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所做的合理设定。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做的假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国内外会计界多数人公认的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有以下四个。

导入语: 假设A公司销售一批原材料给B公司,A公司已经把货物运送到B公司仓库,B公司尚未支付货款。请问,你如何反映这笔经济业务?反映应收账款,还是应付账款?

一、会计主体(会计实体、会计个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也称为会计实体、会计个体。会计所要反映的总是特定的对象,只有明确规定会计核算的对象,将会计所要反映的对象与其他经济实体区别开来,才能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正常开展,实现会计的目标。

会计主体作为会计工作的基本前提之一,为日常的会计处理提供了空间依据。第一,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经济业务事项的范围和立场。如把A公司作为会计主体的话,只有那些影响A公司经济利益的经济业务事项,才能加以确认和计量。如导入语案例中:与A公司经济业务无关的原材料资产增加、负债的增加等要素的变化,A公司都不予以反映。因此这笔经济业务,对于A公司来说,一方面形成一笔收入,另一方面增加一笔应收账款;而对于B公司来说,原材料增加的同时应付账款增加。第二,明确会计主体,将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无论是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还是会计主体所有者的经济活动,最终都影响所有者的经济利益,但是,为了真实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必须将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往往是会计主体,例如,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法律主体,应当建立会计核算体系,独立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比如在企业集团里,一个母公司拥有若干个子公司,子公司在企业集团母公司的统一领导下开展经营活动。为了全面地反映这个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就有必要将这个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予以综合反映。有时,为了内部管理需要,也对企业内部的部门单独加以核算,并编制出内部会计报表,企业内部划出的核算单位可以视为一个会计主体,但它不是一个法律主体。母公司既是法律主体又是会计主体。

导入语: 一个制造企业,花10万元购买一台生产机器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改变用途,把全新的机器用于破产抵债,还能值10万元吗?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延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不会面临清算、解散、倒闭而不复存在。

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正确确定和计量财产计价、收益影响很大。例如,采用历史成本计价,是设定企业在正常的情况下运用它所拥有的各种经济资源和依照原来的偿还条件偿付其所负担的各种债务,否则,就不能继续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引用导入语案例,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企业取得机器设备时,能够确定这项资产在未来的生产加工活动中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因此,可以按支付的所有价款10万元作为固定资产的账面成本;其磨损的价值为在5年内按一定折旧方法计提的折旧,并将其磨损的价值计入成本费用。如果,企业面临清算,这项固定资产只能按当时的公允价值进行抵偿债务。

由于持续经营是根据企业发展的一般情况所做的设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缩减经营规模乃至停业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为此,往往要求定期对企业持续经营这一前提做出分析和判断。一旦判定企业不符合持续经营前提,就应当改变会计核算的方法。

导入语: 作为A企业的相关利益人,你想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那么你希望A企业在整个持续经营期间,是歇业前提供一次相关会计信息给你,还是每年一次,或每月一次,或每旬一次,或每日一次?哪一种方式,更容易满足你及时做出相关决策的需求?

三、会计分期(会计期间)

会计分期这一前提是从第二个基本前提引申出来的,可以说是持续经营的客观要求。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连续、相等的期间,又称为会计期间。

会计分期的目的是,将持续经营的生产活动划分为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地向各方面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根据持续经营前提,一个企业将要按当前的规模和状况继续经营下去。要最终确定企业的经营成果,只能等到企业在若干年后歇业的时候核算一次盈亏。但是,经营活动和财务经营决策要求及时得到有关信息,不能等到歇业时一次性地核算盈亏。为此,就要将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相等的期间,分期核算和反映。会计分期对会计原则和会计政策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由于会计分期,产生了当期与其他期间的差别,从而出现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递延、预提、待摊这样的会计方法。

会计期间可以按照日历时间划分,分为年、季、月。最常见的会计期间是一年,按年度编制的财务会计报表也称为年报。在我国,会计准则明确规定,采取公历年度,即自每年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国际上,会计期间可以按实际的经济活动周期来划分,其周期或长或短于公历年度。

会计期间划分的长短会影响损益的确定。一般来说,会计期间划分得越短,反映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质量就越不可靠,当然,会计期间的划分也不可能太长,太长了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及时使用会计信息的需要的满足程度,因此必须恰当地划分会计期间。

导入语: 在会计报表中,如果资产有两种反映方式:A方式是500根灯管,2台机器设备,3项专利,3项长期投资;B方式是灯管3000元,机器设备200000元,专利100000元,长期投资60000元。你认为哪种计量方式更有利于综合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更有利于满足企业之间对比?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尤其是资产可以采取不同的计量属性,如数量计量(个、张、根等)、人工计量(工时等)和货币计量,而会计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全面系统地反映,为此,需要货币这样一个统一的量度。企业经济活动中凡是能用货币这一尺度计量的,就可以进行会计反映,凡是不能用这一尺度计量的,则不必进行会计反映。当然,统一采用货币尺度,也有不利之处,许多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些因素,并不是都能用货币计量的,比如,企业经营战略、在消费者当中的信誉度、企业的地理位置、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等。为了弥补货币量度的局限性,要求企业采用一些非货币指标作为会计报表的补充。

在我国,要求采用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是对货币计量这一会计前提的具体化。考虑到一些企业的经营活动更多地涉及外币,因此规定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为记账本位币。当然,提供给境内的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dIyr0YTndJ28C92zjmvJ0BjGokFOg6avr3IS2x7qfNkKcfw9FtR1Ir7XRwLowAL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