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北大秦简包含了多篇文学作品,《翰音》是伴随着祓除仪式产生的仪式韵文,具有重要的文本价值。本文尝试从《翰音》的文本来源及文本特征入手,借以讨论其文体发生、文类归属等相关问题。祝辞和俗赋都有娱乐的功能,两种文体的转变存在发生学上的关系。从文辞中“铺采摛文”与“不歌而诵”等特征来看,《翰音》可认为是近于俗赋的仪式文本;从语言形式上看,《翰音》中的赞美雄鸡的四言韵文很可能是汉代四言小赋的早期形态,而北大秦简的编排者将《祓除》与其他祝祷类文本分开抄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秦人文类意识的萌芽。
关键词: 北大秦简;《翰音》;祝辞;俗赋;文体
2010年初,一批从海外回归的秦简牍,经由香港冯燊均国学基金会捐赠入藏北京大学。这是继睡虎地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之后又一重大典籍类秦简牍发现。一直以来,秦简以文书、数术、方技为主,北大秦简则包括了多篇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文本价值。其一,《翰音》为出土文献首见,应与《汉书·艺文志·诗赋略》“秦杂赋”或“杂赋类”的亡佚之文有关。《翰音》是《祓除》篇的一章,是祓除仪式中使用的祝祷文,其祝祷程序大致完整,但对飨神祭品“翰音”的描写却颇费笔墨,与小赋的铺采摛文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很可能是汉代四言咏物小赋的来源之一。其二,从礼仪典制的角度看,《翰音》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祝辞”向“赋”在文体转变上的一种过渡形态。《周礼·春官》集中记录了“王官司职”的内容,例如由“大祝”和“小祝”主持的祝祷活动, 这些礼仪仪式皆是需要文辞参与的;以及我们所熟悉的“六诗说”,“(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郑玄注直言“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指出“赋”的功能在于教化,可见“祝辞”和“赋”之产生与“制礼作乐”的大传统同样有密切关系。其三,细考《翰音》的文辞特征,可以发现其具有民间文学的通俗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国以后祭祀活动的下移,我们所能见到的战国晚期至秦汉的出土简帛材料中更多是关于人之生死福祸的祝祷,祝祷辞在内容和形式上的雅俗分流可以看作多元化社会语境对文辞改造的具体表征。这些回归到社会生活的写作母题在汉代以后又反哺了一系列的文学作品。秦简《翰音》成为我们研究秦汉时期、文体初成时复杂社会语境的一条重要线索。
本文在整理者对北大秦简《翰音》篇释文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传世文献,围绕《翰音》的文本形态、文体发生以及文类归属等问题展开论述。我们认为,《翰音》与秦简中文学作品的发现有助于填补秦文学史研究的空白,可与刘勰《文心雕龙》所载“秦世不文,颇有杂赋。汉初词人,顺流而作” 相互印证,为四言俗赋的形成提供动态演变的线索。
[1] 作者简介 :郑樑,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简帛数术文献、汉语史、上古音。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项目“简帛数术文献图文转换及相关问题研究”(20VJXG04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简帛阴阳五行类文献集成及综合研究”(20&ZD272)、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工程规划项目“阜阳汉简整理与研究”(G240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