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服装风格也趋于一致。
这个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处于初步巩固发展时期。衣冠服饰经历了从秦代不守旧制、不守周礼到东汉奠定服制、尊重礼教的转变过程,充分显示出儒家思想以及冠服制度在政治上的统治作用,对后世封建社会衣饰的形成、发展和成熟产生了重大影响。
1.秦汉服制
秦灭六国之后,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大统一的局面使我国封建社会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人们的衣饰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秦]灰地菱纹袍服
[秦]戴帽、穿曲裾服的男子彩绘陶俑
(1)衣裳。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王政灭六国当上皇帝之后,立即着手推行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刑律条令等,其中自然也包括衣冠服饰制度。不过,由于秦朝立国过短,服饰制度仅属初创,还不完备,只在服装的颜色上做了统一。
秦始皇深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认为秦属水德,色尚黑,从此把黑色定为尊贵之色,礼服的颜色也以黑色为最贵重。秦朝国祚虽短,但阴阳五行思想从此渗透进服色思想中。
秦代日常生活中的衣饰沿袭战国时期,变化不大。男女服装差别也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处是男子的腰间系有革带,带端装有带钩,而妇女腰间只以丝带系扎。
汉朝建立以后,先以水德承接秦朝,后又转以火德王天下,因此汉朝的礼服的颜色黑红相间。同时规定百姓一律不得穿杂彩之衣,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西汉末年才允许百姓服青绿之衣。
汉代的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促使人民生活富裕,衣饰的风尚渐转华丽。
秦汉时期,男子以袍为贵。袍服属汉族服装古制。秦始皇在位时,规定官至三品以上者,绿袍、深衣,平民穿白袍,都用绢制作。汉朝400年来,一直也是用袍作为礼服。
由于纺织技术改进的关系,使得战国以后的服装,由上衣下裳的形式,演变为连身的长衣。汉代流行的服装就是以这种连身的长衣为主,并根据下摆形状分成曲裾与直裾两种。
曲裾,即为战国以前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后来随着裤的改进,曲裾绕膝已为多余,到东汉,直裾逐渐普及,替代了原有的曲裾深衣。此时,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这种衣服的长度大约是遮住小腿,以便于工作。
汉代直裾样式
汉代贵族的礼服,在领口、袖口以及裙摆的地方,还镶有非常精致的滚边,同时还有许多搭配的饰品。例如皇后祭祖所穿的礼服,领口、袖口以及裙摆都有华丽的滚边,并佩有大绶、小绶以及玉佩等成组的玉饰品作为装饰。
衣为仕宦平日燕居之服,上下连属,样式与常服略同,但无衬里,可以穿在常服里面,或在夏日居家时穿着,也可以罩在外面。
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之后,汉族人民也开始穿着长裤,不过最初多用于军旅,后来逐渐流传到民间。将士骑马打仗穿的全裆长裤,则名为大袴(即裤)。
从文献记载来看,秦汉之际的裤子虽然已可以遮裹整个腿部,但裤裆往往不加缝缀,这是为了便于方便。因为在裤子之外还着有裳裙,所以不必担心会显露羞处。
一直到汉昭帝时,大将军霍光的外孙女上官皇后为了阻挠其他宫女与皇帝亲近,就买通医官以爱护汉昭帝身体为名,命宫中妇女都穿在前后用带系住的“穷裤”,也称“绲裆裤”。自此以后,有裆的裤子就流行开来。
汉代男子所穿穷裤,没有裤腰,裤管很肥大。有的裤裆极浅,穿在身上会露出肚脐。
通天冠形制图
(2)冠冕。
秦汉帝王的衣饰仍遵循前代规制,至东汉明帝时期,方正式厘定了适应封建政教理想的封建服饰制度,对后世封建服饰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是对于冕冠的形制有了更为具体的规定,其制为:綖板长一尺二寸,宽七寸,冠表涂黑色,里用红、绿二色。
汉朝制度还进一步规定:皇帝冕冠用十二旒,质为白玉,衣裳十二章;三公诸侯七旒,质为青玉,衣裳九章;卿大夫五旒,质为黑玉,衣裳七章。
皇帝的常服仍为深衣,戴通天冠。通天冠原是楚庄王所戴,秦灭六国后,采楚国冠制,定为乘舆时所戴。汉代沿用为天子常服。此外,百官于月正朝贺时,天子也戴此冠。
汉代朝臣职官的品第区别主要在冠。除旒冕和通天冠外,还有长冠、委貌冠、皮弁等作为祭服冠,另外还有其他种类的朝服常冠,如远游冠、进贤冠、高山冠、法冠等,但只有长冠可作为诸侯王进京朝见天子时的朝服常冠。
汉代武将戴武弁,一名大冠。其制为横向长方形,两端有下垂的护耳,耳下有缨,系于颌下,前额突出,另包巾帻;宫廷侍卫武官还在武冠上加黄金珰、玉蝉等装饰,还戴一条貂尾作装饰品;廷尉、大司马将军在武弁左右加插双鹖尾,故又称鹖冠。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戴长冠木俑
汉代时出现了帻。帻就是套在冠下覆髻的巾,幅面较大,可一直覆盖到眉际。起初帻要与冠同时戴,只有平民才单独戴帻而不戴冠。
据说汉元帝前额上有较重的汗毛,为了不让人看见,所以平时也戴着帻,后来群臣纷纷效仿。也有传说王莽因头秃裹巾,帻才开始被上层士大夫所用,后逐渐普遍。
无论传说真假,总之只戴帻而不加冠从西汉才开始逐渐成为上层人士日常的装扮。在两汉之交,刘玄的军队进入关中地区,还曾因为装备不整,将领们只有帻而未戴冠,被当地百姓笑话。而到了东汉末年,戴巾已经成为文人与武士的高雅装扮。
(3)鞋袜。
至秦汉之时,鞋袜的式样已非常丰富,有皮靴、皮鞋、木鞋、草鞋、麻鞋、丝履等多种。
西汉初年,汉文帝提倡节俭,改穿革履,引起上下效仿。富人在皮鞋上包绸缎的鞋面,在鞋口沿上丝带,制成极为美观精致的革履。
2.秦汉军服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为我们全面、系统地了解秦代军服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秦始皇陵兵马俑——将领俑
据文献记载,在战国末期,秦朝军队就已经大量装备坚实精密的金属盔甲,这也是秦国军队战斗力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比之下,秦统一天下以后的军事装备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从秦俑坑出土的陶质模拟品看,全部都是皮革和金属札叶结合制成的合甲,品类完备,制作精密。甲衣由前甲(护胸腹)、后甲(护背腰)、披膊(肩甲)、盆领(护颈项)、臂甲(护臂)和手甲(护手)等部分组成,各部分均由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甲片编缀而成;铠甲里面要衬以战袍,防止擦伤身体,且因兵种、身份、战斗需要的不同而各有不同。
将佐的甲衣则更为讲究。甲的胸、背、肩部分为皮革,腹及后腰的中心部分是金属小札叶;前胸下摆呈倒三角形,长垂膝间;后背下摆平直齐腰。胸前、背后未缀甲片,皆绘几何形彩色花纹,似乎是由一种质地坚硬的织锦制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后绘上图案。
骑兵为便于骑射,其甲衣比较短小,长仅及腹,没有披膊。
车御(即驾车人)的臂、手、颈易受攻击,其甲衣在结构上更加复杂,不仅有前甲、后甲,还有臂甲、手甲甚至盆领。
步兵铠甲是普通战士的装束,属于贯头型,衣身较长,穿的时候从上套下,再用带钩扣住固定。由于步兵是作战的主力,也最容易受伤害,故此其甲衣多由前甲、后甲和披膊等三部分合成。
西汉时期,铁制铠甲更加普及,并逐渐成为主要装备。这种铁甲当时称为“玄甲”,每副至少几百片,分领叶、身叶、心叶和腋窝叶等。甲片的形状已不是单一形状,有方形、长方形、扁方形,还有加以修饰的鱼鳞状或龟纹状。
汉代军服在整体上有很多方面与秦代相似,军队中不分尊卑都穿襌衣,下穿裤,颜色以红色为主。
汉代戎服外一般束两条腰带,一条为皮制,一条为绢制。武士主要穿靴履,以履为主,有圆头平底、月牙形头等样式。
汉代是我国武官制度初步形成的时期。春秋以后,军队规模日益扩大,军中兵种和战略战术也不断复杂,于是出现了一些专门的军事家,形成了实际上的专职武官。
区别官兵身份的不仅是服饰,还有军服上的徽识。军服上标出徽识在先秦时代已有制度。
汉代的徽识,主要有章、幡和负羽三种。章的级别较低,主要为士卒所佩带,章上一般要注明佩带者的身份、姓名和所属部队,以便作战牺牲后识别。幡为武官所佩带,为右肩上斜披着帛做成的类似披肩的饰物。负羽则军官和士卒都可使用。
3.秦汉少数民族服饰
秦汉时期,周边有许多少数民族,其服饰与汉人不同。
北方的匈奴人,衣皮革,被毡裘,裤腿较瘦;帽子呈尖顶或椭圆形,帽带护耳,以貂皮贴边;以革筒(皮制铠甲)或铁甲为护具,穿名为“络鞮”的高筒皮靴;爱用金、银、铜、琉璃、玉石做饰品。
居于东南地区的百越人穿左衽衣服,剪发文身,以丝绸、麻布、纱衣、织锦为布料;额头臂上刻纹,发式为“被发”“椎髻”等,主要以玉器为装饰品。
岭南一带的越人穿筒裙。
西南地区的滇人,男性衣左衽,长至膝部,头裹巾,前额有圆形饰物;女性耳坠大环,髻后垂作银锭式,对襟袍服,腕间戴有多箍金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