饮,假使世间有仙露,这便是仙露,沁入心脾,浑身为之一快。不过这些享受,也只江南一带有之。有个凉亭,有人烹山泉,撒上一把苦丁茶叶,比龙井还清冽些。我们喝过的山泉,都是陆羽所不曾到过的。我曾花了三十银圆,买了一处山泉,深四五尺,方不及六尺,山泉汩汩,旱涝不绝。依我们评定,不在虎跑之下。只是在深山邃谷中,除了樵夫牧童,谁也不到那儿去;我也只喝过两三回,让它永远在山谷中留着。到了华中一带,这一类自然享受就没有了。行军经过时,村民就把水井封起来,过客就无法找到,那才是苦事。黄河两岸,大多是苦井,不仅是有咸味,还带上一点苦味。大家拿着小盏取水,喝了应急就算了。

吃的事,在前方当然有啥吃啥,这个“啥”的程度,差别得很远。我说过在兰考一带,吃“糊涂”,带几张榆叶也算饱了一餐。假使包饺子吃面,那是一年难得几回吃的。我们在豫西一处人家,吃过三钱油,已是上等享受。所谓“三钱”者,乃是长线上挂了一文钱,向油缸中蘸了三回,大约有五六毫升那么多。江南情形就不同了,我在赣南瑞金一处人家,吃过六十四样菜,最后一大盆,乃是一只烤猪,那是淮河流域的人所想象不到的。不过出门行路,饱其腹是重要的;肚子饱了,天寒地冻,也还扛得住。

吃饱了,喝够了,好好睡一觉,那就是地上神仙了!第二天精神十足,又可以赶路了。有一回,我就在郑家坞(浙赣路小站)的饭店里,吃了一大碗汤面,睡了二十八小时才醒来,才算把三天三晚的疲劳恢复过来了。

行路,用两脚在走,把我们的生活也弄得很单纯了;这也是一种人生乐趣。 2jZhCu4bs6rEJoc9AGGDwwk0RF+celhjVOEVPqpDyhH1a62Kfm6mWS+RjL6dejl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