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教与学

一、自我意识概述

古希腊时人们就将“人啊,认识你自己”的铭文刻在神殿上。德国著名作家约翰·保罗说:“一个人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艰难而曲折,并且贯穿人的一生。因此,在认识别人之前,先认识自己;在认识世界之前,先认识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我是谁?我是否有价值?我为什么要生活?我努力奋斗为的是什么?我的人生目的是什么?这些都是关于自我认识的问题。大学阶段是人的自我意识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

(一)自我意识的理论基础

1.卡尔·罗杰斯的自我观点

卡尔·罗杰斯是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提出,人有两个自我——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现实自我是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自我感觉。理想自我是个人对“应当是”或“必须是”的自我概念。两者之间的冲突导致了人心理的失常和不协调。而人在交往中获得的肯定越多,则其自我冲突越少,人格的发展也越正常。

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自我三结构说”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著名的精神分析大师,提出了“自我三结构说”,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他从人格的三个维度上研究了自我的发展。本我由先天本能或欲望组成,是无意识的、盲目的,受快乐原则支配,要求立即满足。自我是人们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从本我分化而来,受现实原则支配。自我调节本我的原始需要,采取所容许的方式方法,指导自己的行为,以满足本我的需要,管制不被超我所容纳的冲动。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它抑制本能,指导自我,使个人达致完美的人格,它处于人格的最高层。上述三者保持平衡,就会实现人格的正常发展;三者的平衡关系被破坏时,往往产生焦虑,导致精神疾病和人格异常。

3.威廉·詹姆斯自我发展三阶段说

美国实用主义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自我的发展有三个阶段:躯体我、社会我和精神我。人最先从自己的身体知道自己的存在,从他人对自己的反应中以及自己的社会角色中体验出自己的社会我,再从生活的成败经验以及心理发展逐渐形成精神我,控制自己一切有认识的行动。躯体我指在人的躯体基础上形成的自我,是个体对自己躯体的认识,包括支配感等,是自我最原始的形态,大约在3岁时开始成熟。社会我指个体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角色认识,主要受他人对自己看法的影响,从3岁到青年期逐渐形成。精神我指个人内在的心理自我,是个人对自己心理特征的认识,如性格、气质、情绪、智力、行为等。

4.爱利克·埃里克森自我发展渐成说

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经过研究,提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但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不可逾越,但到达时间早晚因人而不同。他把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并特别强调“同一性”在自我结构中的作用。虽然自我的发展是随着人的发展而发展,青少年时期的主要发展课题是“自我同一性”,即自我的建立和统合是青年期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自我同一性发展不良者表现出对自己缺乏清晰而完整的认识,自我各部分是混乱的、矛盾的、冲突的,难以应付复杂的社会生活。自我同一性发展良好的人具有自我认同感,自我概念清晰,接纳自我,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前进的方向,从而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也称自我,是意识的核心部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

自我意识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主体我(I)对客体我(me)进行认识,并按照社会的要求对客体我进行调控。比如,“我认为我比较自信”,前一个我为主体我,后一个我是客体我。

1.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

生理自我是对自己的身体和生理状况的认识,如对自己身高、体重、容貌、身材、性别等的认识以及生理病痛、温饱饥饿、劳累疲乏的感受等。心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认识,如对自己知识、能力、情绪、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等的认识和体验。

社会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认识。例如,对自己的家庭出身、社会关系、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社会责任与义务的认识。

2.从结构上看,自我意识由认识、情感、意志三部分构成,即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生理自我不能接纳,如嫌自己个子矮、不漂亮、身材差等,就会讨厌自己,表现出自卑、缺乏自信。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心理自我评价低,如嫌自己能力差、智商不高、情绪起伏太大、自制力差等,就会否定自己。如果一个人认为周围的人不喜欢自己、不接纳自己,找不到知心朋友,就会感到很孤独、寂寞。

3.从自我观念上看,自我意识分为现实我、投射我(镜中我)和理想我

现实我是对自己目前的实际状况的看法,是个体对自己的现实观感。投射我是个体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是由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产生的自我观感。理想我是个体想要达到完善的自我形象,是个体追求的目标。

自我意识具有个体性、社会性、能动性的特征。个体性是指自我意识在个体身上发生发展,存在个体差异性。社会性是指自我意识不是先天就有,而是个体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在内化、整合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的基础上产生的心理模式。能动性是指自我意识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调控作用。

影响个体自我意识的因素除了与人的自我态度、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有关以外,他人的评价,特别是生命中重要人物,如父母、老师、同学等的态度,会对个体自我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

自我概念的出现:鼻点实验

1972年,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的Beulah Amsterdam发表了一项实验结果,从此开启了随后几十年关于自我认识的研究。首先悄悄地在6~24个月的婴儿鼻子上粘一个小红点,然后把他们放在镜子前。孩子的妈妈指着镜子里的影像问孩子:“那是谁?”之后研究者们开始观察婴儿的反应。

Amsterdam测试了88个婴儿,最终只能得到16个孩子的可靠资料——婴儿终究是婴儿,而且很多孩子不想玩。从这16个婴儿身上,Amsterdam发现了三类反应:

(1)6~12个月:那是别的孩子!婴儿的行为好像在镜子里的是另一个人——一个他们想友好相处的人。他们会做出接近的动作,如微笑、发出声音等。

(2)13~24个月:退缩。婴儿看到自己在镜子里面的样子不再感到特别兴奋。有些看起来有一点警惕,而另一些则会偶尔微笑一下并弄出些声音。对这种行为的一种解释是婴儿这时的行为很自觉(感到自己存在,可能表现出自我概念),但是这也可能是面对其他孩子的反应。

(3)20~24个月:那是我!大约从这个时候开始,婴儿开始能够通过指着自己鼻子上的红点,清楚地认出自己。这明确地表明他们认出镜子里的是自己,而那个小红点是粘在自己的鼻子上的。

Amsterdam的结果是通过小样本得出的,之后在更多的被试者身上得到了同样的结果。另外,之后设立控制情况的实验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如果鼻子上没有红点,就不会碰自己的鼻子。这说明摸鼻子并不是他们看到自己影像的自然反应。

(资料来源:http://smile.ustc.edu.cn/index/info/4232)

人类对自我意识的研究始于文艺复兴运动,法国哲学家笛卡儿最先使用了“自我意识”这一概念,提出了“用心灵的眼睛去注意自身”的精辟论断。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需要20多年,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生理自我阶段:以自我为中心(0~3岁)

婴儿刚出生时,处于主客体未分化的状态,还没有自我意识,只有本能的动作和反应,不能区分自我和母亲的边界。8个月左右,婴儿有了自我意识的萌芽,能注意到自己的身体和外部世界的边界,听到自己的名字会做出反应。到了1岁左右,婴儿用手拿东西,能够把自己的动作和作用的对象区分开来,扔皮球时,皮球滚了,这意味着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至2岁左右,幼儿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掌握了人称代词“我”,会用“我”来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是自我意识产生的重要标志。至3岁左右,儿童出现了羞耻感、占有心和独立意愿,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幼儿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并以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来认识、投射外部世界。因此,这一时期也被认为是生理自我阶段,是自我意识的原始形态。

2.社会自我阶段:客观化时期(3岁至青春期)

从3岁到青春期(3~14岁)这一时期,是个体受社会教化影响最深的时期,也是角色学习的重要时期。个体在幼儿园、小学、中学接受正规教育,通过在游戏、学习、劳动等活动中不断地练习、模仿和认同,逐渐习得社会规范,形成各种角色观念,如性别角色、家庭角色、同伴角色、学校中的角色等,并能有意识地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虽然青春期少年开始积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但他们主要是以别人的观点去评价事物、认识他人,对自己的认识也服从于权威或同伴的评价。因此,这一时期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被称为“社会自我”发展阶段,也称为“客观化”时期。

3.心理自我阶段:主观化时期(青春期至成年)

从青春期至成年的大约10年内,是个体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向成熟的关键期。个体化的成熟和逻辑思维的快速发展,促使自我意识有了质的变化。在此期间,自我意识经过分化、矛盾、统一,逐渐趋于成熟。此时,个体开始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关注自己的内在体验,喜欢用自己的眼光和观点去认识和评价外部世界,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自己引起别人的注意,不再像以前那样满足,开始对自己不满意,希望改变自己的外貌、性格等。心理自我是一个人逐渐脱离对成人的依赖,并从成人的保护、管制下独立出来,有明确的价值探索和追求,强烈要求独立,产生了自我塑造、自我教育的紧迫感和实现自我目标的驱动力。这一时期被称为“心理自我”发展时期,也被称为自我意识“主观化”时期。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

小军是一名工科专业的大一学生,擅长英语和演讲比赛,每当谈起他的特长的时候,他信心满满,感觉整个人光芒四射。当时报考大学,因为父母的传统思想“重理轻文”,认为文科将来不好就业,他便听从父母,选择了工科专业。在小军的成长过程中,面临入学升学,都是父母为他做最优的选择。小军觉得,父母的决定一定是最好的,他们的自身阅历和人生经验很丰富,对自己又是最了解的,所以也就习惯听从父母的意愿。

可是,大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时,小军挂科了,这对于中学阶段一直名列前茅的小军来说,简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同宿舍同学,平时没他认真,成绩不但没有挂科,而且都考良好以上。看着宿舍同学高兴的样子,小军心里不舒服了,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太笨。这样下去,大学三年的生活如何度过?专业课程那么难,自己最后能顺利毕业吗?自己如何才能提高专业成绩呢?当初父母为自己选的专业是不是最适合自己?小军长这么大,从没有像这一次认真而严肃地为自己思考过,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也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未来。

案例中的小军,在经历了考试挂科后,开始考虑自己真正适合的专业,以及未来的选择,陷入了同一性危机的阶段,表现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矛盾,以及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之间的矛盾。

俄国心理学家科恩指出:“青年初期最有价值的心理成果就是发现了自己的内部世界,对于青年来说,这种发现与哥白尼当时的革命同等重要。”大学阶段的自我意识是大学前的自我意识的继续与深化,同时又有质的变化,对人的一生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

“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是大学生自我意识最突出、最集中的表现。“理想我”是个人想要达成的完美形象,“现实我”是个人头脑中的真实自我形象。进入大学,一方面对未来充满憧憬,富有理想、抱负,希望“我”应该是能言善辩的、多才多艺的、交友广泛的等;另一方面,又强烈地封闭自己,不愿敞开心扉,较少接触社会,不能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加上自己的现实条件与理想相差甚远,给自我带来很大的苦恼和冲突。

2.独立性与依附性的冲突

大学生处于人生中第二次“心理断乳期”——青春期至青年初期。一方面,心理的成熟使他们渴望独立,以独立的个体面对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希望自强,成为有独立见解、能决定自己命运的人。但是,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的校园生活,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的经验,经济上仍需要家庭的供给,特别是长期习惯依赖父母的大学生,独立性和依附性的冲突会更加明显,无法做到人格上的独立。那些过分独立的大学生,在生活中表现出特立独行,我行我素,往往遇到事情,因缺少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常陷于挫折当中。

3.自卑和自负的冲突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不能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常出现认知偏差。自负是过高地评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自卑是一种自我否定,表现为对自己缺乏信心,对自己不满和否定。自卑和自负紧密相连,自负表现强烈的人往往也是极度自卑的人。和同龄青年相比,大学生在社会群体中会有一些优越感,他们对自己的才华、能力和未来充满信心,自尊心和好胜心较强,更加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当遭遇失败与挫折时,如考试失败、恋爱失败等,他们便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进而否定自己,甚至自暴自弃,陷入强烈的自卑中。

4.渴望交往与心灵闭锁的冲突

渴望友谊和情感交流是大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不少大学生常感到孤独、寂寞、无聊,没人理解自己。一方面,他们渴望爱与友谊,渴望交流与分享,但又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不善于了解他人的情感和思想,缺乏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等。另一方面,由于更在乎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他们会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心灵深藏起来,对他人存在戒备心理,没有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友谊。正是这种渴望交往与心灵闭锁的矛盾冲突,使得大学生常常陷入人际关系紧张的苦恼之中。

(二)大学生常见的自我意识偏差

大学生自我意识调查结果表明,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高,由于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因而容易出现各种发展偏差,引起自我意识发展问题,以致自我意识过强或过弱,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1.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大学是自我意识发展最强烈的阶段,也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最集中的时期。他们在自我分化的基础上,体验到各种各样成长的烦恼。在不断地探索、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努力寻求自己独特的处事风格,或多或少地都会有一点以自我为中心。这是下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是可以接受的,完全不同于自私。但是,过度的以自我为中心会扭曲自我,阻碍大学生心理成长,也影响他们适应社会。

大学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具体表现为:只关心自己,遇事先替自己打算,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为人处世都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中心,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最优秀的、神圣不可侵犯的。

2.过分追求完美

追求完美是人类健康向上的本能,是一个人上进心强,严格要求自己的表现。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追求完美的倾向。适度追求完美意味着有较高的目标,挑战自我,突破自我,并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目标,不惧怕失败。然而,过分追求完美,时时事事都要求完美,势必会生活在失望和痛苦之中,承受无尽的烦恼和困扰。

大学生过分追求完美具体表现为:对自己过高期望、过分要求,希望自己尽善尽美,没有缺点和不足;行为上因追求完美,害怕出现错误和失败,时时处于焦虑和担忧之中,对他人和环境的要求苛刻,人际关系紧张,很少有幸福感,累己也累人。

3.自负与自卑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过:“追求优越和超越自卑是人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然而在生活中,自卑更多的是消极的,具有破坏性的,对自己持有否定的感觉。即使和其他人差不多,他们总能找到很多自己不如他人的地方,总觉得自己是上帝的弃儿,自己理所应当比别人差。

自负则是过高地评估自己,是一种过度的自信。大学生的自负心理表现为:自视过高,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别人都不行;对周围的人和事缺乏热情,与他人关系疏远,给人一种与旁人格格不入的感觉;习惯于抬高自己,贬低别人;固执己见,唯我独尊,喜欢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有很强的自尊心,面对他人的成果,时常用“酸葡萄心理”来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

4.自我控制力低

自我认知和自我体验决定自我控制。心智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大学生往往缺乏坚强的意志力,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较差。很多同学虽然深知“我应该做什么”“我应该成为怎样的人”“我可以选择如何去做”等自我控制的核心内容,但无法成功地激励自己果决地付诸行动。

大学生的低自制力主要表现在:无法按照学期计划安排规律的作息,自主学习往往坚持不了一个礼拜就放弃,缺乏自我约束;无法鞭策自己为阶段目标付出持久的努力;无法抵御外界的诱惑,缺乏内在的行为准则,意志行动力差,如复习阶段被室友怂恿打游戏;无法控制和调适自己的情绪波动,对挫折耿耿于怀,产生强烈的自卑感等。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完善的途径

【拓展学习】

乔韩窗口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John和Hary提出了乔韩窗口理论,认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的自我都有四个部分:公开的我、盲目的我、秘密的我和未知的我。

公开的我代表我们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领域,这是我们不能隐藏,或者我们愿意公开的部分。例如,我是大学教师,我是大学生。

盲目的我代表别人知道而我们自己不知道的领域,属于我们没有意识到或无意识地在别人面前表现出来的部分。比如,一些姿态、习惯动作等,如说话很快,自己不觉得,别人很清楚。

秘密的我代表我们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领域,我们不愿在别人面前显露出来,属于个人隐私的部分。例如,令人惭愧的往事、内心的痛楚等。

未知的我代表我们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领域,属于无意识的部分。

乔韩窗口理论认为,每个人的自我都由这四部分构成,但每个人这四部分的比例是不同的。而且,随着人的成长及生活经历的丰富,自我的四个部分发生着变化。一个人自我的公开领域扩大,则生活变得更真实,不论与人交往还是自处,都会显得轻松愉快而有效率。盲目领域变小,人对自我的认识越清楚,越能在生活中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潜能。

(资料来源:https://www.jianshu.com/p/772777a80534)

1.正确认识自我

(1)通过与别人的比较来认识自己

注意比较的参照系和立足点。跟别人比较的应该是行动后的结果,而不应该是行动前的条件;比较的应该是相对标准、可变的标准,而不应该是绝对标准、不可变的标准,如一个人的出生是不可改变的,以此作比,没有任何意义;比较的对象应该是与自己条件相类似的人。

(2)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

从他人的态度和情感中觉知自己、明确自我。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难免有偏差,他人的评价就像一面镜子,就像镜子不一定能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别人的评价,受众多因素的影响,不一定完全正确,最好能从多个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场合去收集评价信息。

(3)通过内省认识自己

经常反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表现,观察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解自己的智力、情绪、意志、能力、气质、性格和身体条件等特点,还可以通过自我成长分析,了解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不断探索自我,做到真正地了解自己。自我觉察训练,就是给自己一个相对安静的空间,在心情比较平和的情况下,对自己的言行、态度、动机、价值观、学习状况、当下的情绪感受等进行深刻的反思,全面认识自己,澄清自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而调节和控制自己的状况,使自己能够较好地发挥优势,实现目标。

乔韩窗口理论

2.积极悦纳自我

一项关于大学生“我的长处和短处”的调查表明:大约70%的大学生能客观地写下自己的长处与短处;还有15%的学生只写长处,不愿写自己的短处;10%的学生只写短处,写不出自己的长处;5%的学生没有答案。由此可见,大多数人能积极接纳自己,部分学生不能正确面对自己。

积极悦纳自我就是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正确对待自己的短处,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一个人首先应自我接纳,才能为他人所接纳。

①接受自己,喜欢自己,觉得自己独一无二,有价值感、愉快感和满足感;

②性情开朗,对生活乐观,对未来充满憧憬;

③平静而又理智地看待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冷静地对待自己的得与失;

④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地克服消极情绪;

⑤既不以虚幻的自我补偿内心的空虚,也不以消极回避漠视自己的现实,更不要以怨恨、自责、厌恶来否定自己。

3.有效控制自我

自我控制是人主动地改变自己的心理品质、特征及行为的心理过程,是大学生健全自我意识、完善自我的根本途径。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社会的需要,确立合适的抱负水平,在迈向理想目标的过程中,遇到挫折时善于调控自己,才能取得成功。

行动前要确立目标,根据现有条件制订合理的行动计划。如果不是遇到意外的、无法克服的困难,行动应该按照预定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在过程中,要不断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一旦发现行动偏离计划,要及时修正。大学生应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来规范自身,并不断将其内化为个人的品德,确立自身的行为准则,以此来不断监督自己,加强自律,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4.不断超越自我

电影《功夫熊猫》的主角阿宝是个天生笨拙且超级贪吃的功夫菜鸟,却阴差阳错地被指定为“神龙大侠”。训练中,师父发现使之功夫精进的方法是吃“包子”。阿宝贪吃的本能成为他的潜能开发之窗,乐在其中的阿宝因此功夫进展神速。而当阿宝得知鸭子父亲祖传面汤秘籍是什么都不放的时候,颓废的他想起在无字秘籍里只看见了自己,忽然领悟到——勇敢做最真实的自己。于是他将一只胖子熊猫的潜力发挥到了极致,最终战胜了能力超群、野心勃勃的雪豹太郎,从而拯救了和平谷。

在生活中,其实每个人都是阿宝,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品质或是直觉。让我们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己,武装自己,在自我超越中去缔造传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资料来源:https://www.sohu.com/a/716017414_121656024)

大学生要勇于尝试、勇于实践,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这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沉重的代价。这是一个“新我”形成的过程,是从“小我”走向“大我”,从“昨天之我”向“今日之我”“明日之我”的迈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担在肩上,才能成就壮丽的人生。”

三、大学生健全人格塑造

(一)人格概述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优秀的人格与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人格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潜能开发、活动效率和对社会的适应状况。

1.人格的概念

人格(Personality)源于拉丁文“Persona”,其意为面具、脸谱。据说公元前一百多年,古罗马的一名戏剧演员为了遮掩他的斜眼而戴上面具用以表现剧中人物的角色和身份,后引申为演员所扮演角色的特征。不同的面具体现了不同角色的特点和人物性格。京剧中红脸代表忠义,白脸代表奸诈,黑脸代表刚强。

心理学中的人格又称个性,是个人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人格反映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心理品质或心理特征的总和。良好的个性表现为乐观、自尊、自信、开朗、热情、宽容、认真、独立、主动、积极、充满希望。

2.人格的基本特征

人格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模式,包含一个人异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每个人的人格特征虽然各有不同,但是总的来说,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1)独特性

人格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而形成的。不同的遗传基因、环境及教育,形成了不同的人格。人格结构组合的多样性,使得每个人的人格都有自己的特点。所谓“人心不同,各有其面”,它表现为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性。人格的独特性是在肯定了人格共性基础上的独特性。同一种社会、历史文化往往陶冶出相似的人格特征,如德国人保守、法国人浪漫、英国人绅士、俄罗斯人粗犷豪放等。

(2)稳定性

人格的稳定性是指一个人的人格及其特征在时间上具有前后一贯性,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例如,某个人性情比较急躁,他昨天是这样,今天是这样,明天很可能还是这样。同样,这个人在学习上比较急躁,在工作中也是这样,甚至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也表现出急躁的个性。这并不排除这个人有时在某种场合偶尔也会表现得比较沉稳。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在人的一生中,人格仍具有可塑性和可变性。

(3)统合性

统合性是指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气质、性格、能力、价值观等人格成分具有内在统一的一致性,并受自我意识的调控。人格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和谐统一时,就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及时调整自身内部心理冲突,因而他的人格是健康的。反之,如果一个人失去了人格的内在统一性,可能会出现适应困难,甚至出现人格分裂。

(4)功能性

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它是生活成败、喜怒哀乐的根源。当面对挫折与失败时,有的人发奋图强,努力战胜挫折和失败,通过不懈的努力获得成功;有的人则一蹶不振,变得萎靡和软弱,失去挑战生活的勇气和力量。当面对误解和仇恨时,有的人以宽容的态度泰然处之,用善意和豁达化解矛盾;有的人怀恨在心,甚至采取打击报复的行动。当面对赞扬和激励时,有的人谦虚审慎,从不停下进取的脚步;有的人高傲自大,在赞扬中迷失了自我的方向。当人格功能失调时,个体就会表现得软弱、无力、失控,甚至出现变态心理和变态行为。

3.人格的结构

人格是由不同成分构成的一个结构系统,人格系统包括气质、性格、能力、需要、动机、价值观等方面,它们共同反映了个体间的差异性。

(1)气质

气质是个体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医生认为,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四种体液,即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这四种体液在每个人身上所含的比例不一样,因而派生出四种不同气质特征类型,每种气质都有其相应的行为风格。这就是著名的体液说。

苏联心理学家达维多娃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她发给四个学生每人一张戏票。在他们赶到剧院时,戏已经开演了,管理人员为保证演出效果不让他们进去。这时其中一人与检票员发生争执,说自己悄悄进去不会影响他人,还说自己的手表是最准时的,并不顾阻拦试图强行入场;第二个人见楼下入口处看守很严,便悄悄溜到楼上,装作迟来的某贵宾的随从,进去看演出了;第三个人没说什么,转身去了休息室,心平气和地等候,直到第一场幕间休息时才正大光明地进去;第四个人被拒绝后,非常沮丧,再也提不起兴致看演出了,扭头回家去了,一边走一边不停地抱怨着。

这四个人,恰恰是四种典型的气质类型的代表。

第一个人属于胆汁质气质。胆汁质的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脾气急躁,容易激动,情绪反应强烈而迅速,心境变化剧烈,容易感情用事。如同夏日的天气,动辄疾风骤雨,比较外向。

第二个人是多血质气质。多血质的人热情开朗,活泼敏捷,反应迅速,兴趣广泛,喜欢与人交往,适应性较强;但易受暗示,注意力易转移,耐挫性欠缺,情绪忽冷忽热变化较快。好比春天,让人觉得愉快、温暖,但少了几分沉稳,属外向型。

第三个人为黏液质气质。黏液质的人安静稳重,少言寡语,自制力强,善于忍耐,不会轻易冲动,情绪不易外露,但处事态度原则性有余而灵活性不足,很容易形成偏见。恰似冬天,宁静、安详,但有些沉闷,较内向。

气质类型

第四个人属于抑郁质气质。抑郁质的人属于情感浓厚而沉默的人,多愁善感,富有幻想,善于发现不易为人觉察的细微事物,情绪发生缓慢而体验深刻、持久,但不爱抛头露面,比较被动,过分谨小慎微,容易患得患失。如秋天一般萧瑟、伤感,属内向型。

(资料来源:https://iask.sina.com.cn/b/6g74UuPoKNM.html)

心理学家认为: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每种气质都有鲜明的特色,有长处有短处。气质不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和成就价值。然而,不同气质类型适合从事不同的活动,对效率有影响,比如在职业选择中,会考虑到不同气质与职业的匹配,飞行员、运动员需要反应灵敏、有胆识、镇定自若的人,财会、医疗等工作需要稳重、心细、踏实的人。

(2)性格

巴尔扎克评价自己的性格时说:“我这五尺二寸的身躯,包含一切可能有的分歧和矛盾。有些人认为我高傲、浪漫、顽固、轻浮、思考散漫、狂妄、疏忽、懒惰、冒失、毫无恒心、爱说话、不周到、欠礼教、好使性子,另一些人说我节俭、谦虚、勇敢、顽强、刚毅、不修边幅、用功、有恒心、不爱说话、心细、有礼貌、经常快活,其实都有道理。说我胆小如鼠的人,不见得就比说我勇敢的人更有道理,说我博学或者无知,能干或者愚蠢,也是如此。没有什么使我大惊小怪的。”

性格是一个人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如哈姆雷特的性格优柔寡断、葛朗台吝啬贪婪、林黛玉多愁善感、诸葛亮足智多谋等。

性格在人的个性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因为性格有其社会评价的意义,人们可以对某种性格特征的社会价值进行评判,如诚实或虚伪、勇敢或怯懦、勤奋或懒惰、宽容或尖刻等。人与人个性差异首先是性格的差异。

在某个宁静的夜晚,坐下来总结一下你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寻找一下成败的根本原因,把这些原因一条一条清晰地写下来,再把你生活中的习惯和性格列出来,看看哪些是好习惯、好性格,哪些是坏习惯、坏性格。如果自己想不清楚,就把了解你的朋友请过来,帮你一起分析。当你把成功的原因与好习惯、好性格列成一栏,把失败的原因与坏习惯、坏性格列成一栏以后,你会吃惊地发现,人的习惯和性格就是左右你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拓展学习】

血型与性格之间真的有关系吗

1.O型血人的特质

O型血的人总是敢爱敢恨、充满活力、精力旺盛并且追求成功。他们吃东西从不挑剔,甚至是从来没见过的东西也敢吃;他们认定的事从不轻言放弃,即使遭受失败与挫折。他们乐观、有野心且满怀胜利的信心,并对自己的能力及取得的成绩深信不疑。他们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能够干什么。他们的身上自然而然地存在耀眼的光芒,这也正是他们让人着迷的地方。

2.A型血人的特质

倔强是A型血人的特质。他们多半都是完美主义者,天生敏感,过于顾虑周围人的想法。他们善于自我克制,而不是随着情绪来表达,所以在外人看来A型血的人过于理智,让人难以触及他们的内心。最典型的就是A型血“一根筋”似的“偏执狂”性格,显得有点神经质。

3.B型血人的特质

果断是B型血人的特质。他们拥有果断刚毅的个性,做事总是快节奏、快速度,从不优柔寡断,但又绝非草率行事,深思熟虑与当机立断在B型血人的身上体现得极为完美。他们特立独行,通常喜欢我行我素。

4.AB型血人的特质

多变是AB型血人的特质。AB血型的人具有非常明显的双重性格的特征,他们能够在处理事情时表现得非常冷静,分析问题和反驳别人观点时头头是道,让人无从反击。但是,他们也可能在瞬间就被他人激怒,情绪极其不稳定,喜怒无常。他们善于调节气氛,平衡场面中的尴尬气氛。

(资料来源:摘选自《趣味心理学》,郑淑宁著,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第6页)

(二)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

青年期是人格走向成熟、由量变到质变的重要时期。在大学生活中,随着身心的发展和成熟,以及对社会角色的逐渐适应,人际交往范围的逐渐扩大,对社会了解的日益深入并适应激烈的学习竞争,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具有自己的特点。

①对现实社会有良好的适应,能较好地处理社会、他人和自我的关系;

②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会首先考虑社会和他人,但也绝不是一味地追求社会的赞许,而是表现出敢于面对现实、尊重现实的特点;

③支配与冲突表现不突出,具有稳健、从众的人格特点,具有良好的社会化程度;

④不同学科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以及性别差异具有相对的独特性。

(三)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曾说,好的人生,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状态;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终点。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走在不断完善自我、健全人格的路上。

1.设定目标,做最好的自己

目标是一个人的心理需求的反映,也是一个人性格的流露。当一个人不知为何而活,空虚、无聊、寂寞时,他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也就谈不上对人格的优化。每个人只能做最好的自己,而不要想去做最好的别人。有的人对自己很不满意,也想改变自己,但他们常常喜欢、羡慕别人,如内向的人羡慕外向的人能说会道,外向的人羡慕内向的人沉稳等。因此,改变自己并非全然抛弃自己,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只能适得其反。优化人格,也要依据自身目标情况,扬长避短,因人制宜。

2.培养良好习惯,收获幸福

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况下自然而然地或自动化地去进行某些动作的习得的倾向。如有人习惯早睡早起,习惯把物品摆放整齐;有人习惯睡懒觉,乱扔垃圾等。养成良好习惯是培养良好人格的重要途径。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最终会成为性格的一部分。习惯有好坏之分,好的习惯助人成功,坏的习惯使人受挫,有些习惯毫无意义。因此,想要收获成功和幸福,就必须建立良好习惯,克服坏习惯。

3.管理情绪,保持乐观

健康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也是健全人格的基础和要求。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大学生需要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运用各种方法对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家艾利斯(Albert Ellis)指出,人们的情绪问题并不是由具体事件造成的,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认知。英国作家萨克雷也说,生活好比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学会理性地对事对人对己,并对未来生活保持乐观的心境。

4.健全人格,张弛有度

追求人格成熟与健全是一个人一生要走的路,应该有张有弛地进行塑造,积极投身于学习和生活之中,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主动融入社会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更大的进步空间。努力做到活泼而不轻狂,认真而不刻板,坚定而不执拗,勇敢而不莽撞,豪爽而不粗鲁,好强而不逞强,机警而不多疑,老练而不世故,自信而不自负,自珍而不自骄,自谦而不自卑,自爱而不孤芳自赏。 6D7zPPbb00l9L5+AmLDJkZ/lFCEeQ4FZHPBLid0rd29syJb9eBizGcM+E9OQK9M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