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教与学

她是否真的想退学?
——某大一女生面对心理教师叙述

我是会计专业的学生,来到这个学校快三个月了,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喜欢这个专业,也不喜欢这个学校。想到以后整天要同数据和计算打交道,心里就害怕。我想退学回家去复读高三,明年再参加高考,报考文学专业。“高考时填报专业?”“当时是我自愿填报的。那时候觉得会计挺好,我们那儿的会计社会地位高,收入也不错。”“父母的态度?”“他们也都支持我,认为这个专业好找工作。”“为什么不喜欢这个学校?”这里的老师不像中学的老师那样关心人。我希望老师能像我妈一样对我说话,但这里没有一个老师能做到。这里的同学也不像中学的同学好相处,一个个都很冷漠。现在我看见教科书就头皮发麻,学不进去。“万一复读后没考取?”“如果能退回去,一年考不取就考两年,反正不想在这儿读了。”

在心理教师的建议下,她请假回了一趟家。返校后来到心理咨询室,脸上的愁容没了,“老师,我想通了,就在这儿读下去。”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智慧的本质是适应。”达尔文曾经指出:“世界上生存的最好的物种不一定是遗传因素最好的物种,而是最适应环境变化的物种。”无论什么人,从熟悉的环境迈入陌生的环境时,都要对新环境有一个熟悉、了解的过程,并根据新环境的要求调整其思想和行为,以便适应新环境。对于初入大学的新生来说,在面临身心成长、环境改变与社会转型等很多方面变化的情况下,要学会积极地适应客观环境,调适身心状态,调整自身与环境不适应的行为,达到自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能否顺利完成整个大学的学习生活,还关系到在将来社会生活中能否得到继续发展,人生目标能否最终实现。

一、大学生心理适应概述

一位哲学家搭乘一个渔夫的小船过河。行船之际,这位哲学家向渔夫问道:“你懂得数学吗?”

渔夫回答:“不懂。”

哲学家又问:“你懂得物理吗?”

渔夫回答:“不懂。”

哲学家再问:“你懂得化学吗?”

渔夫回答:“不懂。”

哲学家叹道:“真遗憾!这样你就等于失去了一半的生命。”

这时水面上刮起了一阵狂风,把小船给掀翻了。渔夫和哲学家都掉进了水里。

渔夫向哲学家喊道:“先生,你会游泳吗?”

哲学家回答说:“不会。”

渔夫非常遗憾地说:“那么你就失去整个生命了!”

(资料来源: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3/1210/c1003-23794104.html)

这是一个伟人对他心爱的女儿所讲的一个故事。它寓含了一个非常深刻的人生哲理:一个没有学会在人生长河中游泳的人,即使其他的东西学得再多,也无法在这人生的长河中生存下来,因为他缺乏基本的适应和生存能力。

(一)什么是适应

适应是人们在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中,个人通过对自己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的不断调整,使其个人需要能够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是在自我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前提下,不断地认识和改造环境、修养和发展自我的过程。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或生活环境。适应使人在与环境的关系中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人只有在对环境适应时,他的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尊重的需要才能得到满足,从而实现自我的成功发展。

(二)适应的形式

人对环境的适应一般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种是人自身做出改变,另一种是环境按照人的要求得到改造。从宏观角度看,人类有能力运用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但作为具体的个人,人们选择环境、改变环境的力量和条件是很有限的。每个人都会遭遇许多无法选择、强加于自己的生活学习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只能通过调整自己心理和行为以积极地适应环境。例如,一名大学生当初的理想是考上某名牌大学,但由于受招生名额和个人考试成绩的限制,没能如愿以偿,被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大学录取。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使环境为自己做出让步是非常困难的,比较明智的选择是调整自己以适应现实环境。

由于精神上的需要,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创造了内容丰富的文化环境,人类成为社会文化的主人。而对于个体来说,处处受到文化环境的制约,只有在顺应现存的文化环境时,他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同,这也需要个体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理机制。由此可以认为,个体与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心理适应能力不断增强的过程。

由于我们生活的环境不断变化,人们的适应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人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就必须形成和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与相应的环境发生关系,这是一种不断摩擦、冲突和不断克服困难与挑战的动态过程,是人们经历由不适应到适应、由不平衡到平衡的不断的循环过程。这样的过程才是个人进步和发展的过程。

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找寻青春答案

196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15岁时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直至1975年10月。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深深铸就了一位人民领袖的爱民为民情怀、勤奋好学精神、艰苦奋斗品质和苦干实干作风。

“近平还是那个为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打拼的‘好后生’”“他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近平这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志存高远。但他的远大理想,恰恰不是当多大的官,走到多高的位置,而是看似平凡的‘为老百姓办实事’”……七年知青岁月,青年习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同梁家河的老乡们甘苦与共,用脚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这样的爱民为民情怀孕育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由此,便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反复强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什么要求“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为什么勉励当代青年“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他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上山放羊,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却“痴迷”读书,“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回忆道:“我并不觉得农村七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这种勤奋好学精神,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轨迹。从梁家河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基层工作到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

“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对近平的思想和价值观起作用的,并不是标语、口号和高音喇叭的灌输,而是知青岁月那日复一日艰苦的生活和劳动,是当年同我们农民兄弟朝夕相处的那两千四百多个日日夜夜对他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的环境中,青年习近平闯过“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不仅磨炼了吃大苦、耐大劳的意志,还锻造了不避艰辛、不怕困难的品质。在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一系列讲话和回信中,我们可以深刻感知他在艰苦奋斗中锤炼的意志品质。在成长和奋斗过程中,有缓流也有险滩,有喜悦也有哀伤,我们要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坚持艰苦奋斗,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

“不管多累多苦,近平能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他当了梁家河的村支书,带领大家建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缝纫社,我一点都不吃惊”“我在和他一起生活的时候,就发现他这个人有一股钻劲,有强烈的上进心”……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是受苦受难的七年,也是苦干实干的七年。在这七年里,他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生动诠释了他说的那句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这七年里,他扎根黄土地,于实处用力,用青春书写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实字当头、以干为先,把自己创新创业梦融入伟大中国梦,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了我们青春答案,为青年学子树立了思想和人格上的榜样。广大青年要像习近平青年时代那样,扎根中国大地,洞察国情民情,树立起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把无悔的青春刻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二、大学生的角色与环境变化

他们离我很远

小张去年以较高成绩被武汉某高校录取。初入大学的小张,开始还很兴奋,结果一周后,就和室友因作息时间不同、谈不来等问题闹了几次不愉快。次数多了,小张和室友的关系渐渐紧张。只要没课,小张就回到黄石家中,往返于两市之间,有时一周甚至能达到3次。小张的母亲称,开始只是认为孩子是初入大学不适应,时间长了就会好起来。可现在开学已近两个月了,小张仍不愿去学校。

(资料来源:https://www.docin.com/p-286826480.html)

我的学习怎么了

某高校数学系的袁某进大学后,一直觉得学习压力很大,原来是上海市重点中学学生的她,忽然感觉以往的学习方式完全没有用了。觉得无助的袁某有空就往家里跑,还哭哭啼啼了好几次,心急的母亲只好求助于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

经历了“十年寒窗”的苦读,熬过“黑色六月”后,作为大学新生的我们捧着大学录取通知书步入大学校园……这个阶段可能并不漫长,但却是我们人生中最为重要的阶段之一。我们中的许多人可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当我们初步安顿下来,寻常的大学生活正式展开,最初的惊喜与激情渐渐退去后,大学新生不可避免的适应期就开始了。每位大一学生都需要面临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经历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

(资料来源:https://www.docin.com/p-286826480.html)

(一)大学生角色的转变

所谓“角色”,是人在社会行为系统中与一定社会位置相关联的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模式,它客观地规定了一个人的活动范围、享有的权利、承担的义务以及行为方式等。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时时处于某个社会角色的位置上:在父母面前,扮演子女的角色;在老师面前,扮演学生的角色;在同辈中,扮演同学或朋友的角色;走上工作岗位后,扮演职业角色。一旦某个人扮演了相应的角色,就必须有明确的角色意识,即对该角色的性质、社会地位以及相应的义务、权利和责任有清醒认识。例如,在家庭生活中,作为儿女,应该孝敬父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赡养父母,做个好儿女;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作为一个公民,应该认真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承担对社会、对祖国的责任,做个好公民;作为大学生,就应该努力学习,完成大学的学习任务,做个好学生。

大学阶段正处于步入社会就业前的准备时期,这个阶段的大学生既要学习、适应大学生这个角色,也要为走上社会的职业角色做准备,还要在已有社会化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个性。这些内容包括确定生活目标,掌握各种社会规范(如学生守则、法律法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和角色技能,培养社会责任感,提高参与意识和角色认识能力,实现角色变迁等。因此,要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大学生,就需要认真学习,掌握大学生这个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承担应有的职责和任务。

1.角色意识的转变

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成为大学生,这是客观事实,但相当一部分新生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角色的转变,角色意识还停留在中学生这一层次。这种角色意识的滞后性,妨碍着新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角色意识的转变关键是角色责任的转变,大学生的称号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层次的体现,更是一种神圣责任的象征。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为知我中华、爱我中华、兴我中华,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和信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角色位置的转变

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大部分都是学习上的佼佼者,平时深得家长、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几乎每个人都有着辉煌的过去。进入大学,如果重新排定座次,就只能有少数人保持原来的中心地位和重要角色。大多数学生将从中心角色向普通角色转变,自我评价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在中学,学习成绩的好坏,一直是学生自我评价的重要标准。而在高手云集的大学新集体中,可能由于学习方法或是心理压力的问题,大学新生原来的优势不复存在。许多人因此失眠、神经衰弱,甚至导致了抑郁症。另外,在大学里,评价人的标准并非单一的学习成绩,能力特长更是在实际生活中衡量一个人素质水平的重要因素,并且后者有越来越重要的倾向。比如,一个大学生知识面很宽,或者社会交往能力很强,或者能歌善舞,或者有体育专长,这些都有助于大学生找到自己在角色转变后的位置。

3.角色行为的转变

角色行为的转变是角色转变的关键。对大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中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而且各高校还相应地制定了许多具体的规章制度,这些都是对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大学新生应认真学习,尽快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大学生这一新的人生角色的要求。

(二)大学生环境的变化

进入大学之后,能否适应大学所在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能否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便成为影响大学生能否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

1.管理环境的变化与心理适应

刚从中学跨入大学的新生,普遍感到对大学的管理不适应。有一个新同学在问卷调查中这样写道:“我们似乎成了没人管的羔羊。辅导员一周也不到我们宿舍一次,教室里也难得与他相见;上课的教授如同屏幕上的明星一样,下课就不见了;同学们都是初来乍到,彼此谈不上管理和照看。难道这就是我们的大学生活吗?如果长此以往,我可真要受不了啦!”这些情况说明,已经跨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仍然渴望像中学一样有人管理,不了解、不适应大学管理的特点,于是就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青年期是人生中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也是身心发展最不稳定的时期。一方面青年心理的恒常性较差,这就决定了青年心理的可塑性特征。青年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特点,但是这些特点不稳定,容易产生变化。他们在认知上会出现人云亦云、缺乏主见的现象,在情绪上会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在意志上常有决断性差、自制能力弱、行动力弱的特点。另一方面,青年各种心理因素的发展还不均衡。在认知、情感和意志三者之间,情感的不均衡表现更为突出,容易冲动,在许多情况下,思想、行为带有一定的偏激,看问题不全面,处事比较莽撞。另外,性心理的冲突也是导致青年情绪变化的重要因素,由于青年人缺乏调节情绪的技巧和经验,这种情绪会在一定的时间内支配他们的心理活动。正是由于青年人的这些特点,他们客观上需要、主观上也渴望科学的管理。

然而,对大学生的管理不应等同于对一般青年人的管理,也不能等同于对中学生的管理。大学对学生的日常管理更多的是做人和社会适应方法的指导,各种学生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发展智能、精通学业、丰富精神生活、提高道德情操等。辅导员应该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解决学生现实的生活问题和思想问题。

由于辅导员所负责学生人数众多,而且一部分辅导员是兼职,他们不可能像中学班主任那样每天跟着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也不易做到了如指掌。上课的教师除授课以外,还担负着繁重的科研任务,上课踩着铃声来,下课夹着讲稿走,很少有人像中学教师那样每天给学生补课、辅导。在学习上,相当多的时间要求学生自己去看书学习,自己去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素质。这种相对松散型的管理,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无疑是有好处的。但是,对于新入校的大学生来说,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面对与过去有着巨大差别的新环境,那些过去未曾远离过父母、心理适应能力和生活适应能力较差的新生,大多感到空虚、无所适从。有的学生反映由于宿舍人多,总是担心会出事,晚上失眠;有的不断请假回家探亲;还有个别学生总怀疑身体有病而经常去医院看医生,如此等等,表现各不相同。有人调查,大学新生中,由于心理上的不适应曾经产生退学念头甚至明确提出退学的达到三分之一左右;由于无聊,有的学生入学不久就谈情说爱,寻找刺激,以求心理的平衡,因此影响了学业,贻误了美好的青春年华。

适应管理环境最根本的任务是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中学生虽富于理想,喜欢憧憬未来,但其理想目标往往变幻不定,朦胧不清。高考的压力和就业的待定性,使大多数中学生只考虑近期目标,缺乏长远目标,眼睛只盯着高考。进了大学,高中时期的奋斗目标已变成了现实,新目标又未确立,不少大学生感到茫然、空虚,进入“动力真空带”或称“理想间歇期”,出现松劲情绪。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学习就没有持之以恒、永不消退的动力。

2.学习环境的变化与心理适应

大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中学生相比有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为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多元性、探索性和专业性。

自主性具体表现在学习计划的制订、自学时间的安排、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学习活动的自控上。自学能力已经成为决定大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

选择性是指学生对学习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自由挑选性特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不仅具有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在学科方向、课程内容方面取舍或选择的灵活性,还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重新选择所学的专业。

多元性是指学生除了通过课堂教学这一求知途径之外,还可以通过其他多种渠道来获取知识。大学生要想获得知识、陶冶情操、发展能力,除了抓紧时间学习外,还必须依靠各类第二课堂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各类学术报告、知识讲座、专题讨论会、网络以及走出校门进行社会调查、参加各类社会服务等,都是大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探索性是指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材结论之外的新观点的寻求。大学阶段是“求学期”向“工作期”和“创造期”转变的过渡阶段。通过各种各样的“教”与“学”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逐渐从再现教学内容向汇集众家之长确立个人见解的方向转变。学生要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有些还要参与科研等创新性工作。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可以断言,大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探索性会越来越显著和重要。

专业性是指大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专业指向性,每个高校的专业设置都是国家教育部门或学校根据社会需要确定的。大学生大多在选报志愿时就确定了自己的专业,虽然入校以后也有一定的重新选择余地,但无论最终选择的是什么专业,都必须以此专业为方向并通过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该专业的合格人才。

需要指出的是,新生入校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调整,对环境会逐渐达到一定程度的适应状态,而在学习方面达到适应需要的时间会更长些。一般来说,能跨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记录上,很少尝试过失败的滋味,他们在心理上习惯于高高在上,在人际地位上“鹤立鸡群”。可是升入大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实力对比关系。再加上大学里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即由过去依赖型转为自学型,这里课程设置多,难度较大,要求也较严,如果稍有分心就可能掉队。于是同学们在新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等次,大多数同学的成绩不可能再像中学那样名列前茅了。这样一来,对于那些处于低位次的同学来说,现状与过去的心理习惯可能发生冲突,进而产生心理上的危机感。如果这种冲突不能很快得到缓解,或者继续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自信心不足,从而产生自卑感。久而久之,就会挫伤自己的进取心、坚韧性和奋发向上的锐气,影响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和成才。

3.人际关系的变化与心理适应

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因素包括地域、所学专业性质、兴趣的异同等。以地域为条件结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新生较早形成的群体关系,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是同乡会。这种同乡会彼此关系比较密切,大部分同学在假期中互有来往和交流。

以地域因素形成的人际关系,虽然能联络老乡感情,易产生亲切感、信任感,能满足交友的需要,有助于交流信息,促进合作,互相帮助等,但是,它是以乡情为基础的,所以,在参与大群体的活动时,容易形成小宗派。在处理同乡与他人的关系时,也易感情用事。因此,在大学校园内,适当引导“老乡会”的活动并加以必要的制约,对于维持正常的校园人际关系是重要的和积极的。

以所学专业为纽带形成的人际关系被称作业缘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同班同学关系、同校同专业关系、同专业的校际关系。这几种关系中师生和同班同学关系居主导地位。师生关系有两种,一是学生与各专业课教师之间的关系,二是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关系。由于大学专业教学的特点,后一种关系更为密切。班级作为大学生身心的重要归属形式,它决定了同班同学的关系更为密切。他们之间要么是业务合作的好伙伴,要么成为竞争对手,这些关系可能一直维持终身。

兴趣因素也在一定层面上影响着大学生人际关系。实际上,有着共同专业的同学大多有共同的专业兴趣,这里的兴趣主要是指向专业以外内容的业余兴趣,如对各种球类、牌、棋、摄影、武术等的兴趣,并以此组成相应的社团。与其他人际关系相比,这种关系具有变动性大、随意性强的特点;同时,它还因为缺乏严格的规范而呈现比较松散的特点。

新入校的大学生面对以上种种人际关系,往往在开始时以一种兴奋、积极的态度去参加,期望着在这些人际关系中寻求友谊和成才的捷径。然而,随着时间的延长并深入进去时,却发现许多与自己设想的有相悖之处。比如,本想寻找同乡亲情,却发现老乡们在为争得“一官半职”而弄得面红耳赤;本想与兴趣爱好相同的同学探讨研究一些问题,却发现自己交了会费后这些组织没有实质性活动。在彷徨中,部分新生渐渐将自己置于独来独往的自我封闭的环境中,变得性格内向、谨小慎微、孤僻冷漠,有的变得性情烦躁,与外界时而发生冲突和对抗。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必须尽快找到能使自己适应环境的方式方法,以使自己尽快地适应这种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

三、适应与发展的相关理论

(一)西方学者的有关理论

1.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出生后通过与社会环境接触并在与其互动中成长。一方面由于个体的自我成长需要,希望从环境中获得满足;另一方面又受到社会的限制,个体在社会适应上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困难。埃里克森称其为发展危机。他认为,人一生随年龄的增长而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年龄阶段都产生不同的心理危机,即遇到不同的社会适应问题。这就需要人们不断地学习,在经验中调整自己,使自己不断地完成每一个阶段的适应任务,人生不断发展。埃里克森采取两极对立的观念来表示不同时期的发展危机,即个体在社会要求下的两难处境。处理得好,危机向正极转化,成为发展的转机;处理不好,危机向负极方向发展,成为发展的障碍。由于个人的适应调节能力不同,每个人的发展趋向也不同。

①第一阶段(0~1岁):信任与不信任。这是个体出生后面临的第一个危机。这个阶段的婴儿最为脆弱,因而对成人的依赖性最大。婴儿根据自身需求的满足与否而产生对人信任与否的发展危机。如果婴儿受到安全抚育和爱护,他就会对别人产生信任,相反则无从产生信任。

②第二阶段(1~3岁):自主性与羞怯和疑虑。在这个阶段中,儿童迅速形成许多的技能,如吃饭穿衣、大小便等,即儿童现在能决定做还是不做某些事情,因而儿童从这时起就进入了自己意愿与父母意愿相互冲突的矛盾之中。如果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疑虑,就会意志坚强。如果此时父母能够给予鼓励协助,则有助于独立人格的发展;如果成人给予苛求或虐待,则幼儿变得羞怯或多疑。

③第三阶段(3~6岁):主动性与内疚。这一个时期,幼儿在自动自发与怀疑两者之间发展他的人格特质,如果幼儿的自发自问活动得到大人的支持与鼓励,他将继续发展,自主性胜过内疚就会形成自信的美德。相反,如果受到嘲笑或批评压制,他将变得羞愧内疚、胆怯退缩。

④第四阶段(6~11岁):勤奋与自卑。其人格发展的危机是在对学习勤奋努力还是遇事逃避而心生自卑之间。如果儿童在团体活动中遭遇失败,成人能够给予安慰鼓励,使之不灰心丧气、感觉失去自我价值,以后继续努力,儿童获得的勤奋感胜过自卑感,他就会形成能力的美德。反之,对他责骂、讥讽、打击,则会养成自卑性格。

⑤第五阶段(11~20岁):自我统合或同一性角色混乱。这一阶段的讲述是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学说的精髓。他认为这个阶段体现了童年期与青年期发展中的过渡阶段,是寻找自我同一性的时期。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尝试着把自己有关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觉得协调一致而不同于他人的独自具有同一风格的我。如果青少年在前四个阶段建立起信任感、自主感、勤奋感,个体就比较容易建立起同一性,顺利地进入成年,他们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同一性,那他们就会出现角色混乱或消极的同一。12岁至青年期是个体从自我追寻到自我定向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在求学和与人相处中学会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如果能够配合自己能力性格确定自己未来的方向,他的人格发展将达到自我统合阶段,否则将陷入自我角色的混乱。

⑥第六阶段(20~30岁):亲密感或孤独感。在这一阶段青年开始走向社会,他们需要朋友、同事、夫妻之间建立友爱关系。如果能够建立良好的友情和爱情关系,甚至成家立业,在自我发展上就会感到安全和满足,否则将会感到孤独无依。

⑦第七阶段(30~65岁):生殖或停滞(精力充沛或颓废迟滞)。一个人生殖感高于停滞感时就会建立关心的美德。这个时期有的人对家庭甚至对社会有贡献,有的人事业家庭均无成就。前者精力充沛,后者难免颓废迟滞,感到生命缺少意义。

⑧第八阶段(65岁~死亡):自我完善或绝望感。如果一个人获得的自我完善感胜于绝望感,那他就会形成智慧的美德,而以对人生本身超然的关心来面对死亡本身。老年期的自我发展危机在于一生经验的积累,如果回首往事,自认为心安理得,即可随心所欲,安享晚年;如果悔恨旧事,则难免晚景凄凉。

大学时期个体适应和发展的主要任务是确立一个正确的自我概念,既能够独立地做决断,又能够承担起社会的责任;能够与别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或在其中获得相互的认同。埃里克森认为,发展亲密感,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对于个人能否进入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2.人本主义的发展理论

人本主义认为,人天生存在一种发展潜能,在这种潜能的逐渐实现和整合过程中形成了自我不断成熟的各个阶段。

①外在化自我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发生在出生后三四年内。在这一阶段婴儿发展的主动和决定力量在父母身上。因此,父母规定了婴儿的特性,赋予其意义,使其局限在某种作用的范围内,不成熟的人有可能终身停留在这一阶段。人本主义强调个体内在因素在自我发展中的作用。这种观点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但是,个体内在潜力的开发初期,相关外在因素的作用十分重要。这个观点告诉我们,父母认识水平、个人品行、生活态度、家教知识、与儿童的亲密程度和交往方式等,对人生最初阶段的影响及其终身的发展都将产生重要作用。

②内在化自我阶段。人本主义认为,人要突破周围那些决定个人的外在力量制约,强调个人应有自己的自省、自我体验和发挥个人重要作用的机会,人们通常称之为成熟与成长。认识与情感的变化,社会心理发展与生物心理发展的变化都在这一阶段发生。这一阶段的过渡可能发生在一个人一生中的任何时候,也可能根本不发生变化。

③整合化与现实化的自我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放弃和解放内在化自我,最终实现本质上的整合化和现实化,使个体成为一个自由和谐的、充分发挥自我潜能的人。

3.行为主义的发展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对于不适应的环境逐步达到适应,这是动物生存的本领。动物有机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它可以使用一系列的反应方式进行尝试,一直到能够达到需要满足或重新适应为止。

人的适应与发展过程与动物有相似之处。当人产生了某种需要的欲望时,个体原有的问题解决模式不能使自己的需要达到满足,就产生了“阻挠”。这种阻挠可能来自客观的环境、个人能力的欠缺或个体需要的内在矛盾。面对这些来自内外环境的挑战,人们会产生心理上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为使紧张和焦虑得以缓解或消除,人们就会尝试寻求新的解决问题的反应方式。在一次次的尝试中,人们最终找到了成功的反应方式,缓解了心理的紧张,满足了个体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学会了适应,得到了发展。

4.社会角色理论关于人的发展观

社会角色理论认为,每个人在社会关系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角色地位,周围的人也总要按照社会角色的一般模式对他的态度、行为提出种种合乎其身份的要求并寄予期望,这叫作“角色期望”。一个人的态度、行为如果偏离了角色期望就可能引起周围人的异议和反对。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会通过观察或想象,根据别人的表情、态度等来形成“镜像自我”,即把别人的态度、评价当作镜子来认识自己的形象,从而形成“自我概念”。人们按照别人的期望不断调节、塑造自己的做法,叫作“角色采择”。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环境中,周围的这些社会关系中的人都会根据人们的职位、个性、家庭背景等不断地对其提出一定的“角色期望”,而每个人都会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通过“角色采择”,不断塑造新的自我形象。如果这新的自我形象与“角色期望”一致,这个人就能和谐地发展;如果不一致,这个人就可能会出现心理失衡等问题。

(二)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的适应理论

“以不争达到无所不争,以无为达到无所不为”,这是我国道学的理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学而思,则智如江河不绝”“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是儒家的智慧。“悟道明心,转识成智,善念如流,佛境自至”,这是佛禅的忠告。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人的社会适应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孟子认为,环境对人性的形成、保持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个体只有在整个人生中不断地进行修养,才能形成优秀的品性,并使之不断地获得更新与发展。孟子还认为,人可以从不利的环境中获益,通过与逆境的抗争增强力量。“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总之,人性人人都有,但随着个体的成长,不同个体之间出现了差异。这与他所处或经历的环境不无关系,但更取决于个人对自我形象目标的追求以及他如何进行自我修养和教化。儒家认为,人的发展目标在于保持和增进“仁”。仁的主要特征是真诚、正直、孝顺和互相尊重。人首先爱父母,其次爱邻居,再次是爱一切人。“仁”是通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得以实现的。意为人首先通过认识自身本性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承担生活责任来发展自己,然后再根据对自己的判断方式对他人做出判断。人就是在与他人的积极互动中发展自己的。

对于人的适应与发展,儒家提出了七个阶段:

①格物。观察研究事物本身。

②致知。不断地扩充知识。

③诚意。人对自己真诚,然后把这种真诚扩展到他人。

④正心修身。人的内心都有愤怒、恐惧、喜欢、担心或忧虑等情绪,当它们保持平衡状态时,人就控制了它们;但当这些情绪过分时,它们就会控制人。修身是说人可以借助于真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行为失当。

⑤齐家。如果一个人完成上述四个阶段的任务,就能够承担家庭的责任并学会管理家庭。

⑥治国。人们在家庭中获得的诚信、知识和能力,使人拥有了治理国家的能力。

⑦平天下。如果一个人拥有了治理国家的诚信、知识和能力,就可以实现天下太平。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不仅关注到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及发展,而且将这种发展与社会整体的稳定及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考察。

(三)马克思关于人的适应与发展理论

马克思关于人的适应与发展理论更深刻、全面,更切中本质。

1.人的能力的充分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的能力包括人的体力和智力、自然能力和社会能力、潜在能力和现实能力等等。这些能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

2.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

马克思认为,人是在社会关系中生活的,人在社会交往中交流着思想感情、信息,从而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发展自己。他认为:“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他提出,人的社会关系要丰富和全面,即协调、和谐;否则,必然导致人的发展的畸形。

3.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这里的个性是指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马克思认为个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社会的个人;而且他讲的个人,不是某一个人,而是全社会的每一个人。让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得到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是马克思区别于其他西方发展理论的根本点。他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认为要实现人的发展其根本动力在于发挥人的自觉主动性,要参加社会实践。实践是人性发展的确证和体验,也是人发展的根本动力和途径。

马克思关于人的适应和发展理论揭示了人发展的本质、发展的动力及实现发展的根本途径,克服了其他西方学者脱离人的社会关系孤立地研究人的发展理论的缺陷。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不但重视个体的发展,而且强调了个人与相应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之间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指明了一个人适应社会、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

四、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应对策略

西方一位学者这样说过:“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需要站起来,四面观望。”从中学到大学,从备受父母呵护到独立成人,要适应各种转变,要调适心态,要适应新环境、新生活,因此就需要每一个新生对大学生活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一个坚定的目标。

(一)学校方面

1.做好新生入学教育

大学生入学后,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通过报告、座谈等活动,对大学生讲大学与中学的不同,可能遇到的困难、可能出现的问题,让学生有思想准备。带学生熟悉校园环境,多组织有益、健康的集体活动,让同学在活动中增加了解、增进友谊,尽快适应新环境。同时,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了解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2.努力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

应创造一种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师生之间团结友爱,教师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做同学的良师益友;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彼此敞开心扉,倾吐心声,让新生消除陌生感,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3.健全、丰富、优化党团组织

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例如,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人物报告会、优秀社团活动、党课等多种途径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并使其在情感的升华中构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框架。

4.建立心理档案,开展经常性的定期心理检查

新生入学后,应找学生谈话,建立心理档案,进行跟踪了解,开办心理选修课,举办心理讲座等,学校应成立心理咨询机构,拨专项经费,专人负责。心理咨询的形式有很多,一般有面谈、集体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等多种形式。对已发现有心理危机或有家庭病史的同学,要注意跟踪了解、交谈,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特别是要与家庭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工作。

(二)学生方面

1.悦纳自己,提高自信心

大学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能正确看待自己。对于自己,认为自己过去是优秀的,现在和将来也应该是优秀的,不能比别人差,期待周围人关注的目光。当发现自己有不如别人的地方时就不能接受,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失落、自卑,甚至自暴自弃。其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长处是自己的一部分,短处也是自己的一部分,要允许自己有不如别人的地方,愉快地接受有不足之处的自己,即悦纳自己,保持自信心。

2.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大学新生要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问题自己处理”的观念,合理安排好生活作息,向独立生活能力强的同学学习。

3.学会与人交往

大学生应注意与人相处要诚恳,以诚换诚,不可取笑、戏弄他人。在交往中既要自尊也要尊重他人。讲信用,学会谦让,积极关心他人。对一些不拘小节的同学要学会宽容,不要过于敏感。与同学发生不快和矛盾时,应学会换位思考,冷静处理。学会主动与同学交往,融入集体生活中。

4.重新确立奋斗目标

新生入学后,如不及时确立新的奋斗目标,往往觉得无事可干,“心无所属,劲无处使”,容易迷失自我。因此,新生可以就自己的专业特点、特长或薄弱环节制订每日活动计划,确定每学期奋斗目标,如计算机、英语等达到几级水平,以及长远奋斗目标,如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

有一位瘦子和一位胖子在一段废弃的铁轨上比赛走枕木,看谁能走得更远。

瘦子心想:我的耐力比胖子好得多,这场比赛我一定会赢。开始也确实如此,瘦子走得很快,渐渐地将胖子拉下了一大截。但走着走着,瘦子渐渐走不动了,眼睁睁地看着胖子稳健地向前,逐渐从后面追了上来,并超过了他。瘦子想继续加力,但终因精疲力竭而跌倒了。

最后,在极大好奇心的驱使下,瘦子想知道其中的秘诀。胖子说:“你走枕木时只看着自己的脚,所以走不多远就跌倒了。而我太胖了,以至于看不到自己的脚,只能选择铁轨上稍远处的一个目标,朝着目标走。当接近目标时,我又会选择另一个目标,然后就走向新目标。”

随后胖子颇有点哲学意味地指出:“如果你向下看自己的脚,你所能见到的只是铁锈和发出异味的植物而已;而当你看到铁轨上有某一段距离的目标时,你就能在心中期望目标的完成,就会有更大的动力。”

(资料来源:https://www.sdxiehe.edu.cn/jgjs/view.php?id=69600)

5.主动适应大学学习

大学教育是建立在中学基础教育之上的高等专业教育,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进入大学,应学好专业课,同时根据大学学习的特点,要学会自主学习、独立学习、探索学习,要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及其他能力的发展。自学能力的高低是影响大学生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自学能力包括确定学习目标,对教师所讲内容提出疑问,查询有关文献,确定自修内容,将自修的内容表达出来与人探讨,写学习心得或学术论文等。

6.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

大学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有意识地掌握一些常用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如自我暗示法,对自我心理放松、消除心理压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自我暗示是靠思想、语词对自己施加影响以达到心理卫生、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目的的方法。通过自我暗示,可以调理自己的心境、感情、爱好、意志乃至工作能力,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比如,面临紧张的考场,反复告诫自己“沉着、沉着”;在荣誉面前,自敲警钟“谦虚、谦虚”;在遭遇挫折时,安慰自己“要看到光明,要有勇气”等。

学习自我暗示,需要坚强刚毅的意志,要对自我及自我暗示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并在实践中进行锻炼,使自我暗示得到恰如其分的应用。下面介绍2种具体的自我暗示的方法。

(1)冥想放松法

你可以用一件真实的物件,如某种球类、某种水果,或者手头可以找到的小块物体,来发挥自我想象的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①凝视手中的橘子(或其他物体),反复、仔细地观察它的形状、颜色、纹理、脉络;然后用手触摸它的表面质地,看是光滑还是粗糙,再闻闻它有什么气味。

②闭上眼睛,回忆这个橘子都留给你哪些印象。

③放松肌肉,排除杂念,想象自己钻进了橘子里。那么,想象一下,里面是什么样子?你感觉到了什么?里面的颜色和外边的颜色一样吗?然后再假想你尝了这个橘子,记住了它的滋味。

④想象自己走出了橘子的内部,恢复了原样,记住刚才在橘子里面所看到的、尝到的和感觉到的一切,然后做5遍深呼吸,慢慢数5下,睁开眼睛,你会感觉到头脑清爽,心情轻松。

(2)自主训练法

自主训练法又叫适应训练法,其中较简单的一种方法如下:

①取坐姿,把背部轻轻靠在椅子上,头部挺直,稍稍前倾,两脚摆放与肩同宽,脚心贴地。

②两手平放在大腿上,闭目静静地深呼吸3次,排除杂念,把注意力引向两手和大腿的边缘部位,把意念排导在手心。

③不久,你会感到注意力最先指向的部位慢慢地产生温暖感,然后逐渐扩散到整个手心。这时,你心里可以反复默念:“静下心来,静下心来,两手就会暖和起来。”

④做5遍深呼吸,慢慢数5下,睁开眼睛。 CeU8bEUjqmsJSdtbqYKXpQV5pdEaHuiDgWbHPDHkObt7ZQdZkZMmJvwNwUnC6Xo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