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信用及信用风险

一、信用概述

(一)信用的概念

信用(Credit)一词起源于拉丁文“Credio”,意思是信任、信誉、相信。早在古罗马时期,就出现了富人放贷的现象,而这种借贷交易产生的基础就是信用。

信用有着多种含义。《韦氏词典》中将信用一词解释为:“一种买卖双方间不需立即付款或财产担保而进行经济价值交换的制度”;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信用包含三种含义:一是能够履行跟人约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二是不需要提供物资保证并可以按时偿付;三是银行借贷或商业上的赊销、赊购。

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主要是从西方纯经济学中引入的狭义上的概念,根据《现代经济词典》的解释,狭义的信用,是指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所形成的商品或货币的借贷关系。它表示的是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从广义上看,信用又包含经济和社会道德层面上的含义;从经济学层面来看,信用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以偿还本息为条件的价值的单方面运动;而在社会道德层面,信用则是一种伦理道德约束,具体表现为公众对社会规则或人群间约定的自觉遵守。

(二)信用的形式

信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在商品经济的发展初期,信用主要以高利贷的形式存在。最早的高利贷信用出现于原始公社末期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由于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差距的现象,穷人在缺乏必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后,不得不向富人进行借贷并被迫接受支付高额利息,从而促使了高利贷信用的形成。

在现代市场经济系统中,信用的形式已日渐多样化。以信用主体为标准,信用可以分为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和国际信用等。商业信用是企业在正常进行经营活动和商品交易中,由于延期付款或预收账款所形成的一种信贷关系。

其中,商业信用是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础,其主要形式包括赊购商品、商业汇票及预收货款。银行信用是现代信用中最重要的种类,起着主导的作用,主要是由银行、货币资本所有者和其他专门的信用机构以贷款的形式提供给厂商的信用。银行等信用机构一般是以货币的形式提供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提供数量与方向上的限制条件,成为现代信用中最重要的种类。国家信用是以国家和地方政府作为债务人的一种信用形式,包括国内信用和国外信用,它的基本形式主要包括公债、国库券、专项债券、财政透支或借款。消费信用是由企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其主要形式为赊销、消费信贷以及分期付款。消费信用对于刺激产品生产、改善社会消费结构及提高资本的使用率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国际信用则是一种国际间的借贷关系,其债务人和债权人分别为不同国家的法人,基本形式主要包括以赊销商品形式提供的国际商业信用、以银行贷款形式提供的国际银行信用、政府间相互提供的信用以及国际金融机构对成员提供的信用。

(三)信用的影响

信用风险是指在信用交易的过程中,由于交易的一方不能履行偿付责任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又被称为违约风险、失信风险。

因此,信用状况的好坏直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影响。若信用记录不良,对上市公司来说,在增发新股、配股、发行可转债等方面将遭遇更大的困难;对发行企业债券来说,将增加企业的发债成本,并很难获得发债额度;对企业申请贷款及担保业务来说,贷款率或担保费将更高甚至较难获得贷款或担保;对企业投标来说,会降低企业的竞争力;对企业的商业往来来说,供货商将由此提高现金结算的比例,直接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因此,不管是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企业自身利益的角度,企业信用的价值必然会受到重视。

二、信用风险概述

(一)信用风险的概念

信用风险与信用活动相伴而生,只要有信用活动就会有信用缺失,因此也就产生了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在信用交易过程中,由于交易的一方不能履行偿付责任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又被称为违约风险、失信风险。在信用交易中,如果一方有意欺骗对方,或者从交易起始就没有准备履约,由此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就属于主观违约风险。这种由恶意欺骗、道德缺失引起的风险,又称道德信用风险。对于不属于主观恶意,而是因为其他种种诸如经济周期变化、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等非主观原因无法履约而给对方造成的风险,属于非主观违约信用风险。

(二)信用风险的成因
1.信息不对称

在经济活动中,受信者会对自己的经营状况及信贷资金的配置风险等真实情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而授信者则较难了解对方的经济实力、企业诚信文化等“私有信息”,他们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其中必然存在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信用合约签订之前,可能会产生信用市场交易中的逆向选择,由此导致信用风险;在信用合约签订之后,占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可能发生道德风险行为,同样导致信用风险。

2.法律不健全

经济主体的违约概率取决于违约成本,当违约的预期收益超过守信成本或从事正常经营活动带来的收益时,经营者容易选择违约,给交易对手带来信用风险。如果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来约束违约者,没有配套的惩戒机制来加大违约成本,打击失信行为,就不能保护和激励守信者。法律应加重违约者的责任,对社会意识起到一种导向作用,这样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信用氛围和市场秩序,减小信用风险。

3.信用观念淡薄

经济利益的重要性日益显著,人们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做出各种失信行为。社会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化,更重视经济的发展,忽视了对人们信用意识和商业道德的教育,信用文化整体缺失,失信者得到了社会的宽容则更变本加厉,这一错误行为得到了放大和扩散,导致了更多信用风险的发生。

4.宏观经济因素

信用风险是随着宏观经济的波动而变化的,当经济扩张时,总需求上升,企业的盈利水平上升,导致偿还能力增强,违约概率下降,信用风险减小;反之,经济衰退时信用风险加大。与此同时,市场利率、汇率的波动以及通货膨胀等因素,加之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如紧缩货币、增加税收等,都有可能导致信用风险的增加。

(三)信用风险的类型

按照受险主体划分,信用风险可以分为企业信用风险、金融机构信用风险、个人信用风险和国家信用风险。

1.企业信用风险

企业作为受险主体,在信用活动中通常面临交易对手失信而带来的风险,一般由三种情况引起:客户拖欠、客户赖账和客户破产。客户拖欠是主观上承认做出的承诺,由于能力或其他原因暂时不能履行承诺。客户赖账是完全否认了做出的承诺。客户破产是不论主观上是否承认要履行承诺,在现实中已完全丧失了履行承诺的能力。

2.金融机构信用风险

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又分为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风险。银行的信用风险从来源上划分为交易对手风险和发行者风险。前者产生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和金融衍生交易中;后者主要和债券发行相联系。从组成上看,一部分是违约风险,指交易一方不愿或无力履行约定致使银行遭受风险;二是履约能力变化风险,指由于履约能力的变化引起金融产品价格变化而导致的风险。

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证券公司的风险来自信用交易,如期货交易的买空卖空。保险公司的风险主要来自道德风险,如投保人在投保时隐瞒主要事实,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等。

3.个人信用风险

个人作为受险主体时面临的主要信用风险来源于金融投资和民间借贷。金融投资的信用风险包括违约风险和履约能力变化风险,而民间借贷信用风险的主要形式就是违约风险。

4.国家信用风险

国家信用风险是一国政府在跨国信用活动中遭受的信用风险,主要是债务国发生重大事件,使其拒绝或无法偿还债务,从而给债权国造成的风险。 Ini1g5Co7mh6/XVCUSk/Ykc4KxWbQ6ft6kz3aDsm1otwtNpIpZzEu6O73ztlp9C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