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移师云南,山岳丛林练就真功夫

何其宗调到师军务科任军务参谋不久,就赶上了部队调防。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根据当时国际形势,对全国的部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换防,陆军第54军奉命从四川调防云南,130师被调至云南临沧地区驻防。部队调防在师机关的主要负责部门即是军务科,何其宗在科领导的指令下主要检查和落实部队的“三分四定”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兵运计划。

“三分四定”是部队被装战备管理的基本要求,被装不仅仅是指衣被装束,而是各类作战物资的统称,大到武器弹药,小到内衣鞋袜,皆在“三分四定”范畴。“三分”,即各类物资被分为携行、运行、后留三大类。“携行”类被装,是指分队和个人随身携带的物资,通常是轻武器、一定基数的弹药和简要生活用品;“运行”类被装,是指要由车、船或飞机运输的辎重物资,如重型武器装备和大批量弹药等;“后留”类被装,是指不需要随军运往,留在营区的,如自购或从家里带来的物品。“四定”:即定人,定物,定车,定位。凡是要运走的被装,包括携行和运行的,哪些该由谁搬运、携带、看管或押运,都要一一落实到人;哪些放在编号第几的汽车或火车车皮上,具体摆放在哪个位置,都要事先确定好,并画出示意图,贴在仓库的墙上。一支部队“三分四定”水平高低,决定着其战备意识的强弱乃至战斗力的高下。

130师本就是一支长期保持战斗作风的老部队,在师首长的指挥下,在师机关人员组织调配下,部队指战员包括随军家属都能做到令行禁止,顺利完成移防调动。不言而喻,何其宗也从这种千军万马的调动中,在组织管理、计划调配等方面得到了锻炼,积累了经验,提高了素质。

临沧,古称缅宁,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位于我国的西南边陲。临沧属横断山系怒山山脉的南延部分,系滇西纵谷区。境内有老别山、邦马山两大山系。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并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倾斜。境内最高点为海拔3429米的永德大雪山,最低点为海拔450米的孟定清水河,相对高差达2979米,临沧是典型的亚热带山岳丛林地。

130师驻守在临沧,无疑是镇守祖国西南门户。面对全新而特殊的驻守地区环境,为担负起戍边卫国的重任,师领导决定在全师开展“熟悉边区,加强战备”的活动。首先采取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组织师机关和所属各团机关的参谋人员,举行为期三个月的山岳丛林地带军事地形学集训,锤炼领率机关人员在山岳丛林地作战的基本功,并以此带领全师部队开展针对性训练。

集训地点选在耿马县孟定地区。之所以选在这里,一是该地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点。孟定,傣语意为“会弹琴的坝子”,聚居着汉、傣、佤、景颇、德昂等23个民族,地处临沧西南地区,与缅甸毗邻。地幅长约三十公里、最宽处不过十来公里,是个不大不小的热带坝子。那里气候变幻无常,眼前还是太阳当空、阳光灼人,转眼就是倾盆大雨。常年流水的南定河自北向南穿坝而流。周围山上热带雨林一望无际,都是无人涉足的原始森林,密林中生长有各种各样的野生动植物,是绝佳的天然培训基地。二是该地的敌情和安全背景。解放战争末期,国民党第8军、第26军主力被我军歼灭,残部逃亡到缅甸境内,以第8军237师709团团长李国辉带领的七百余人和第26军93师278团副团长谭忠带领的六百余人在缅甸东北地区打出“复兴部队”的旗号,从云南外逃的国民党部队散兵、土匪、地主武装分子纷纷前来投靠,纠集三千多人,成为缅甸、老挝、泰国边境地区最大的一股反动武装力量。1950年9月,在台湾的蒋介石委派原第8军军长李弥来到缅甸北部,利用这帮残部继续收编各路反动武装,成立“云南人民反共救国军”,趁我在滇西南尚未驻军的机会,连续占领我边境四个县城,后被我军击败,再次退回缅甸。20世纪60年代初,我军昆明军区部队和缅甸国防军进行中缅联合勘界警卫作战,捣毁了缅北国民党残部经营十多年的巢穴,歼敌七百多人,但仍有少数残敌分散在缅甸境内。在这样的地方集训,既有师首长针对性训练部队,又有巩固边防建设和保卫边疆安全的现实考量。

何其宗作为师军务参谋积极地参加了这次集训,他随130师师首长和师司令部作训科副科长刘金挺一块儿,进入孟定附近的原始森林中。集训内容除了军事地形学的基本知识外,更主要的是集中在“三无三定”的能力培训上。所谓“三无”,就是无道路、无向导、无人烟。所谓“三定”,就是定地点、定路线、定时间。也就是说,要在荒无人烟的大山和原始森林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白自己所在位置,清楚方位,不转向,不迷路。既要有顽强的野外生存能力,还要具备独立依靠自己的能力,按照上级交代的时间、地点,不失时机地完成战斗任务。这是一名合格军人在山岳丛林地作战必须具备的真功夫。

何其宗非常清楚这样的培训对提高自身素质,对部队训练作战的实际意义。在培训中虚心学习,刻苦实践,用心揣摩。通过三个月的训练,何其宗感觉最大的收获集中在两点:一是学会了在复杂的山岳丛林地带识图、用图;二是提高了在残酷的深山老林里的野外生存能力。

兵圣孙子指出:“夫地形者,兵之助也。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一切军事行动,都是在一定的地形上进行的。地形情况是指挥员判断情况、定下作战决心的一个必不可少要素。而军事地图是反映实际地形的最可靠资料,有人把它比作指挥员的“左膀右臂”。因此,识图、用图对正确地了解和利用地形条件,遂行战斗任务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山岳丛林地带,如果不会识图、用图,就会如同盲人瞎马,寸步难行!

在集训中,何其宗从什么是等高线、什么是标高,在军事地形图上又是如何以等高线表现地形、地貌,以及各种地物在地图上如何标识学起,到如何用各种方法在现地确定站立点、判定方位、按方位角行进等。他认为:“‘三无三定’中,最重要的是定点,就是每到一个地方,首先就要准确地找到自己在图上和现地的站立点,这是一切行动的前提。”为掌握这一本领,不管是酷热晴天还是滂沱大雨,不管是荆棘丛生还是森林密布,他一个山头、一个山背、一个山坡地走,悉心感受和体会。最后,他练就了不管是乘车还是步行,不管多么复杂的地形,都能快速而准确地找到自己的站立点。何其宗甚至把这一定点体会延伸到自己的人生体会,并推及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他说:“一个军人,要学会在复杂的地形上找到自己的站立点,才能在军事行动中不误入歧途;一个有头脑的人,也应该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弄清自己的站立点,才能头脑清醒,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更应该明确发展节点,才能使大政方针顺应历史规律的发展而不走弯路。”

“三无三定”训练中定地点固然重要,但定路线、定时间也不可少。集训队在一般性理论学习和简单现地对照练习阶段之后,开始走进深山密林进行综合性训练。在这个阶段,集训队规定一个班为一个单位并单独行动,不许相互接触。先是规定五天以内完成任务,后增加难度延长到十多天才能回来。行动之前由教员在几十公里范围内不同方向、不同地点和不同距离的地方,摆上一个字,几个点的字可以连成一句话,也可以只是不相干的单字组成,让被训者捉摸不了,无法躲过,只得老老实实、脚踏实地一个点一个点地找到。每个参训班分成三个组:“方向组”“保障组”和“开路组”。三个组各行其责,共同保证任务的完成。在训练中,何其宗总结了在山岳丛林地行进,要做到“方向明、路线明和位置明”。“方向明”是在出发点要标定地图,对照地形,明确行进的方向,防止一开脚就走错路。“路线明”是对行进的路线和里程,心中明确。“位置明”是行进中,在每一个岔路口、转弯点,都要随时对照现地的地形,明确站立点在地图上的位置,做到“人在实地走,心在图上移”。他还用心总结了在山岳丛林地行进的具体原则:“走梁不走沟,走纵不走横,有路时沿路走,没有路时则尽量在山脊、山梁和林木稀疏的地方,非不得已不要在深沟和密林、灌丛及竹林中行走。在路上有敌情(如地雷等障碍物)而山高谷深的地形上,要在靠近路适当距离的山腰间行走。”

“三无三定”集训的总要求是“能战斗,能生活,开得到”,其中“能生活”就是要训练部队的野外生存能力。何其宗认为:“在茫茫的大山林海中遂行战斗任务,既要面对拿枪的敌人,还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这个敌人。”在这样的敌人面前,必须训练部队可靠的保护能力,良好的适应能力,积极的求生能力,敏捷的应变能力。为此,集训队在把受训人员放出去学军事地形学的同时,也有意识地培训大家的野外生存能力。每次训练都有侧重点,为使部队具有可靠的保护保障能力,一种情况就是出发前就要根据可能要面对的自然环境准备并携带必需的物资。一般来说,单兵负重越多,所携带的武器弹药和物资越多,战斗力越强,保障力也越强。但是,负重超负荷则会带来相反的结果。正常情况下,行军负重应该为人员体重的三分之一比较合适,作战负重则应更小些。受训人员出发之前,一是按“能战斗”的要求带足武器弹药,包括构筑工事的工具,如十字镐、铁铲和砍刀。在当时的部队装备条件下,砍刀是绝不可少的武器,何其宗体会深切地说:“如果把部队行进比作一把尖刀的话,砍刀可以说就是刀刃。在山岳丛林地带行动,没有砍刀可以说是寸步难行!”二是按“能生活”的要求准备齐全大米、食用油、盐和水,以及吃饭用的碗、煮饭菜用的班用行军锅和常用药品等。经过几次野外生活锻炼,参训人员体会到:什么东西都可以少带,唯独食盐不能不带,而且不能少带。原因很简单,凡挖来的野菜、打来的野味全都少不了食盐,缺食盐的东西很难下咽,直接影响到人的体力。

为培养部队良好的适应能力和积极的求生能力,大多数情况下拉出去,是有意识地少带生活必需品。例如,一天只允许带一壶水,让参训人员学会野外饮水和找水的方法。在水源紧缺的情况下,要合理安排饮用水,一般上午尽量忍着不喝水,不要为一时口渴而狂饮。如果一次喝个够,身体会将吸收后多余的水分排泄掉,这样就会白白地浪费很多的水。如果在喝水时,一次只喝一两口,然后含在口中慢慢咽下,过一会儿感觉到口渴时再喝一口,慢慢地咽下,这样重复饮水,既可使身体将喝下的水充分吸收,又可解决口舌咽喉的干燥。受训人员还学会了在各种地形上寻找水源及利用野芭蕉等植物果实解渴的方法。再如,让参训人员只带少量生米而不带炊具到野外去。竹筒、芭蕉叶就成了他们的锅碗瓢盆,鸟兽、昆虫、野果也是他们补充身体能量的佳肴。最有意思的是最后一次进山训练,除了要求受训人员按军事地形学要求行进找点外,还交给各组一项特殊任务,在最后一个点的村庄,每个组都要向当地老乡买回一只鸡来。最后,集训在“百鸡宴”中结束。

正是这样贴近实际、具体有用的科目训练,使何其宗及其他受训人员熟悉了山岳丛林地,适应了山岳丛林地,犹如一只只丛林猛虎,在以后的山岳丛林地作战中大展雄风!何其宗说:“这种野外丛林生存训练,对驻守在西南地区的部队非常重要。野战生存能力,是一名军事指挥人员必须要具备的素质。” 7zVCPvDmixubLRp70fkVmRHRgl0KmNzf4uuwm7AcD0P34EyYHD+jf/5/yzeNxT6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