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绿衣翠顶珠冠缨:元代衣饰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时代,在服装衣饰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元代由于民族矛盾比较尖锐,长期处于战乱状态,纺织业、手工业遭到很大破坏,宫中服制长期沿用宋式。

1.蒙古民族衣饰

元代蒙古男子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瓦楞帽、棕帽及笠子帽。

“瓦楞帽”是用藤篾做的,有方圆两种样式,顶中装饰有珠宝。

汉族平民百姓多用巾裹头,无一定格式。蒙古族的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的帽子,这种帽子叫作“罟罟”。

2.皇族与官员衣饰

蒙古人进入中原以后,除保留本民族的服制以外,也采用汉、唐、金、宋的宫廷服饰,特别是灭宋以后一段时间,宫中服制长期沿用宋式。如天子的通天冠和绛纱袍,百官戴梁冠、青罗衣加蔽膝是朝服和冕服等形制,汉族的公服也为通用服式。常服的外面,罩一件短袖衫子,妇女也有这种习俗(称为襦裙半臂)。

从款式上看,公服与周代近似,衣袖较紧、窄,下裳较短,衣长至膝下,造型像百褶裙。

元世祖皇后察必像

直到1321年元英宗时期才参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连下裳,上紧下短,并在腰间加襞积,肩背挂大珠的服制,汉人称“一色衣”或“质孙服”。这是承袭汉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点的服制。

这种“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很方便上马下马。“质孙服”不分尊卑,大臣在内宫大宴中可以穿着,乐工和卫士也同样可以穿着。

这种服式上、下级的区别体现在质地粗细的不同上。天子冬服有15个等级(以质分级层次),每级所用的原料和选色完全统一,衣服和帽子一致,整体效果十分出色。比如衣服若是金锦蒙茸,其帽也必然是金锦暖帽;若衣服用白色粉皮,其帽必定是白金答子暖帽。

天子夏服也有15个等级,与冬服类同。百官的冬服有9个等级,夏季有14个等级,同样也是以质地和色泽区分。

3.贵族衣饰

元代贵族袭汉族制度,在服装上广织龙纹。

据《元史·舆服志》记载,皇帝祭祀用衮服、蔽膝、玉簪、革带、绶环等饰有各种龙纹,仅衮一件就有八条龙,领袖衣边的小龙还不计。

龙的图案是汉族人民创造的,它代表着华夏民族的文化。其实在晚唐五代以后,北方少数民族相继建立政权,都无例外地沿用了这一图案。只是到了元代更加突出,除服饰大量用龙之外,在其他生活器具中也广泛使用。

[明]三清殿《朝元图》壁画

4.平民男子衣饰

元代平民男子服装,以长袍为主,“比肩”“比甲”也是常服。

“比肩”是一种有里有面的较马褂稍长的皮衣,元代蒙人称之为“襻子答忽”。

“比甲”则是便于骑射的衣裳,无领无袖,前短后长,是一种以襻相连的便服。

5.女子衣饰

元代女服分贵族和平民两种样式。

贵族多为蒙人,以皮衣皮帽为民族装,貂鼠和羊皮制衣较为广泛,式样多为宽大的袍式,袖口窄小、袖身宽肥。由于宽大而且衣长曳地,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因此外出行乐时,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牵拉袍角。

这种袍式在肩部做有一云肩,即所谓“金绣云肩翠玉缨”,十分华美。

作为礼服的袍,面料质地十分考究,采用大红色织金、锦、蒙茸和很长的毡类织物。当时最流行的服用色彩以红、黄、绿、褐、玫红、紫、金等为主。

[元]周朗《杜秋娘图》(局部)

此外,由于受邻国高丽的影响,都城的贵族后妃们也有模仿高丽女装的习俗。

元代蒙古族平民妇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穿汉族的襦裙、半臂也颇为通行。汉装的样子常在宫中的舞蹈伴奏人身上出现,唐代的窄袖衫和帽式也有保存。

元代汉族女子,仍穿襦裙或褙子。由于蒙古族的影响,服装的样式也有所变化,有时也用左衽,女服的色彩也比较灰暗。

6.军服

蒙古主力军全部是骑兵,组织严密、装备精良,而且还配有火器,尤为突出的是甲胄。元代铠甲的种类有柳叶甲、铁罗圈甲等。其中铁罗圈甲内层用牛皮制成,外层用铜铁丝缀满铁网甲片,甲片相连如鱼鳞,箭不能穿透,制作极为精巧。另外还有皮甲、布面甲等。

戎服只有一种本民族的服饰,即质孙服,样式为紧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领和方领、长和短两种,长的至膝下,短的仅及膝。

还有一种辫线袄与质孙服相同,只是下摆宽大,折有密裥,另在腰部缝以辫线制成的宽阔围腰,有的还钉有纽扣,俗称“辫线袄子”,或称“腰线袄子”。这种服装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军队的将校和宫廷的侍卫、武士都可服用。

[元]刘贯道《元世祖出猎图》 00m2ubavPlUyLv+QQ/UaZukxuPDwPMk8LCiE8W4FLhnIMW7H+tlzA4VfvWcY0C/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