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人力资源

一、人力资源的内涵

经济学中,把为了创造物质财富而投入生产活动的一切要素统称为资源(Resource),包括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时间资源和人力资源。其中,人力资源是生产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一切资源中最关键的资源,被称为第一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科学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速度大大加快,形成知识形态生产力的物化,人类认识资源的能力、开发富有资源替代短缺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强。因此,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其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

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简称HR)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广义上,人力资源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狭义上,人力资源定义为一个企业或部门内所有具有劳动能力的员工总和。

人力资源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人力资源的数量为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数量,其质量指经济活动中人口具有的体质、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水平。一定数量的人力资源是社会生产的必要先决条件。一般说来,充足的人力资源有利于生产发展,但其数量要与物质资料的生产相适应;随着生产中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人力资源的质量在经济发展中将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小看板

人力资源概念的发展历史

□ 约翰·R.康芒斯曾经先后于1919年和1921年在《产业荣誉》和《产业政府》两本著作里使用“人力资源”一词,但与21世纪人们所理解的人力资源在含义上相差很远。

□ 20世纪初人们所理解的人力资源的含义是由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管理实践》中首先提出并加以明确界定的。他认为人力资源拥有当前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素质,即“协调能力、融合能力、判断力和想象力”;它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必须经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开发利用,并给企业带来可见的经济价值。

□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学家W·舒尔茨和加里·贝克尔提出了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力资本体现于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身上的、以劳动者数量和质量所表示的资本,它是通过投资形成的。该理论的提出使得人力资源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

□ 1973年,英国经济学家哈比森在《国民财富的人力资源》中提出: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资本和自然资源是被动的生产要素,人是积累资本,开发自然资源,建立社会、经济和政治并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主动力量。显而易见,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发展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就不能发展任何新的东西。从此,对人力资源的研究越来越多,学者对人力资源的含义也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解释。

二、人力资源的特征

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特殊资源,具有如下特征:

1.能动性

劳动者总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劳动能力。有目的地活动,是人类劳动与其他动物本能活动的根本区别。主要体现在:一是自我强化,即个体通过学习能够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二是职业选择,即个体可以主动地选择职业,能够将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有效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才能;三是积极劳动,即个体在劳动过程中主动积极地利用自身知识和能力,推动生产力不断进步,促进经济增长。因此,在开发和管理人力资源时,必须充分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2.双重性

人力资源既是投资的结果,同时又能创造财富,也可以说人力资源既具有生产性,也具有消费性。根据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投资主要包括教育投资、卫生健康投资和人力资源迁移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的程度决定了人力资源质量的高低。从生产和消费的角度,人力资本投资是一种消费行为,是先于人力资本收益的,没有这种先前的投资,就不可能产生后期的收益。因此,人力资源的生产性和消费性是相辅相成的,生产性创造物质财富,消费性则保障劳动力的维持和发展。因此,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其生产和消费双重性的平衡。

3.时效性

人作为人力资源的载体,具有生命周期性。在不同年龄段(青年、壮年、老年),个体所能从事劳动的能力也不尽相同,总体上呈现“倒U形”关系;工作性质不同,个体才能发挥的最佳期也不同。一般而论,25岁到45岁是科技人才的黄金年龄,37岁为其峰值。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如果不能及时学习和更新相关领域的知识、技能就难以满足快速变化的外部世界,可见从掌握知识技能的角度来说,人力资源也同样具有时效性。因此,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时,一定要符合其内在规律性,做到适合开发、及时利用、不断更新。

4.社会性

一方面,人是社会中的群体,离开社会群体而完全孤立的人是不可能存在的。合理的群体结构能够帮助个体发挥作用,群体结构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环境,并通过影响群体间接影响个体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人力资源处于特定的社会和时代中,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文化背景都会反映和影响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人力资源的社会性要求在开发过程中注意社会政治制度、国别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文化环境的影响。

5.持续性

人力资源是可以不断开发的资源,不仅人力资源的使用过程是开发的过程,培训、积累、创造过程也是开发的过程。人力资源能够通过自我补偿、自我更新和自我丰富进行持续开发,因此,这就要求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时应注重终身教育,不断提高其技能和经验。

6.再生性

从劳动者个体来说,其劳动能力在劳动过程中消耗之后,通过适当的休息和补充需要的营养物质,劳动能力又会再生产出来;从劳动者的总体来看,随着人类的不断繁衍,劳动者又会不断地再生产出来。因此,人力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三、人力资源的作用

人力资源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

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能够实现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人对社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劳动能力上,通过整合、利用企业的土地、资金、信息、技术等其他资源,帮助企业实现目标。因此,具有企业所需职业能力、身体健康、有主动工作精神和创新意识、能够与企业内外部环境和文化相互适应的人,就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

2.人力资源是企业创造利润的主要来源

商品价值由转移价值和附加价值两个主要部分构成,其中材料、能源、机器厂房折旧等生产要素只能将其原值转移到商品价值中去,而不能增加价值。企业利润真正来源于附加价值,这部分价值基本上是由劳动创造的,这就必须依赖于人力资源的结构和质量,因此,人力资源是企业财富创造的关键要素。

3.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

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投入新的资本资源;发现新的可利用的自然资源;提高劳动者平均技术水平和劳动效率;增加科学和社会知识储备。其中,后两个途径与人力资源密切相关。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减弱了工业化时代对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和劳动者体力资源的依赖,增强了对劳动者知识的依赖。因此,人力资源特别是拥有高科技产业发展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创新型人才,也就成为企业21世纪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

四、人力资源与其他相关概念

在理解人力资源的概念时,需要同时明确人口资源、劳动力资源、人才资源等与其相关的概念。

人口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所拥有的人口的总量,它是一个最基本的底数,主要表现为人口的数量。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劳动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人才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内具有较多科学知识、较强劳动技能,在价值创造过程中起关键或重要作用的人口总和。人才资源是侧重于人口质量,是劳动力资源中较为优秀的那部分人。广义的人力资源强调个体所具有的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体力和智力劳动能力,因此超出了劳动力资源的范围,涵盖了全部人口资源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

【知识链接】

劳动年龄的范围

劳动年龄的范围,各国不尽相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我国现行的法定劳动年龄范围为男性16—60周岁、女性(干部)16—55周岁、女性(工人)16—50周岁。另外,虽然在劳动年龄范围,但已丧失劳动能力而不能参加社会劳动者,如残废者、精神病患者、严重慢性病患者等,不应计算在劳动力资源内。

资料来源:百度官方网站,http://www.baike.baidu.com/item/法定劳动年龄/555180。

人口资源、人力资源、劳动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四者之间的关系依次为包含关系和数量基础关系(如图1-1、1-2所示)。人口资源是对一定范围内人口总量的界定,其中具有劳动能力的那部分人为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中处于法定劳动年龄的劳动力人口即为劳动力资源,而人才资源则是劳动力资源中比较杰出和优秀的人才。人口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侧重于定义人的数量和劳动者的数量,人才资源则强调人的质量;广义的人力资源突出人口数量和质量的统一,狭义的人力资源则更为侧重企业劳动力的素质。

图1-1 人口资源、人力资源、劳动力资源、人才资源四者的包含关系

图1-2 人口资源、人力资源、劳动力资源、人才资源四者的数量关系 iWVN1ttrMO42qItka4S6Z+sHhT7sPXzpd9nuPSkxkJuZcCmEqmXuFfOBi8HnOlr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