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会计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漫长发展历程。在生产活动中,既能创造物质财富,产出劳动成果;同时也会发生劳动耗费,其中包括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耗费。如果能用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生产出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则可以扩大再生产,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们在对劳动成果与劳动耗费进行比较的过程中,产生了原始的计量、计算、记录行为,这便产生了会计。所以,会计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据相关史料记载,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当时人们生产出现剩余,会用“结绳记事”“刻木记事”等方法将劳动成果等记载下来,这种原始的计量和登记行为,蕴含着会计思想、会计行为的萌芽。此时的会计正如马克思所说,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这是因为当时生产力水平很低,经济业务非常简单,会计在产生初期只是生产职能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活动之余,附带地对劳动成果和劳动耗费以及发生的日期进行计量和记录。
随着生产的发展,需要计量、记录的经济事项越来越多,经济管理对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使得会计“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特殊的、专门委托有关当事人从事且具有独立职能的一项活动”。从此,会计就成为一项专门的经济管理工作。
会计对经济信息的加工处理方法,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相当完备,突出表现为“四柱清册”的出现。所谓“四柱”是指旧管(现在的期初结存)、新收(现在的本期增加发生额)、开除(现在的本期减少发生额)、实在(现在的期末余额)这四部分,其关系式为“旧管+新收=开除+实在”,此等式当时被用于核算和检查一定时期的内部财产物资收付记录。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还有明末清初的“龙门账”。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单式记账法已经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从12世纪到15世纪,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簿记方法的革命。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Luca Pacioli)(1445—1517)在他的《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借贷复式记账的原理及其应用,从此“借贷记账法”在世界各国传播,成为各国普遍采用的记账方法。《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会计已从单式记账法发展为复式记账法,同时也标志着近代会计的开端。因此,它也被称为现代“借贷记账法”的经典之作,成为近代会计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然而,“借贷记账法”在20世纪初才传入中国。
《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又名《数学大全》,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数学著作,其出版是近代会计史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全书由五部分组成:①算术和代数;②商业算术的应用;③簿记;④货币和兑换;⑤纯粹数学和应用几何。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和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促使企业更注重其内部的经营管理和面向未来的经营决策,从而要求传统会计的社会服务职能和内部管理职能逐渐分离,形成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以内部管理为主要职能的管理会计在20世纪50年代定名,随后逐步在全世界获得了广泛的发展,这标志着现代会计的开端。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在会计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把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簿记工作中解放出来,使现代会计在提供信息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管理会计的产生和电子数据系统会计的出现,是会计发展史上又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推进,会计核算、监督、分析、考核等工作渗透到了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保护国家财产、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历史原因,直至70年代后期,我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实践工作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92年11月30日,我国发布了第一项会计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并于1993年7月1日起开始生效。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包括《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相关应用指南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从此揭开了我国会计发展的新篇章,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截至2023年6月30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1项基本准则、42项具体准则和准则指南构成。
会计概念、职能和目标
会计作为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提供经济信息、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一种管理活动。它以货币为计量单位,采用一系列专门的程序和方法,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与此同时,会计为企业有关方面提供的信息,也可以协调企业与各方面的关系,既为有关方面提供决策依据,也为企业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并且可以推动和促进所处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经济运行的秩序。
综上所述,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采用一系列的专门方法,对企事业、机关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进行全面、连续、系统、综合的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会计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会计在对单位日常经济业务进行核算时,可能用到实物计量单位(如千克、升、米等)、劳动计量单位(如工时等)和货币计量单位(如元、美元、英镑等)三种计量单位。但由于前两种计量尺度无法汇总,所以只起辅助作用。因此,会计以货币计量为主,其他计量单位为辅。
凭证,是指用来记录经济业务具体内容的书面证明,是会计工作最基本的客观凭据。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有用性是以会计凭证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为前提的。
连续性是指对已经发生的每一笔交易或事项,按其发生时间先后顺序,自始至终不间断地进行反映和监督。系统性是指将抽象的会计对象内容具体化,并做出科学分类、整理和记录,最后提供系统化的数据和资料。全面性是指对属于会计核算对象的所有经济业务都必须进行核算,不得遗漏。综合性是指会计以货币为计量尺度,以便对不同种类、不同名称、不同量度的物质资源及经济活动进行综合反映,总括提供会计信息。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控制和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具体来讲,就是会计是用来做什么的。 按照马克思的论述,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我国会计学家将现代会计的基本职能归纳为核算和监督。我国《会计法》明确指出:“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可见, 会计的核算职能和会计的监督职能是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 也是我国会计工作必须遵循的法律依据。
会计核算职能,又称会计反映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过程及结果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核算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它具有以下特点:
(1)会计核算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会计核算主要是从价值量方面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状况。会计在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时,可以采用货币量度、实物量度、劳动量度进行计量,但由于实物量度和劳动量度不能反映所有的经济业务,为了全面而完整地反映一个单位的经济活动,会计核算客观上需要采用统一的计量单位作为计量尺度。因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是衡量各种商品的价值尺度,并且企业最初的投资总是采用货币度量,因此,会计在对各单位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映时,主要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实物量度和劳动量度只能作为辅助量度。
(2)会计核算以真实、合法的会计凭证为依据。传统会计反映经济活动就是要在每项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后,取得该项经济业务完成的会计凭证,据以记录账簿,才能保证会计所提供的信息真实可靠。除此之外,管理会计还可以对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前的预测,通过对已经形成的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可以认识经济活动的规律,分析和预测经济前景,提供可供选择的方案,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活动。
(3)会计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会计核算的完整性,是指对所有会计对象所发生的全部经济业务都应该进行计量、记录和报告,不能有任何遗漏。会计核算的连续性,是指对经济业务的核算要连续进行,不能有任何中断。会计核算的系统性,是指对会计对象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核算程序,保证所提供的会计数据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会计监督职能,主要是指会计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全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进行审查,使之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达到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会计监督职能的基本特点如下:
(1)会计监督主要是通过价值指标进行的。会计核算利用货币计量形成的价值指标来综合地反映经济活动过程及其结果,会计监督主要是依据这些价值指标来全面、及时、有效地控制各个单位的经济活动。
(2)会计监督要对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事前监督是在经济活动开始前进行的监督,即依据国家制定的有关法规和制度以及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对未来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审查。事中监督是对正在发生经济活动的过程进行的监督,即在日常会计工作中,对所取得的会计核算资料进行审查,从中发现偏离预期目标的不利因素,促使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调整经济活动,使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规定的要求进行。事后监督是对已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的监督,即依据事先制定的目标、标准和要求,通过分析已形成的会计信息,对已发生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考核和评价。
会计核算职能与会计监督职能是相互依存、密切结合、相辅相成的,同时又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核算职能是监督职能的基础,监督寓于核算之中,没有核算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监督就失去了依据;而监督职能又是核算职能的质量保障,只有核算没有监督,就难以保证核算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
会计的目标,概括来讲就是要求会计工作完成的任务或达到的目的。 会计目标源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要解决两个问题,即向谁提供信息;提供什么样的信息。目前,从国内外的会计理论研究和实务来看,关于会计目标的表述主要有以下两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一种是“决策有用观”,即企业财务会计的目标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做出经济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主要包括企业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等方面的财务信息。另一种是“受托责任观”,即企业的管理当局应承担受托资源有效管理并使其保值增值的责任,同时也应当承担如实向委托方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过程及其结果的义务,以便于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对企业管理层的经营业绩进行考核。
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条提出, 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并指出“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可见,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所确立的会计目标,全面兼顾了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这两种学术研究观点。
会计的方法,是指用来核算和监督会计对象完成会计任务、实现会计目标的手段,是人们在长期的会计工作实践中总结创立的,并随着生产发展和管理活动的复杂化而逐渐完善起来的各种科学技术方法。会计的方法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和会计检查方法。这里主要讲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方法是体现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实际操作手段或工具。
会计核算方法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各单位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连续、系统、完整的核算和监督所运用的一系列专门方法。 它主要包括以下七种专门方法。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各种交易或者事项,涉及各类经济业务活动,为了对会计的经济内容进行核算、监督,提供会计信息,需要对会计对象进行归集。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进行的再分类,它是按照会计要素的内容、性质和用途进行分类的标志。设置账户是对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和监督的一种专门方法。通过账户可以分类、连续、系统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以提供各种不同性质的核算指标。
复式记账是对所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记录的一种记账方法。例如,从银行提取现金1 000元,一方面要记录库存现金增加了1 000元,另一方面要记录银行存款减少了1 000元。通过复式记账,可以了解每笔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便于试算平衡,核算账簿记录是否正确。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是登记账簿的重要依据。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对于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都必须由经办人员或单位填制原始凭证,并签名盖章。所有原始凭证都要经会计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审核。只有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才能作为填制记账凭证和登记账簿的依据。填制和审核凭证可以为经济管理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对于提高会计工作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会计账簿是由专门格式、相互连接的账页组成的,用来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通俗地讲就是账户在会计实务中体现的具有一定格式与结构的账页。它是保存会计数据资料的重要工具。登记账簿就是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顺序,连续、完整、分门别类地记入有关账户的一种方法。在账簿中开设相应的账户,把所有的经济业务记入账簿中后,还应该定期计算各种核算指标,并定期进行对账,使账证之间、账账之间、账实之间保持一致。账簿所提供的各种数据资料,是编制会计报表的重要依据。
成本计算是按照一定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同部门、不同阶段所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以确定核算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方法。狭义的成本计算,主要是指制造业企业的产品成本计算。进行成本核算可以准确计算成本,掌握成本构成情况,考核成本完成计划情况,以便采取措施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财产清查是通过盘点实物、核对账目查明各项财产物资的真实情况,以查明账面与实有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为了保证财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加强会计记录的准确性,达到账实相符,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项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往来款项进行清查、盘点和核对,以便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查明责任,并调整账簿记录,保证会计核算指标的正确性和真实性。
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书面报告。财务报告是会计核算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对外提供财务会计信息的主要形式。编制财务报告是对日常核算的总结,是将账簿记录的内容定期地加以分类、整理和汇总,从而产生一套指标体系,全面地反映生产经营的全貌,也是考核和分析财务会计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以及编制下期财务计划和预算的重要依据。会计报告不仅包括会计报表,还包括报表附注和其他报告,但会计报表是会计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
经济业务发生时,首先取得和填制原始凭证,再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接着运用复式记账方法,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在已经开设的账户中登记账簿;采用一定的方法,对一定时期的成本核算对象进行成本计算,确定企业的经营成果;为了保证账簿记录与各项财产物资的实有数相符,还要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财产清查;会计期末,以规范形式报告财务信息,即编制财务报告。因此,填制审核凭证是会计核算的最初环节;登记账簿是会计核算的中心环节;编制财务报告是会计核算的最终环节。这是一个连续的、完整的、系统的过程,这七种方法共同构筑了会计核算方法体系。
会计有哪些核算方法?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解答要点: 会计核算方法是指会计对企业、事业、机关单位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和全面的反映和监督所采用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几种:①设置账户;②复式记账;③填制和审核凭证;④登记账簿;⑤成本计算;⑥财产清查;⑦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核算的各种方法是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在会计对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和反映的过程中,不论是采用手工处理方式,还是使用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方法,对于日常所发生的经济业务,首先要取得合法的凭证,按照所设置的账户,采用复式记账方法登记账簿,根据账簿的记录,进行成本计算,通过财产清查,在保证账实相符的基础上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核算的七种方法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
会计机构是指各单位办理会计事务的职能部门。根据《会计法》的规定,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不具备设置条件的,应当委托经批准从事会计代理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代理记账。合理地设置会计机构,是保证会计工作正常进行,充分发挥会计职能作用的重要条件。
旧时称柜吏,即从事会计工作的专职人员。在我国,会计人员按职权划分主要有总会计师、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一般会计;按照专业技术职务划分为高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初级会计师。建立健全会计机构,配备相应的会计人员,是各单位做好会计工作,充分发挥会计职能作用的重要保证。
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职业品格、严谨的工作作风,严守工作纪律,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会计人员处理职业活动中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是职业道德在会计职业行为和会计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目前,我国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主要概括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八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