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言语行为与语言文明

笔者自然不能根据传媒上所提供的信息对事件妄作判断,所以,对这一事件的描述只作为一种可能的理论模式来对待。笔者首次注意到该事件,是网络上流传较广的一则传闻,即两位老者,因无法获得西瓜的退赔,声称要在超市门口连骂“七七四十九天”,随后,在连骂第N天的时候,被骂者终于忍无可忍将其杀死。这一版本的帖子流传较广,笔者从不同来源多次收到,有的还伴随同情杀人者的跟帖。显然,一些相信该版本的人,以及有意无意讹传该事件的人,认为被骂N天以及还有未来直到49天的难熬的N天预期是可以产生累计效果以致逼迫人失去理性而动杀机的。

但是,有关“咒骂”效果的研究结果,似乎并不支持该种假设。咒骂在被骂对象身上产生的效果,一般随时间和重复次数的累积而减弱,也就是说,一些骂詈话语,刚听到时有反应,听多了反而会麻木了。有关研究显示,在一些方言或小群体的俚语和习语中,在其他方言或较大群体中“绝不能说”的“塔布”话语,因为频繁的使用,在该方言群体或社会群体中已失去骂詈功能,甚至具有普通词语的功能和作用了。因为,骂詈行为,必然包括一定的突兀性,而骂詈词过度频繁使用,不再有任何突破性的效果;听说双方均无骂詈的感应,可能早就忘记其骂詈词的意义了。

在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中,一些城市的“市民文明公约”列出“说话不带脏字”的条文,这是语言文明建设的有利举措。但是,何为“脏字”可能还需要继续研究,需要在社区层次上确定。如上所述,所谓“脏”不但是个比喻,而且有较强的相对性。一些人所认定的“脏”对另一些人来说可能并不感觉“脏”。反之亦然,一些人已司空见惯的言语行为,另一些人则难以接受。一般来说,同一言语社区中的同一代人,彼此之间对于各种言语行为的理解和接受度差距不大。当然社会分化比较严重的社区,在语言方面也会出现一些相应的分化,如上文所提到的性别群体之间的差异,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以及社会场合之间的差异,在骂詈语上也会有反映。

回到之前讨论的“西瓜杀人事件”的话题,一些旁观者认为是骂詈行为的反复累积,造成的伤害的程度加深,终于突破了骂詈对象的忍受底线而酿成了悲剧,笔者不太认同这一观点。根据该事件的比较权威的报道,整个事件的发生时间很短。笔者的判断:并不是可能产生的骂詈行为的时间增量,而更可能是当事人所发出的某些话语的内容突破了听话人所能忍受的底线,使之失去理性而付诸升级的暴力,这恐怕更符合所谓“激情犯罪”的典例。

根据已有的研究,不同的言语侵犯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精神伤害,而且因人而异。其实更重要的是,前面已经讲到,同样的话语,在不同的社区之间,其理解和效应会大相径庭。根据该事件的有关报道,涉事双方虽然都是当地社区的居民,一方似乎被认为是该城市的“本地人”,另一方则是几年前来本地居住和工作的“农民工”。如果是这种情况,一方应该比另一方更适应当地言语社区的情况,在外地完成语言习得之后特别是在完成交际语言能力的习得之后才进入当地社区的人,总有一个适应当地社区规范的过程。对于相对较少遇到的争吵等语境来说,通过经历而改变和调整的可能性较小,不自觉地应用自己原来的社区规范的情况更容易发生。根据有关报道,首先发起言语攻击的两位老者似乎有较多的在本地争吵的经验,而根据事件的发展情况看,他们在发起攻击时绝没有预料到对方会做出这种反应,因为,虽然邻里对老两口与人争吵已习以为常,却认定从未产生过超越口头事件的情况。因此,两位老者可能以为这只是再一次的“维权”行动,结果却变成了一个致命的言语事件。根据各种相关信息的判定,这里存在一定程度的“交际失误”,造成的原因可以追溯到“言语社区重组”的情况。

对于真实的“西瓜杀人事件”的解释,上述判断不一定准确,但是,作为一种理论演绎,则构成一个有意义的模型。这里用“交际失误”的极端情况来说明的一条“真理”可以是,在非理想化的言语社区中,言语互动双方可以产生误判对方企图的情况;而且,在动态的言语社区中,更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qTN7TfErN1IEzZXVB8wYqvkXBCKCIUVFhoPowhwSNwjO0RxnwntejANuS4JmqXc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