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至1942年新马沦陷期间,马华文学进入繁盛期 ,抗战文学蔚为此一时期文学主流 ,抗战旧体诗亦进入创作高峰 。较之中国抗战旧体诗,新马抗战旧体诗具有两个典型特征:其一,创作主体为侨寓文人,其所身处的社会环境异于中国大陆,参与抗战救亡的方式亦有差异 ,因之诗歌面貌有其独特性;其二,其时新马文学期刊及书店出版业尚不发达,新马文学主要阵地为报纸文学副刊 ,抗战旧体诗亦依赖于报纸媒介的传播,内容、形式不可避免受大众传媒的规范、约束。

目前,新马旧体诗研究大致可分三类:其一为整体性研究与资料整理性研究 ;其二为南来使节、流寓文人等不同创作群体的分类研究 ;其三为作家专题性研究,其中以邱菽园研究为荦荦大者 ,南洋时期郁达夫研究亦多涉其旧体诗创作 。抗战旧体诗研究多为相关研究的连带部分,如李庆年《马来亚华人旧体诗演进史》辑录了大量抗战诗作;专题性研究相对较少,集中于新马沦陷时期的创作及战后创伤记忆 。总体而言,中国学者较为关注新马文学与中国文学的联系,新马学者则强调本土视野与在地属性。同时,两地学者均未重视新马抗战旧体诗的副刊文学属性。副刊文学兼具媒介产品、文学作品双重特征,媒介产品属性甚至更为突出;仅从文学角度进行研究,将无法呈现其完整面貌。因之,笔者拟从大众传播理论切入,尝试提供研究副刊文学的一种可能性。

进入正题之前,有必要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抗战文学”是一个兼具时段性和意义性的概念,前者泛指抗战时期文学,题材、范围较为宽泛;后者则指直接描写抗战、配合抗战、呼唤民族精神的文学 。本文所称抗战旧体诗,仅就狭义而言。研究时段起为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讫至1941年底日军南侵,各报馆纷纷关停。此一时段新加坡尚未独立建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华文文学一般统称马华文学,如《马来亚华人旧体诗演进史》;但在新加坡文学史视野中,“新华文学”上限往往延展至建国之前,如《新加坡华文文学史初稿》;笔者以为合称新马文学似更妥当,征引文献则一仍其旧。 bCnsVGFbBwCxmGQoU8xD2phFMJSHAgJz3xe05vR9Bjotqo6NympLjm/dsNzRz1G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