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白纱绿裙销断魂:隋唐五代服饰

隋唐五代时期,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加上对外交往的频繁,使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崭新的局面,中国传统衣饰也达到空前繁盛时期。

隋唐时期,统治阶级虽然在最隆重的礼仪服装上仍保持前代传统,但是穿得最多的朝服和常服却有了新面貌,并为后代开创了服色制度的新传统,因此也是服装制度史上的重要时代。

晚唐和五代以后的衣装不再以繁多而美,反而更加追求朴实简洁。

1.冠帽

隋唐帝王的冕服也遵循汉制,一般只在礼仪大典与祭拜宗祠百神时用。

唐代的通天冠变得十分华丽。《新唐书·舆服志》记载通天冠有24梁;《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唐代通天冠有十二蝉首。冠上重要的配饰为珠翠黑介帻,加金博山,即以黑介帻承冠。带为组缨、翠缕(缨垂余的饰),玉、犀簪导(簪即古之笄)。

唐太宗还创制了“翼德进德冠”,朔望视朝,其形如幞头,服饰则配以白练裙与襦裳服,也可配裤褶与平帻。

进德冠比通天冠略次,但造型也很华贵,为重臣所戴。

进贤冠是皇子亲王、一至九品的各职文官所戴,具有普遍性与典型性。据《开元二十年开元礼成定冠服之制》所记,“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二梁,九品以上一梁”。

唐太宗衣冠形制

隋唐时代平时的头衣主要为“幞头”。幞头的起源很早,魏晋六朝的“角巾”其实就是幞头的早期形态。

隋代的幞头较简便,就是在软裹巾里面加一个固定的饰物后再覆盖于发髻上,就能包裹出各种形状。

初唐的幞头巾子较低,顶部呈平形;以后巾子渐渐加高,中部略为凹进,分成两瓣。

开元年间,流行“官样”巾子。这种巾子最早出现在宫中,又称“内样”,也叫“开元内样”。

中唐后,巾子更高,左右分瓣,几乎变成两个圆球,并有明显前倾,称“英王踣样”巾子。

自此以后,上至帝王、贵臣,下至庶人、妇女都戴幞头,巾子式样基本一致。唐末,幞头已经超出了巾帕的范围,成了固定的帽子。

隋唐的头衣除幞头外,还有纱帽,被用作视朝听讼和宴见宾客的服饰,在儒生、隐士之间也广泛流行,其样式可以由个人所好而定,以新奇为尚。至于南北朝时期的小冠和漆纱笼冠,这个时期也仍在使用,有些还被纳入冠服制度当中。

唐代有一段时期十分流行胡帽。这种帽子形制多变,具体名目有底边翻卷、顶部尖细的毡卷檐帽,皮毛筒形帽,浑脱帽等。

[唐]阎立本《步辇图》人物衣饰

2.礼服

隋朝于公元589年重新统一中国后,隋文帝厉行节俭,衣着俭朴,也不怎么注重服装的等级尊卑。经过20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有了很大的恢复。

到了隋炀帝即位,开始崇尚奢华铺张。为了宣扬皇帝的威严,恢复了秦汉章服制度,并对衣饰做出严格的等级规定,使服装成为权力的一种标志。

南北朝时期将冕服十二章纹样中的日、月、星辰三章放到旗帜上,改成九章;隋炀帝又将这三章纹饰放回到皇帝的冕服上,并把日、月分列两肩,星辰列于后背,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成为后世历代帝王冕服的基本形式。

在重要典礼场合,一品至五品官职戴笼冠或介帻,并有簪导与缨为饰;身穿对襟绛色大袖衫,内衬白纱中单;下着白长裙,外套赤围裙,佩朱色蔽膝,腰束钩革带;佩绶、剑,足穿袜舄。六品以下,去掉剑和佩绶,其他相同。

隋唐的贵族女性,在重要场合一般也要穿着礼服。晚唐时期女性着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头上画有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张礼臣墓出土随葬屏风画中的舞伎额描雉形花钿

3.百姓衣饰

隋唐时期百姓的日常衣料广泛使用麻布,女子的裙料一般采用丝绸。

隋唐时期一般男子服装以一种白色圆领的长衫为主,除祭祀典礼外,平时都穿这种服装。襕衫因紧身而狭,需缺胯开衩或穿大口裤以便行动,直到宋代,它仍为士人做上服。缺胯袍衫就是在袍、衫的腋下开衩,为士人、庶民、奴仆等劳动者之服,也是戎服之一。此外,庶民百姓、奴仆多穿用麻、毛织成的“粗褐”。

士人,一般文人雅士或绅士、老者,仍以大袖宽身的襌衣、长裙为常服。初、中、后唐及五代时文人的服饰,多头戴软脚幞头,身穿盘领窄袖或窄长袖的袍衫,加襕,袍衫长及足或膝,下穿宽口裤,足穿软靴。

从中唐、晚唐开始,文人服式随着朝代的崇尚,提倡秦汉的宽衣大袍。后唐与五代时文人的新式衣装多为较宽长大袖的袍衫,除继续沿用软裹巾外,还用硬裹软脚或硬裹硬脚的幞头,戴高筒纱帽;穿交领宽身大袖衣,下开衩,腰间系带;下身为大口裤,浅底履。

莫高窟商人团花袍服壁画

胡服流行于开元、天宝年间,其制为翻领、对襟、窄袖、衣长及膝、腰间系革带。这种革带原是北方民族的装束,于魏晋时传入中原。中唐以后,胡服更为盛行,不但男子时兴,女子也时兴。

这种服装便于骑马作战,也便于日常生活中的劳作。如男子戴的豹皮帽、妇女穿伊朗风格的窄袖紧身服,并配以百褶裙和长披风,甚至连妇女的发型和化妆也流行“非汉族”的样式。

隋唐时期的女装,以红、紫、黄、绿四种颜色最受欢迎。

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圆领或交领短衣,高腰拖地的长裙,腰上还系着两条飘带。

唐代妇女服装可以说是历代服饰中的佼佼者,也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一页。

其中有一种女装,袒露胸上部,这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历史里是前所未有的。

唐代女装,衣料质地考究,造型雍容华贵而大胆,装扮配饰富丽堂皇而考究。其形制虽然仍是汉隋遗风的延续,但是多受北方少数民族鲜卑人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西域涌进来的文化艺术的影响。

以历史名画“簪花仕女图”的服饰为例,图中妇女袒胸、露臂、披纱、斜领、大袖、长裙的着装状态,就是最典型的开放服式。衣外披有紫色的纱衫,衫上背纹隐约可见,内衣无袖,“罗薄透凝脂”,幽柔清澈。丝绸衬裙露于衫外,拖曳在地面上。这种服饰从北朝以来,甚至唐代开元、天宝时期,都不曾出现过,因此风格独特。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中的女子衣饰

唐代的女装主要是衫、裙和帔。

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妇女的裙子有不少名目,在中上层妇女中,曾流行百鸟毛裙,由于这种裙子都用禽鸟羽毛制成,使大批珍禽瑞鸟遭受损害,后被朝廷下令禁止。

在广大妇女中间,则流行一种叫“石榴裙”的裙子。这种裙子用鲜艳夺目的红色染成,故名。

唐代裙子款式之新、颜色之多、质料之精、图案之精美,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此外,唐代女性喜用帔,又称“画帛”,就是披在肩上的长围巾。通常用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2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不时飘舞,非常美观。

初唐的妇女还喜欢穿小袖衣、条纹裤、绣鞋等西域服式。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保守。到了中晚唐时期,更加恢复为中国传统服饰特点,比如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4尺以上。

晚唐、五代服饰不再追求浓重和艳丽,转而追求一种淡雅。这主要体现在五代女子服饰色彩以及发式装饰的变化上。

唐三彩女坐俑

这时期女子的服饰与妇女圆润丰硕的造型截然不同,她们的服装整体显得修长细巧,上身为贴身、窄袖的交领短衫或直领短衫;下身穿宽松的长裙,裙裾拖在身后有几尺长;长裙的上端一直系到胸部,胸前还束有绣花的抹胸。衣裙大多用丝带束紧,长出来的丝带像两条飘带一样垂于身前。这一时期的妇女仍然流行披绣花帔帛,只是帔帛长且窄得多,显得富于变化而飘逸灵动。

五代服饰与唐代服饰不同的是,帔帛较唐代狭窄,但长度有明显增加。另外,女性襦裙腰线的位置降低,襦裙系束的位置比唐代降低,是其服装的显著变化。

五代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南唐交泰元年(958年)约50年,虽处于五代十国分裂时期,但服饰方面官服仍大体沿袭唐制。

永泰公主墓壁画中的服饰

一般服饰,如幞头巾子,头脚都用硬脚,形式也出现不少变化,如团扇形、蕉叶形、平展伸直形、翘上形、反折形等,并用珠珞为饰或金线棱盘。

五代的裹巾如后唐李存勖当皇帝,有圣逍遥、安乐巾、珠龙便巾、清凉巾、宝山巾、交龙巾、太守巾、六合巾、舍人巾等种种名称。南汉刘氏做平顶帽,名“安丰顶”。

南唐韩熙载在江南造轻纱帽,称“韩君轻格”。他所戴的巾子,比宋代的东坡巾还要高。

在《韩熙载夜宴图》中,女子襦裙已经落到腰间,帔帛越发窄长,人物形象上也多带秀润妩媚之气。

[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中的人物衣饰

西蜀王建喜戴大帽,出行时恐人认出,故令百姓也戴大帽。王衍戴形如锥状的尖巾,晚年又推出小帽,叫作“危脑帽”。其嫔妃衣道服、戴莲花冠、作高髻。

后蜀孟昶末年,妇人竞治高髻,名“朝天髻”。

南唐昭惠后周氏梳高髻,饰首翘鬓朵之妆,着纤裳(细腰裙)。

4.军服

唐代的铠甲,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绢、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13种。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绢、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在铠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

明光铠复原图

初唐,由于阶级矛盾比较缓和,国家比较稳固,社会经济能较快地恢复和发展起来,相对来说战事减少,用于实战的铠甲和戎服基本保持着隋代的样式和形制。

随着时代的进展,至武德中期,在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军服逐渐变得更加具有唐代的鲜明特色。此时的军戎仍以皮甲和铁甲为主,除了传统的皮甲仍发挥着作用以外,在铁甲中又细分为裲裆铠、明光铠、细鳞铠和锁子铠等,制作十分精细。

贞观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的改革,渐渐形成了具有唐代风格的军戎服饰。高宗、则天两朝,国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层集团奢侈之风日趋严重,戎服和铠甲的大部分脱离了实用的功能,演变成为美观奢华、以装饰为主的礼仪服饰。特别是出现了为武将们仪仗检阅或平时服用的绢布甲,这种以纺织原料制作的轻巧精美的黑色甲衣(又称“皂衣”),外观十分美观,但无实际的防御意义。

“安史之乱”后,重又恢复到金戈铁马时代的那种利于作战的实用状态,特别是铠甲,晚唐时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

在唐宣宗时期,有一位官吏发明了以纸做甲,“纸甲用无性柔之纸,加以垂软,叠厚三寸,方寸四钉,如遇水雨浸湿,铳箭难透”。纸甲极为奇特,是应急之物,由于质轻容易携带,故便于推广。

五代时期基本沿袭唐末制度,明光铠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铠甲重又全用甲片编制,形制上变成两件套装。披膊与护肩联成一件;胸背甲与护腿连成另一件,以两根肩带前后系接,套于披膊护肩之上。另外五代继续使用皮甲,用大块皮革制成,并佩兜鍪及护项。

唐代武官的专门戎服为缺胯衫,绣有各种纹饰。士兵的戎服则有两种,一种是盘领窄袍,另一种就是缺胯袍。士兵的缺胯袍没有绣纹饰,头戴折上巾,唐代称幞头,晚唐时幞头已变成无须系裹、随时可戴的帽子。

唐代武士还时兴在幞头外包一块红色或白色的罗帕。

唐代也出现过一些新的戎服,短后衣就是其中之一。唐后期出现了一种“抱肚”的戎服附件,抱肚成半圆形围于腰间,其作用是为了防止腰间佩挂的武器与铁甲因碰击、摩擦而相互损坏。

唐代武将喜穿长勒短勒乌皮靴,靴头尖而起翘。但着朝服、常服时,也穿鞋头有云头装饰的履或麻鞋。

穿胄甲的唐代武将俑 hlOja4oaM8Wbb6lUkKWlv8MQLMtFK4dsN+80nyyj2mEsSrsOKrz56GdU6GYNBes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