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皇帝的衣饰中,无论样式、纹样、色彩,除了有不同的标准之外,还时刻不忘提醒古代帝王要重视道德教化。
1.帝王衣饰制度
皇帝,即天子也。皇帝不是凡胎俗子,而是凌驾于世人之上的“真龙天子”。天子在中国是人间的主宰,他既代表上天的意志,又主宰人间的生灵,所以皇帝的形象一定要与其至高无上的地位相匹配。
既然是“真龙天子”,不仅要有不同于凡人的形象,还得有龙廷、龙座、龙床、龙袍等超越常人的服用器物。
中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几千年,有关皇帝的一套礼仪模式延续不变。就连终止了中国两千多年冠服制度的清朝,虽然坚守本民族的服饰,但皇帝的服饰仍然采取了十二章纹饰的“传统式样”。这说明中华民族对皇帝的认识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形象模式。
古代大裘样式
谈到古代帝王的衣饰,就不能不说古代的衣饰制度,因为古代帝王的正式衣饰与衣饰制度具有密切的关系:衣饰制度一旦制定,皇帝至尊身份所需要穿戴的具有特殊标记的衣饰也就得以确立;而所有的衣饰制度又都受到帝王衣饰的制约,必须参照这一至尊衣饰的式样,遵循不得僭越犯上的原则制定的。
最初具备形制的帝王服饰现已无实物可考,但有关记载却可见于先秦典籍。记载先秦职官与各种典章制度的儒家经典《周礼·春官·司服》记载:
司服的职责:掌理王者的吉凶衣服,辨别这些礼服的名称种类及其用场。
天子参加吉礼吉事的礼服有:祭祀昊天上帝,穿着大裘戴冕,祭祀五帝也是一样;祭享先王,服着衮服头戴冕;祭享先公、招待宾客、举行大射礼,服着服头戴冕;祭享山川,服着毳服头戴冕;祭祀社稷、五祀,服着希服头戴冕;祭群小祀,服着玄服头戴冕。
凡有兵事,服着韦弁服;视朝,服着皮弁服;田猎,服着冠弁服;有丧事,服着服弁服;有吊事,服着弁经服。
依据古代学者郑玄等人的解释:大裘是天子祭天之服,玄衣缥裳。玄是黑色,缥是兼有赤黄之色,玄衣即黑色面料的上衣,缥裳即赤黄色的下裳。上衣绘有日、月、星、山、龙、华虫等六章,类似今天的手绘服装,是画工用笔墨颜料画在布上的;下裳则用绣,有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六章,共十二章,这就是十二章纹样的来历。
十二章纹包括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分列左肩为日,右肩为月,前身上有黼、绂,下有宗彝、藻,后身上有星辰、山、龙、华虫,下有火、粉米。
十二章纹发展历经数千年,每一章纹饰都有取义:“日月星辰取其照临也;山取其镇也;龙取其变也;华虫取其文也,会绘也;宗彝取其孝也;藻取其洁也;火取其明也;粉米取其养也;黼若斧形,取其断也;黻为两己相背,取其辩也。”
十二章纹饰
总之,这十二章包含了至善至美的帝德,象征皇帝是大地的主宰,其权力“如天地之大,万物涵复载之中,如日月之明,八方囿照临之内”。
周代以前,帝王服饰绘绣以上所述的十二章花纹。到了周代,因旌旗上有日、月、星的图案,服饰上也就不再重复,变十二章为九章。纹饰次序,以龙为首,龙、山、华虫、火、宗彝是画的;藻、粉米、黼、黻是绣的。
历代龙袍均遵循这一基本样式,几千年来未有大的变化,“龙袍”实际上成了古代中国人一个特定的传统服装模式。
清代的衣饰制度在中国服饰发展史上是最庞杂、繁缛的,但是清代的龙袍制作工艺之精湛、用料之考究、艺术价值之高,都是前朝帝王服饰无法比拟的。清代的龙袍可谓是中华服饰中最精湛、最华丽的工艺美术极品。
光绪皇帝着龙袍像
2.万国衣冠拜冕旒
帝王的冕冠形制是在周代确立的。
冕,《说文》的解释是:“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旒纩。”
这里的“延”,又写作“埏”,是处于冕冠顶部的一块长方形的冕板。“邃”本意是深远,这里指冕板的长形,覆盖在头上。“旒”又写作“瑬”,是“延”的前沿挂着的一串串小圆珠玉,称作“冕旒”。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便与发髻拴结;又在笄的一端,系上一根丝带,从颌下绕过,再系于笄的另一端,用以固定冕冠。
在两耳处,又各垂下一颗蚕豆般大的珠玉,即称作“纩”,也有叫“充耳”的。充耳并不直接塞入耳中,而悬挂在耳边,走起路来悠悠晃动,意在提醒戴冠者不要轻信谗言——成语“充耳不闻”即由此而来。
冕旒垂挂下来挡住眼睛的视线,也有类似含义,意在提醒戴冠者不必去看那些不该看的东西——成语“视而不见”即由此而来。
这些都十分形象地体现了“非礼勿听,非礼勿视”的礼仪原则。
周代时,天子、诸侯、大夫着冠均可采用“冕旒”,只是在数目上有所区分,天子的冕冠悬有十二条冕旒,其他人要依次减少。但后来随着等级的森严、礼制的规范,便只有帝王才能戴冕有旒,“冕旒”也就成了帝王的专用品,甚至成了帝王的代称。
唐代诗人王维就写有这样的诗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秦始皇像
3.其他配饰
帝王服饰除冕旒、玄衣、缥裳外,还有韨、革带、大带、佩绶、舄等附件。
韨即巿,也有叫作“蔽膝”的,因为最早形成的是遮蔽前身的衣服,所以后来把蔽膝放在冕服上,以表示不忘古制之见,牵系于革带上面垂盖于膝前。
革带二寸见宽,用以系韨,后面系绶。
大带,用以束腰的四寸宽的大腰带。
佩绶,即所佩的丝带。
舄,即鞋子。古代凡用作礼服的鞋子,都可称其为“履”。诸履之中,又以舄为贵。
皇帝专用衣饰的式样、颜色均有严格的规定,但周代以后各个朝代也有所变化。秦汉时为玄衣缥裳,到汉武帝时改正朔、易服色,服色尚黄。隋朝时帝王、百官均穿黄袍。
从唐朝开始,赤黄色为帝王专用服饰颜色,皇帝龙袍定为黄色的规定,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止,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黄袍加身”,就意味着登上了帝位。
无论帝王衣饰如何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均朝着更尊严、更豪华、更特殊、更能显示等级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