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5章
三主体言语社区:互联网时代的语言生活

一、双主体言语社区

乔姆斯基(Chomsky,1965∶3)的著名论断“由理想的说话人—听话人构成的完全同质的言语社区”(an ideal speaker-listener,in a completely homogeneous speech community)已经受到很多批判,但其中的部分内容却似乎经受住了时间和批评的考验。由“理想的说话人—听话人”构成的“言语社区”在一定程度上被社会语言学的“言语社区理论”所继承(徐大明等,1997;徐大明,2004)。其继承方式是将其抽象层面的单主体“说话人—听话人”(a speaker-listener)改换为“说话人”(the speaker)和“听话人”(the listener)的双主体:理论上的言语社区至少由担任“听”“说”两个不同角色的具有语言能力的人构成;如果只有“说话人”没有“听话人”,说了没人听或没人能听懂,则无言语社区可言(徐大明等,1997∶9-21)。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乔氏所谓“完全同质”的用意——“理想的”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没有语言能力上的差异。而且,单主体言语社区的“听话人—说话人”似乎也没有机会发现听和说之间会有什么差异。

社会语言学面对的是语言生活的现实,其中的说话人和听话人虽然比比皆是,却找不到一个“理想的”,也找不到两个具有完全同质的语言能力的个人;这一点即前人对乔氏“言语社区”的批判。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为“理想”找到了一个作用。不仅语言学家需要“理想”,现实社会中的语言实践者也需要:在社会语言学的言语社区中,社区成员心目中确有一个“理想”,即先验性地确信对话人可以理解自己的话语,即使对方是公共场合偶遇的一位陌生人(徐大明,2004)。由此,我们可以理解言语社区的“社区”性质,而不是把它等同于由熟人构成的“社会网络”或“交际网络”(Li&Moyer,2008)。

以上指出了社会语言学的言语社区理论与乔姆斯基有关论述相通和相异的内容;即使在最抽象的层面,言语社区也要区分“说话人”和“听话人”两个主体。双主体言语社区不仅是对现实的一种结构性抽象,同时也是对动态现实的一种静态描摹。因为,在“完全同质言语社区”中,区分“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不是“语言能力”上的差异,而是在行为角色上的对立。从这一点上来说,乔氏的言语社区说等于是为互动语言学开了个口子,或者说,乔氏在此为“语言能力”理论设置了一个与“言语互动”理论可以衔接的界面。社会语言学的社区理论是以言语互动为基础的,因此一度接受了双主体言语社区假说(徐大明等,1997)。

21世纪以来的社会语言学聚焦的是言语社区的形成过程和重组问题(Van den Berg&Xu,2010;徐大明,2018),从而忽略了抽象层面的主体角色问题。然而,互联网时代到来,语言生活随之改变,对上述双主体言语社区模型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目前提起“三主体言语社区”的讨论。 lFOt9G82gx9q3gCEI0ZDDa4rFh+yz7wcAgHQ79BhoJLBDxhb7lEaAZ4O0y23OuF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