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语体视角的典雅语言

探究语言文明概念时,我们需要思考“现代文明怎样体现在现代语言的特征和模态之上”。笔者认为,现代文明要求语言不仅具有日常交际功能,而且应该具有典雅的美学特征、艺术传承价值和文化传播价值。言语社区共建、共享典雅文体是现代文明的基本需求和典型特征。

(一)提升典雅语言能力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期间,基层社区的标语、口号尽管直白传意,但也暴露民典雅语言能力的局限问题。社会交际中频繁出现的言语行为“低俗化”问题,以及官宣文本中的文法文体错误问题,已经开始拖累社会进步的步伐,其中许多问题可以归结到语言能力的层次,而语言能力提升的先决条件是具有相应的语言意识问题,这里就是语体意识。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语言能力存在局限性,更没意识到这是一个语言文明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界对语言文明的研究还远远不够,语言文明在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中还是一个盲区。(徐大明,2020)

2020年2月,日本各界在向中国捐赠抗疫物资时,印在物资箱上的众多温情脉脉的古诗一下子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典雅暖人的中国古诗标语,展现了汉语的魅力,迅速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共鸣。与这些文辞典雅、意蕴深厚的诗句相比,我们口号式的话语“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就显得有些相形见绌。有网友写道:“不读书,你连捐赠留言都写不过人家。”

这里并不是贬低通俗语体。其实许多高大上的东西,一开始都是通俗的。例如,《诗经》里的国风就是民歌。但如果一个言语社区的成员大多只会大喊口号,语体单一,满足于即时宣泄的需要,而缺乏那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典雅语言,这个言语社区的文明程度就不会太高。古人的礼仪文明强调以文化人,通过各种仪式让民众耳濡目染风格庄重的书面语,通过“立言”来“立人”,以提高民众的文明意识。

李宇明(2021)认为,当下人们需要具备口语体、一般书面语体、典雅语体等“三语体”能力。典雅书面语是具有典雅、庄重风格的正式书面语,使用在典礼、法庭判决、宗教活动等场合。

在不同的场合应该有一些有例可循、行之有效的言语手段和表达方式。在尚未自然形成的言语社区中,这些可以进行有意识的设计和推行,使其成为言语社区的设施和财富(徐大明,2020)。如果言语社区成员都推崇典雅语言,那么语言文明就成为整个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文明与社会文明就存在一致性和共生性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叶帆,2016)。语言不仅是文化的承载物,还是表征文化和传播文化的工具,因此文化复兴必须夯实语言根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即使是优质内容也需要借助丰富的表现形式才能具备更高的传播力。当前应该大力倡导典雅语体,不能被浅阅读、快餐文化所羁绊,这样才能为中华文明的传播插上翅膀。

随着语言智能服务越来越深入日常生活,我们还必须关注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语言文明。以往的人工智能建设环节,更多关注信息的准确性和交流的流畅度,而不太关注语言的雅度。在人工智能中加入文明语言的使用,可以协助甚至引领语言文明建设,提升被人们所忽视的“雅语活力”。未来,中文智能机器人的语言文明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不能总是冷冰冰的死板语言。语言外部化过程中典雅语体的使用问题应当提上研究日程。

(二)大力倡导雅文运动

唐代韩愈、柳宗元推动的“古文运动”通常被认为是一场文体文风变革,实际上,古文运动对文学上的影响远远不只在文体形式方面,它超越了复兴先秦古文的思想范畴,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创新性,深入思想、社会等诸多领域。

同样,近现代的“白话文运动”既是文体的革新,也是语言表达内容的变革,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承担了扫盲和开启民智的社会使命。白话文运动兴起,旧式教育被摒弃,封建士大夫从书斋走向社会。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发生转变,公共演说在晚清不但是一个新事物,而且是一个象征“文明”和“进步”的新风尚(杨联芬,2021)。

白话文运动倡导“言文一致”“我手写我口”。然而,白话文运动无意中也促成了欧化语言结构的泛滥。口头语言虽然可以在电影、相声、段子、网络小说中表现幽默风趣,但是许多“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所谓通俗文学确实俗不可耐,甚至有辱斯文。“纯文学、雅文学病入膏肓,真正的通俗文学又因为没有纯文学的精神滋养而俗不可耐,文学在雅俗合流的面前似乎有些血气不足,面色黯淡。”(田晋芳,2006)众所周知,口头语言是一种低变体,书面语是一种高变体。典雅语体用于正式的交际场合,是高变体中的特殊成分。文风通常依赖于更大的文化环境,随着全民文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当今社会对典雅文体提出了新的要求。(田晋芳,2006)

笔者提出的“雅文运动”是以提倡典雅表达、促进语言文明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雅”的原义是高尚美好,《尔雅》中的“尔”通“迩”,意为“近”,《尔雅》即“顺从规范、近于雅正、追求美好”。典雅既是一种礼仪,更是文明的表现,具有迫切的社会现实需求。例如,《经典咏流传》《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化类节目,并没有因为阳春白雪而曲高和寡,反而掀起一股收视热潮,成为雅文运动的先导力量。

如果说《诗经》中的“风”是白话文体,那么“雅”就是典雅文体,两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会缺乏生命力——美的本质就是旺盛的生命力。典雅文体具有审美效果,然而实用主义正在毁掉中国人的审美。多年来推广普通话更多是为了促进日常交际理解,尤其是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将提高普通话水平仅仅理解为念得准、写得对。遗憾的是,这些远远不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事实上,当前即使是普通话测试达标的都市文化人也面临着母语素养亟待提高的问题,其中,掌握和熟练运用典雅文体是一个重要环节。典雅语体的丧失是白话文运动留下的遗憾(李宇明,2021)。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国家文化复兴、社会审美转型与民众需求升级契合,现代汉语正在尝试重构典雅语体。

雅文运动关乎生活品位、人文素质、文化情怀和文明程度。当下,应该通过雅文运动促进典雅语体与世俗生活的相融度。在特定交际场合,让典雅文体的气质、学养、审美理想展现出来。应该认识到,推动典雅文体也是一种语文建设,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文体规划,与本体规划、地位规划、习得规划、声望规划并列,相得益彰。 wV8yH/gOETQP3cy2YMfhB9EqaidrFqqz2up/V3MDPAG2oRkikX+7Ec6RImHX6C4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