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中国古典诗学的海外传承

王润华认为杜国清是“诗人批评家” ,这一评价是准确的。杜国清始终是以克服自身创作局限、探索创作路径为出发点展开诗学批评。他对波德莱尔诗歌的吸纳与借鉴,意在救早期诗作的浪漫主义抒情之弊,而达至理想中的“现代主义”,如诗人自己所言,“在我所有的作品中都隐约可以看见他(波德莱尔)的影子” 。同样,他将艾略特诗歌批评观念与中国古典诗学相结合的诗学建构路径,也和创作上的需求有关。

1970年,杜国清赴美国留学,师从刘若愚攻读中西比较诗学。自斯坦福大学毕业后,杜国清在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执教。一方面,静谧的海滨小城与校园生活,使杜国清有别于一般为生活而挣扎、拼搏的新移民,能够以较为从容的心态去探索个体心理空间的各种秘奥,但另一方面,异文化环境中较为封闭、孤寂的日常生活也有可能引发某种艺术危机。杜国清生性敏感多情,富于浪漫的想象力,又深受波德莱尔诗学的影响,力求创造奇异的意象来传达诗情。但海滨小城的舒适与校园生活的清幽,与嘈杂喧嚣的巴黎、大阪等现代都市有很大区别,诗人主体与外部世界的紧张对抗感有所缓和,波德莱尔式的诗歌风格似乎难以为继。诗人只能遁入梦幻的内在心理世界,依靠回忆与想象经营诗作。这一时期,杜国清的不少诗作又重现强烈的浪漫主义抒情特质,距离诗人所企图追求的“现代主义”距离日远。杜国清尝试以艾略特的诗歌批评观为路标,来调整自己的写作,“诗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感;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一个艺术家所以越来越成熟便是因为他不断地努力使自己生存在传统之中”。 于是,上溯古典传统,将艾略特对“传统”的推崇落实到对古典意象的互文性写作中,成为杜国清自我克服、调整诗风的方向。“爱染五梦”、“希腊神弦曲”组诗等,即得益于这一努力。在这些诗作中,诗人醉心于私密性心理空间的营建与表现,主题大多围绕爱情,无论是前者对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特殊元素的引入,还是借由对古希腊神话传说故事来折射爱情世界的诸般形态,都体现了诗人试图接近“传统”、借助于传统文化要素来表现“普遍性人类情感”的努力。这一努力,在《玉烟集》中达到了巅峰。

杜国清的《玉烟集》包括50首诗,应“锦瑟无端五十弦”之意,以现代新声翻唱古典抒情,向李商隐致敬。李诗深情绵邈,且表面上多以爱情主题出现,这对素有“爱情诗人”之称的杜国清产生了莫大吸引力。更重要的是,李诗幽微朦胧、含混多义的诗性表达,体现出强烈的象征主义特质,其丰富秘奥的意象体系与深邃绵邈的情感空间浑然一体,具有强有力的自足性,这也使杜国清在创作的过程中,获得不断抛弃“自我”,全心融入、投身于李商隐诗情世界的特殊体验。“《玉烟集》这五十首诗,便是我的灵魂,投入李商隐的心境、梦入诗的女神时,不禁吟出的一串梦幻悲欢。” 对李商隐诗作的沉潜、研习与回应,使得杜国清找到了一条途径:试图在不放弃个人情感的同时又尽可能地泯灭自我,从而摆脱浪漫主义的余韵,实现艺术的突破。《玉烟集》的50首诗不仅在标题上取自李诗,如《蓬山此去无多路》《卧后清宵细细长》《嫦娥应悔偷灵药》等,内容也是在李诗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改写。通过《玉烟集》的写作,杜国清尝试探索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观念与中国古典诗学传统的融合。借由李商隐的诗,杜国清召唤普遍性的情感经验,并以个性化的手法将其熔铸于自我风格中。《玉烟集》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诗人在论艾略特时所理解的:“(创作)不外是将旧材料给与新组合的一种过程。……诗人的独创性便是在于怎样将这些旧有的既存的材料,纳入艺术的过程,加以适当的压力,使之焕然成为新的统一体。”

杜国清醉心于抒情,而自我情感的表现方式与强度,始终是杜国清诗歌写作中面临的核心问题。从《玉烟集》的写作来看,他试图将自我情感消融于某种具有限定性的古典情境之中,以李商隐隐晦朦胧的诗歌情感平衡强烈的抒情意愿。但诗歌观念要在创作实践中实现,绝非易事。《玉烟集》中的许多诗歌并未达到“入神”境界以及艾略特的“逃避自我”,部分诗作中的主观抒情色彩、对男女关系的浪漫化想象,以及对千姿百态的情爱世界的描绘,与诗人前作依然有明显的内在联系。与李商隐诗歌的幽深绵邈相比,《玉烟集》中许多诗的情爱主题较为明晰、浅显。但诗集本身与李诗之间的互文,构成一个开放性的阐释空间,产生了有距离的“观照”,再加上现代主义手法的运用,部分诗作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情感的平衡。在较为成功的诗作中,杜国清往往能够寻找到适当的“客观对应物”(艾略特)来体现内心世界。如《曾是寂寥金烬暗》一诗,以灯烛的明灭映射内心世界,对应无边寂寥的情绪,以其与黑暗之间的消长写失恋者的内心挣扎,情之浓烈与灯烛之微弱恰成对照,达到难以言喻却又微妙传神的境界。有时候,这种客观对应物又体现为戏剧化场景,诗人通过营建戏剧化场景反映内在心理感觉,这也体现了现代主义的重要特质,“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的诗的发展无疑是从抒情的进展到戏剧的” 。如《萼绿华来无定所》以戏剧化的场景涵纳幽微细腻的情感,“我”的痛苦挣扎与“你”的悠游从容,既相互陪伴又彼此阻绝,在共存与对抗中构成了一种张力,予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避免了诗情的直露、浅白。《对影闻声已可怜》更借用李商隐诗作所特有的戏剧性,将对思慕之情的描写化为帘内、帘外、玉池、后园等富于距离感的空间景语,以多幕剧的场景结构造成迷离跃动的效果。奚密曾以叶珊《屏风》为例探讨现代汉诗如何融合现代性与抒情性,指出其有着戏剧的结构和跳跃的时空,富于意象的暗示性和剧情的朦胧性 ,这也正是杜国清在上述几首诗中的艺术探索路径。

在诗歌创作中引入中国古典诗学资源,并将艾略特诗歌批评观念融入其中,这促使杜国清创作出了《玉烟集》,极大缓解了诗人所面临的创作困境。与此同时,由西方回望东方之际,杜国清更重新“发现”了波德莱尔。在后期创作与评论中,杜国清多次阐述其“万物照应”诗观。“万物照应”这个词,是杜国清翻译波德莱尔《恶之花》时所采用的诗歌标题。他在日本近代象征主义诗人蒲原有明的译作《万法交彻》中发现佛教华严哲学的影响,“华严的‘法界缘起’与波特莱尔的‘万物照应’具有不谋而合的地方,使我进一步想在理论上对东西的象征诗观加以融合” 。于是,他创作了《万法交彻》一诗,并写作了阐释东西象征诗观的论文《万物照应·东西交辉》。在《万法交彻》中,诗人去除了情感中那些芜杂的枝蔓,将复杂、激荡的生命体验淘洗、沉淀,最终凝结为“尘世回转的一颗明珠”,传达出一种包容万有的澄澈、通透心境,体现了诗人将西方象征主义诗学与东方哲学交融的形而上思考。这一诗观在《玉烟集》中也有体现,如《不知迷路为花开》一诗,即是一首“诗论诗”,诗作开头的“途中穿过星月下的森林/朦胧听见微妙的语言/在呢喃散香”,显然是受到波德莱尔《万物照应》一诗的影响:“‘自然’是一座神殿,那些活柱子/不时发出一些暧昧朦胧的语言;/人经过那儿,穿越象征的森林,/森林望着他,投以熟识的凝视。” 在这里,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意象接通了西方象征主义诗学观念,体现出诗人的会通性努力。 80/H2TJQgz1444amFByHdZBzMs/1yWDjnwp32PMT6RF/HfgdiBc2/qq/rNOIT+n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