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会计核算基础

会计基本假设

一、会计假设

会计核算的对象是资金运动,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资金运动也是一个复杂过程,因此,面对变化不定的经济环境,摆在会计人员面前的一系列问题必须首先得到解决。例如,会计核算的范围有多大,会计为谁核算,给谁记账;会计核算的资金运动能否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会计应该在什么时候记账、算账、报账;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应该采用什么计量手段等。这些都是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前提条件。

会计假设即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做的合理设定。 会计假设是人们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逐步认识和总结形成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企业在组织会计核算时,应遵循的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

提炼点睛

会计假设是指会计上根据客观情况或正常趋势,对那些未经确切认识或无法正面论证的经济事项或会计现象所做的合理推断。

(一)会计主体假设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五条规定:“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主体就是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即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作为会计主体的特定单位,可以是一个法人单位;可以是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如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可以是由若干个独立企业组织起来、需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公司或企业集团;也可以是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独资或合伙企业。单位只要能控制一定经济资源并对此承担法律责任,能进行独立核算,都可以成为会计主体。总之,法律主体一定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明确会计主体,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必须将本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与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区分开来。例如,当A企业向B企业赊购一批材料时,若会计主体为A企业,则记债务增加;若会计主体为B企业,则记债权增加。第二,必须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事项区分开。

想一想

哪些组织或单位是会计主体?

解答要点: 会计主体既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若干个企业组织起来的集团公司,既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实体。现代企业是日常接触最多的会计主体,除此之外,只要有核算和监督的需要,不论其表现形式如何,都能成为会计主体。

(二)持续经营假设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六条规定:“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将会按目前的规模和状态无限期地经营下去,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破产清算,会计主体所持有的资产将按照预定的目标,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耗用出售或转让,主体所承担的债务也将按期偿还或履行。它规定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虽然,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随时都可能被淘汰、兼并,但只是一种可能性,会计如果以这种可能性为依据处理经济事项,其工作难度会非常大。既然会计主体什么时候破产是不确定的,那么我们姑且假定它可以无限期地经营下去。这种假定的合理性在于:第一,每个企业都有长期生存下去的愿望,为企业服务的会计,以企业的愿望为前提,是顺理成章的;第二,大多数企业都会持续经营下去,破产清算的毕竟只是少数。

(三)会计分期假设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七条规定:“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即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期间,人为地划分为若干个连续的、长短相等的期间,以便于分期结算账目、编制财务报表。它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确定了会计信息的时间。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年度和中期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基本的会计期间是一年,即会计年度,会计年度一般与国家的财政年度一致。我国会计年度的起讫日期与年度一致,从公历1月1日至12月31日,称为历年制会计年度。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实行跨年制会计年度,如日本、加拿大等国是从4月1日到次年的3月31日为一个会计年度,美国是从10月1日到次年的9月30日为一个会计年度,而澳大利亚、埃及则是从7月1日到次年的6月30日为一个会计年度。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它包括半年、季度和月份。会计分期为落实会计处理、采用一系列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奠定了理论与实务基础。

(四)货币计量假设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八条规定:“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这一假设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作为会计事项的一切经济活动必须能用货币计量;二是假定货币币值稳定,即货币购买力的波动不予考虑。我国会计准则规定,我国境内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原则上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选择外币为记账本位币,但是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必须折算为人民币。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想一想

货币是会计核算的唯一计量单位吗?

解答要点: 货币计量是会计核算的主要计量单位,但并不表示它是唯一的计量单位。会计对企业资产进行计量的单位除货币以外,还有其他计量单位,如数量、重量、体积等。货币是主要计量单位,而其他的计量单位则是辅助核算工具。

综上所述,会计假设是会计核算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客观需要,有充分的客观必然性。这四项假设缺一不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共同为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作为一项管理活动,其主要目标之一是向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提供财务会计信息。为达到这个目的,会计信息就必须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了八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遵循这些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一)可靠性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二条规定:“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可靠性,也称客观性、真实性,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一项基本要求。因为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决策依据,如果会计信息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势必无法满足各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进行决策的需要,甚至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可靠性要求会计核算的各个阶段,包括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必须力求真实客观,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活动及表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

(二)相关性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三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

相关性,也称有用性,它也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一项基本要求。信息要成为有用的,就必须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当信息通过帮助其使用者评估过去、现在或未来的事项或者通过确证或纠正其使用者过去的评价,影响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时,信息就具有相关性。这就要求信息具有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

(三)可理解性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四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可理解性,也称明晰性,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一项重要要求。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要使用就必须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明确会计信息的内容,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就谈不上对决策有用。信息是否被使用者所理解,取决于信息本身是否易懂,也取决于使用者理解信息的能力。可理解性是决策者与决策有用性的连接点。如信息不能被决策者所理解,那么这种信息毫无用处。因此,可理解性不仅是信息的一种质量标准,也是一个与信息使用者有关的质量标准。会计人员应尽可能传递、表达易被人理解的会计信息,而信息使用者也应设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以增强理解会计信息的能力。

(四)可比性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五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

为了明确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化趋势,信息使用者必须能够比较企业不同时期的财务报表。为了评估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使用者还必须能够比较不同企业的财务报表。因此,对整个企业及其不同时点和对不同企业而言,同类交易或其他事项的计量和报告,都必须采用一致的方法。

可比性也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一项重要要求。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即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的纵向可比,不同企业在同一时期的横向可比。要做到这两个方面的可比,就必须做到: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五)实质重于形式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即在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中,重视其经济实质,而忽略其法律形式,能够保证会计确认计量的信息与客观经济事实相符。在会计确认、计量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与其外在法律形式不一致现象。例如,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在租期未满以前,从法律形式上讲,所有权并没有转移给承租人,但从经济实质上讲,与该固定资产相关的收益和风险已经转移给了承租人,承租人实际上也能行使对该项固定资产的控制,因此,承租人应该将其视同自己的固定资产,一并计提折旧和大修理费用。

(六)重要性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七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重要性是指财务报告在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同时,应当区别经济业务的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具体来说,对于重要的经济业务,应单独核算、分项反映,力求准确,并在财务报告中重点说明;对于不重要的经济业务,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可适当简化会计核算或合并反映,以便集中精力抓好关键。

(七)谨慎性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八条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谨慎性,又称稳健性,是指在处理具有不确定性的经济业务时,应持谨慎态度,如果一项经济业务有多种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选择不导致夸大资产、虚增利润的方法。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不应预计可能发生的收入和过高估计资产的价值。

谨慎性要求体现在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在会计上的应用是多方面的。例如,对应收账款提取坏账准备,就是将预计不能收回的货款先行作为本期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以后确实无法收回时冲销坏账准备。再如,对固定资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及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等。

知识拓展

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对存货项目预计“跌价损失”、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和采用“加速折旧法”,都是谨慎性的具体应用。

(八)及时性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九条规定:“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因此具有时效性。任何信息如果要影响决策,就必须在决策之前提供,相关信息如果不能及时提供,相关也就变成不相关了,成了无用的信息。当然,及时提供的信息如不相关,也是无用的信息。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贯彻及时性: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信息,即经济业务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类原始单据或者凭证;二是要求及时处理信息,即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及时对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并编制财务报告;三是要求及时传递信息,即按照国家规定的期限,及时地将编制的财务报告传递给财务报告使用者,以便于其及时使用和决策。

在实务中,经常需要对这八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进行权衡和取舍,从而达到适当的平衡,以便实现会计目标。

三、会计确认、计量与处理基础

(一)会计确认

会计确认,也称会计要素的确认,是指将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会计要素联系起来加以认定的过程。 在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时,必须符合下列基本标准:

(1)可定义性,即应予确认的项目必须符合某个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

(2)可计量性,即应予确认的项目应具有一个相关的计量属性,足以充分可靠地予以计量。具体来说,就是被确认的会计要素必须能够用货币进行计量,凡是不能可靠地用货币计量的要素就不能加以确认。

(3)相关性,即应予确认的项目对信息使用者有用,确认会计信息必须与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密切联系起来,不同使用者的决策可能需要不同的会计信息。

(4)可靠性,即应予确认的项目信息应真实可靠,可验证和不偏不倚。

(二)会计计量

会计计量,简称会计要素的计量,是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及其附注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继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主要包括会计计量单位和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

1.会计计量单位

会计计量单位,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数据来描述会计要素的尺度。 会计计量必然涉及计量单位的选择,包括实物、劳动和货币三种量度。在会计假设中提出,企业会计应该坚持货币计量假设,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因此, 企业会计应该使用货币作为会计要素的计量单位,为经济管理提供所需的价值指标。

2.会计计量属性

会计要素计量属性及其应用原则

会计计量属性,是指在以货币单位计量的基础上,基于交易或事项的复杂性、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同目的,对会计要素金额确定的基础或衡量标准进行选择。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十二条规定,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

(1)历史成本是指形成某种会计要素时所付出的实际成本。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实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实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2)重置成本也称为现时成本,是指现在形成某项会计要素可能付出的成本。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3)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后的净值。

(4)现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基于货币时间价值的一种计量属性。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5)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知识拓展

历史成本多用于财产、厂房、设备及大部分存货的计量,具有可靠、简便、数据容易采集等优点,因确认的时间与会计信息使用者利用的时间间隔较长,如果物价发生剧烈变动,可能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策。

重置成本,大多用于盘盈固定资产的计量。

可变现净值,通常应用于存货资产减值情况下的后续计量。

现值,通常应用于对投资期限较长的非流动资产投资项目的计量。

公允价值,通常应用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等的计量。

(三)会计处理基础

会计核算的基础

会计处理基础,也称会计基础或会计核算基础,是会计上确认收入和费用归属期间的标准。会计处理基础有两种,即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1.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也称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它是指企业对各项收入、费用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其实际发生期,即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为标准,来确认本会计期间实现的收入和发生的成本、费用,而不考虑款项(现金、银行存款)的实际收付期间的一种会计基础。凡是经确认实现的且归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无论其是否实际收到或付出款项,在会计上均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相反,如果不归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实际已经收到或付出了款项,也不确认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2.收付实现制

收付实现制,也称现金制或实收实付制,它是指企业对各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是以款项(现金和银行存款)是否实际收付为标准,来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一种会计基础。凡是实际收到、支付了款项,就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确认并予以登记入账,不考虑收入、费用是否归属于本期。相反,本期未收到款项的收入、未支付款项的费用,即使归属于本期也不确认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收付实现制一般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

提炼点睛

权责发生制是指以企业取得收入的“权利”是否形成、企业承担的“责任”是否发生为标准来确认收入和费用;而收付实现制是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来确认当期收入和费用。

思政小课堂

潘序伦(1893—1985),江苏宜兴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创始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会计学家和著名教育家,主张“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被誉为“中国现代会计之父”。

20世纪20年代,风华正茂的潘序伦前往美国留学,获得世界一流学府哈佛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1924年,潘序伦从美国学成归国,担任东南大学附设商科大学的教务主任,同时兼任暨南大学商学院院长。他在教学中致力于引进和传授西方现代会计学理论与技术,为中国现代会计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国内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亟须改善企业管理,改良会计制度,同时社会各业也迫切需要会计人才以及会计师事务所代理各种业务。1927年春,潘序伦辞去两所大学的教授职务,在上海爱多维亚路39号设立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并在事务所内设立会计补习夜校,培养会计人才。开业次年,潘序伦有感于《伦语》“民无信不立”之言,于是便诞生了中国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第一个闻名中国的会计品牌——立信。潘序伦认为:“凡是工商业者,在业务经营中,首先要建立起客户对他的信誉,而以会计工作为专业的会计师以及会计人员,更需要在社会上建立起一种‘诚实不欺’的信誉。”在此期间,潘序伦将现代会计的复式簿记方法及其理论引入中国,奠定了中国现代会计学的发展道路。在潘氏的一手操持下,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一跃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服务对象包括当时中国顶级的大企业,如荣氏企业、永安公司、南洋烟草公司、可口可乐公司、华纳兄弟影片公司等,在中国的会计史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同时,立信会计学校从1927年建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共培养了超过10万名学生,遍布社会各行各业。潘序伦先后出版专著译著3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逾千万字,其代表作有《立信会计丛书》《高级商业簿记教科书》《公司理财》《基本会计学》等。

潘序伦先生一生致力于会计事业,创立了至今闻名于世的“立信”会计品牌,以毕生之心血为社会各界培养了大量会计人才,为中国现代会计事业和会计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当之无愧的现代会计学宗师、职业教育的楷模。后世要学习先生坚持原则、诚信为本的精神;学习先生刻苦学习、自强不息的精神;学习先生艰苦奋斗、一心为公的精神;更要学习先生开放包容、改革创新的精神。

本章总结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采用一系列的专门方法,对企事业、机关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进行全面、连续、系统、综合地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控制和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会计目标,即要求会计工作完成的任务或达到的目的,它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会计核算方法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各单位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连续、系统、完整的核算和监督所运用的一系列专门方法,它主要包括设置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报告。

会计对象是特定会计主体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以货币表现的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这里的资金运动主要包括资金的投入、资金的运用和资金的退出三个阶段。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按经济特征所做的最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内容)的具体化,主要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要素,其中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构成资产负债表的基本框架,是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收入、费用及利润构成利润表的基本框架,是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资产是企业过去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负债是指过去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利润构成可以分为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三个层次。

会计等式又称为会计平衡式或会计恒等式,是运用数学方程的原理反映各会计要素之间基本数量关系的一种表达式,它是各种会计核算方法的理论基础。静态会计等式亦称为基本会计等式、存量会计等式,是指由静态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组合而成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的等式,可以表述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动态会计等式亦称为增量会计等式,是指由动态会计要素——收入、费用、利润组合而成的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会计等式,可以表述为:收入-费用=利润;综合会计等式是由会计六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组合而成的,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等式,表述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净利润;净利润是“收入费用”的结果。基本会计等式的转化形式还可以表述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或者: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经济业务的发生对会计等式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第一,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等式左边即资产内部此增彼减,增减金额相等,变动后资产的总额不变,等式仍保持平衡;第二,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等式右边即负债内部此增彼减,或所有者权益内部此增彼减,或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此增彼减,增减金额相等,变动后等式右边的总额不变,等式仍保持平衡;第三,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等式两边金额同时增加,增加金额相等,变动后等式仍保持平衡;第四,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等式两边金额同时减少,减少金额相等,变动后等式仍保持平衡。

会计假设即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进行的合理设定,包括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这四项内容。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与及时性。遵循这些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会计确认也称会计要素的确认,是指将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会计要素联系起来加以认定的过程。会计确认必须符合下列基本标准: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会计计量单位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数据来描述会计要素的尺度。依据货币计量这一会计假设,企业会计应该使用货币作为会计要素的计量单位,为经济管理提供所需的价值指标。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

会计处理基础是会计上确认收入和费用归属期间的标准。会计处理基础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项。权责发生制是指企业对各项收入、费用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其实际发生期,即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为标准,来确认本会计期间实现的收入和发生的成本、费用,而不考虑款项(现金、银行存款)的实际收付期间的一种会计基础。《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收付实现制是指企业对各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是以款项(现金和银行存款)是否实际收付为标准,来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一种会计基础。收付实现制一般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

课前复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四柱清册”出现于()。

A.唐宋时期

B.明清时期

C.东汉时期

D.西汉时期

2.会计对经济活动进行综合反映,主要是利用()。

A.实物计量

B.劳动计量

C.工时计量

D.货币计量

3.下列选项中属于会计的基本职能的是()。

A.预测与决策

B.分析与考核

C.考核与评价

D.核算和监督

4.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划分称为()。

A.会计科目

B.会计原则

C.会计要素

D.会计方法

5.企业的原材料属于会计要素中的()。

A.资产

B.负债

C.所有者权益

D.权益

6.企业生产的产品属于企业的()。

A.长期资产

B.流动资产

C.固定资产

D.长期待摊费用

7.所有者权益从数量上看,是()。

A.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的余额

B.长期资产减去长期负债的余额

C.全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的余额

D.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的余额

8.关于一家企业的资产总额与权益总额,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A.必然相等

B.有时相等

C.不会相等

D.只有在期末时相等

9.确定会计核算工作空间范围的前提条件是()。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会计分期

D.货币计量

10.会计主体是()。

A.企业单位

B.法律主体

C.企业法人

D.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

二、判断题

1.早在原始社会末期,“结绳记事”“刻木记事”等方法的使用,即为会计的萌芽。

( )

2.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报告。

( )

3.会计主体必须是法律主体。

( )

4.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职能是相互依存、密切结合、相辅相成的关系。

( )

5.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破产清算。

( )

6.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叫作公允价值。

( )

7.所有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会引起会计恒等式两边发生变化。

( )

8.企业在未来发生的交易和事项不形成资产。

( )

9.所有者权益金额取决于资产、负债和利润的计量。

( )

10.资产是静态的会计要素。

( )

三、名词解释

会计 会计职能 会计目标 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对象 会计要素 资产 负债 所有者权益 收入 费用 利润 会计等式 静态会计等式 动态会计等式 综合会计等式 会计假设 会计主体 持续经营 会计分期 货币计量 可靠性 相关性 可理解性 可比性 实质重于形式 重要性 谨慎性 及时性 会计确认 历史成本 重置成本 可变现净值 现值 公允价值 权责发生制 收付实现制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会计的目标,说法不正确的是()。

A.会计目标是要求会计工作完成的任务或达到的标准

B.会计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

C.会计目标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D.会计目标是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会计核算专门方法的是()。

A.成本计算与复式记账

B.错账更正与评估预测

C.设置账户与填制、审核会计凭证

D.编制报表与登记账簿

3.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

A.现金

B.财富

C.资源

D.收入

4.下列项目属于流动资产的是()。

A.应付账款

B.长期借款

C.资本公积

D.应收账款

5.下列各项,有关负债的说法错误的是()。

A.负债是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B.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实义务

C.未来流出企业的经济利益的金额不能可靠地计量

D.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6.下列各项中,符合会计要素中“收入”定义的是()。

A.出售材料收入

B.出售无形资产收入

C.出售固定资产收入

D.向购货方收回的销货代垫运费

7.企业收入的增加会引起()。

A.负债增加

B.资产减少

C.资产增加

D.所有者权益减少

8.在下列经济业务中,只能引起同一个会计要素内部增减变动的业务是()。

A.取得借款存入银行

B.用银行存款归还前欠货款

C.用银行存款购买材料

D.赊购原材料

9.会计核算应该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这是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A.客观性

B.相关性

C.可比性

D.稳健性

10.如果企业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则其采用的会计计量属性为()。

A.可变现净值

B.重置成本

C.公允价值

D.现值

二、多项选择题

1.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

A.会计主体

B.货币计量

C.持续经营

D.会计分期

2.下列属于会计处理基础的有()。

A.权责发生制

B.实地盘存制

C.收付实现制

D.货币计量

3.国内外的会计理论研究和实务对会计目标有()两种界定。

A.企业价值最大化

B.决策有用观

C.受托责任观

D.利润最大化

4.资金运动主要包括()。

A.资金的投入

B.资金的运用

C.资金的退出

D.资金的循环

5.下列各项中,属于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有()。

A.资产

B.所有者权益

C.负债

D.利润

6.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

A.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B.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

C.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损失

D.留存收益

7.产品生产成本包括()。

A.直接材料

B.直接人工

C.管理费用

D.制造费用

8.下列属于正确的会计等式有()。

A.资产=权益

B.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C.资产=负债+权益

D.收入-费用=利润

9.企业发生费用可表现为()。

A.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B.负债的增加

C.负债的减少

D.资产的减少

10.甲企业用银行存款向乙企业投资100万元,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A.乙企业资产增加,所有者权益增加

B.甲企业一项资产减少,另一项资产增加

C.甲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加,资产减少

D.乙企业一项资产增加,另一项资产减少

三、简答题

1.什么是会计的职能?会计的基本职能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什么是会计目标?其内涵是什么?

3.会计核算方法包括哪些内容?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4.简述企业的资金运动过程。

5.会计等式的一般表达式有哪些?

6.经济业务的发生对会计基本等式的影响都有哪些类型?

7.为什么要确定会计假设?会计假设包括哪些内容?

8.我国对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有哪些质量要求?

9.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哪些?

10.会计处理基础有哪几种类型?在收入与费用的确认与计量方面有何区别?

四、实务操作

1.神禾公司2023年3月份发生下列经济业务:

(1)3月1日,从银行提取库存现金20 000元,以备日常开支。

(2)3月2日,购入原材料一批已验收入库,价款13 000元,当即以银行存款支付。

(3)3月5日,采购员李华预借差旅费2 000元,以库存现金支付。

(4)3月10日,以银行存款30 000元直接归还前欠某公司材料款。

(5)3月15日,预售销货款10 000元,合同规定下月发货。

(6)3月20日,用银行存款240 000元从其他单位购入一项专利权。

(7)3月24日,开出商业票据支付前欠某公司货款40 000元。

(8)3月25日,用银行存款购买一台生产设备,设备已交付使用。

(9)3月26日,以现金20 000元支付职工工资。

(10)3月28日,收到投资者投入的资本100 000元,款项存入银行。

【要求】根据上列资料,分析每笔业务的发生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2.神禾公司2023年12月份发生如下经济业务:

(1)收到某客户上年度所欠的货款50 000元,存入银行。

(2)以银行存款支付本季度短期借款利息费用9 000元。

(3)以现金预付下年度的报纸杂志费1 200元。

(4)销售货物一批,价款10 000元,收到3 000元货款,余款暂欠。

(5)根据销货合同,收到某客户的购货定金20 000元。

(6)接银行通知,收到本年度银行存款利息收入6 000元。

(7)计算确定本月应负担的报刊费100元(上年已支付)。

(8)收到下半年的门面房租金12 000元,存入银行。

【要求】根据以上资料,在表1-1中分别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计算填列本月的收入和费用,并计算本月损益。

表1-1 12月份损益计算表 PzG8W9ANvjUIPFU4S05KParLNlZytPAkVHEdipVieDxZhmoJzN1gID8plDV0u7l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