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境异 绝国殊俗

本章掇拾异域奇俗,其中关于非洲风物的记载描述,为同时代宫方正史所不及,史学价值较突出。

◎五方之人

东方人鼻子大,孔窍与眼睛相通。五体之中,筋是东方属性。南方人嘴巴大,孔窍与耳朵相通;西方人脸大,诸窍与鼻子相通;北方人脖子短,他们的孔窍连通下阴;中原人的孔窍与嘴巴相通。

本则摘自《淮南子·地形训》,段成式的抄录大幅删减了原文,《淮南子》原文是对东、南、西、北、中五方之人以及地理、物候的描述。古人主张万物有性,性皆相通,因将五方、五窍、五体、五色、五脏这几组概念做以匹配总结,形成了:东方—目—筋—苍色—肝,南方—耳—脉—赤色—心,西方—鼻—皮—白色—肺,北方—阴—骨—黑色—肾,中央—口—肉—黄色—胃的对应关系。医家也有五体与五脏对应的理论:肝合筋,心合脉,肺合皮,脾合肉,肾合骨。《黄帝内经》说:“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肝主目。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认为东方主生发,肝亦主生发,肝脏不好,筋络可察,于目可见。文中“筋力属焉”大抵就是“筋对应东方”这类意思。

东方之人鼻大,窍 [1] 通于目,筋力 [2] 属焉。南方之人口大,窍通于耳。西方之人面大,窍通于鼻。北方之人窍通于阴,短颈。中央之人窍通于口。


[1]窍:人体的孔窍,即眼、耳、口、鼻之七窍。

[2]筋力:《淮南子》作“筋气”,指筋络。

◎复活

无启国人住在洞里,靠吃土为生,死后心脏不腐,将心脏掩埋起来,孵化百年,又会变成人。录民,死后膝盖不烂,埋起来,一百二十年后变成人。细民,死后肝不腐朽,埋起来,八年就变成人了。

本则最早见郭璞《山海经》注,《博物志》亦有相似记载。《山海经》提到了一个长股国,人人大长腿,过了长股国往东走,就来到了无启国——应作“无晵国”,晵就是腓肠肌,也就是小腿肚子。这个国家的人不长小腿肚子,住在洞里。幽暗的洞窟中,一群奇怪原始的穴居人蹲在地上吃土,他们不能生育,但死后心脏不腐,埋在土里,百年后,会再度复活。

无启民,居穴食土。其人死,其心不朽,埋之,百年化为人。录民 [1] ,膝不朽,埋之,百二十年化为人。细民 [2] ,肝不朽,埋之,八年化为人。


[1]录民:《博物志》:“镠民,其肺不朽,百年复生。”《酉阳杂俎》的“膝不朽”疑误抄。

[2]细民:见汉代《括地图》:“细民肝不朽,死八年复生,穴处,衣皮。”

◎美丑

沃衍之地的人长得好看,贫瘠地区的人丑。

息土人美,耗土人丑。

◎子泽性妒

帝的女儿子泽,天性好妒,将陪嫁侍女逐往四方山野。侍女们颠沛流离,有的向东走,委身狐狸,子孙就是后来的殃人;有的向南走,与猴子交合,子孙就是溪人;有的向北,同巨猿婚配,子嗣被称为伧人。

[1] 女子泽,性妒,有从婢散逐四川,无所依托。东偶狐狸,生子曰殃。南交猴,有子曰溪 [2] 。北通玃猳 [3] ,所育为伧 [4]


[1]帝:疑指传说中的上古君王高辛氏,即帝喾。

[2]溪:溪族,古少数民族,大略分布在今湖南、湖北、重庆、江西、两广地区。民风剽悍,拳捷善斗,最擅制弓弩。《战国策》:“天下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溪子、少府、时力、距来,皆射六百步外。”《淮南子》:“乌号之弓,溪子之弩,不能无弦而射”,高诱注:“或曰:溪,蛮夷也。以柘桑为弩,因曰溪子之弩也。”史籍多认为该族是盘瓠,也就是狗神的后裔之一。不过按照《史记》“沐猴而冠”的记载,当知秦汉之际已经存在“荆襄人是猴子”的蔑称,似乎正是“南交猴,有子曰溪”的注脚。

[3]玃猳[juéjiā]:大猿猴。《抱朴子》:“猕猴寿八百岁变为猿,猿寿五百岁变为玃,玃寿千岁。”玃似猿猴,色作苍黑,体型巨大,大到什么程度呢?“能攫持人”,一只手就能把人攥住。广西、重庆、湖北、贵州都发现过“巨猿”化石,这种直立高度可达3米的巨型猿类的生活时代和区域,与早期人类存在交集。

[4]伧[cāng]:东晋《晋阳秋》:“吴人谓中国人为伧人,又总渭江淮间杂楚为伧。”魏晋六朝的江右土著、南朝士卿鄙夷北方人和楚人,骂他们是“伧”,意思是“不知礼节的粗人”。吴人的优越感,从三国时就存在了,以东吴陆氏为代表,自矜江南文字风流,云水秀丽,饭菜精致,不像北人连鱼都没得吃,天天吃粟米麦饭,有如山野猿猴。有吴人北上京洛,吃饭时上了一碟奶酪,吴人不识此为何物,吃起来一股子膻味,吃完吐得天昏地暗,还以为中毒了,跟他儿子说:“以后来北方要小心被投毒啊。”彼时江表豪族谁都看不起,看不起江北人,看不起荆襄人,也看不起本地寒门,以北人粗、寒门鄙,将这粗鄙之人合称“寒伧”,就是今天“寒碜”一词的由来。后来北方人奋起反击,反过来骂吴人和楚人为“伧楚”,自是南北互相詈骂不休,但都没忘了把楚人带上一块骂。楚人相顾愕然。

◎突厥先祖

突厥人先祖首领名叫射摩,与阿史德窟以西舍利海的女神比邻。射摩非比寻常,得女神垂青,每天日暮时分,女神遣白鹿接射摩入海过夜,次日一早送还,如此十余年。有一次部落大型狩猎,当夜,女神告诉射摩道:“明日狩猎,将有金角白鹿从你父辈诞生的洞窟奔出,你若能射中此鹿,便可化成神形,与我长相厮守。若射不中,你我缘尽。”第二天,射摩进了围猎场,果然见他出生的洞穴中纵出一头金角白鹿,射摩号令部属猎手紧固包围圈,好供他射杀,然而白鹿灵异,围困不住,眼看那鹿要跃出重围,射摩部属一个名为呵 部落的首领抢先一箭把鹿杀了。射摩大怒,反手斩了那首领头颅,盛怒犹自未平,接着定下规矩:“从今天起,突厥将用人牲祭天!”把那首领的子孙尽数杀了祭天。直到撰写本文的时代,突厥人祭军旗需要人牲,惯例上还是会选用呵 部落的人。却说射摩斩了呵 首领,当夜又去见女神,女神冷冰冰道:“你杀了人,手上沾了血腥气,我们缘分已尽。”

突厥 [1] 之先曰射摩,舍利海神,在阿史德窟西。射摩 [2] 有神异,又海神女每日暮,以白鹿迎射摩入海,至明送出。经数十年。后部落将大猎,至夜中,海神谓射摩曰:“明日猎时,尔上代所生之窟当有金角白鹿出,尔若射中此鹿,毕形与吾来往。或射不中,即缘绝矣。”至明入围,果所生窟中有金角白鹿起,射摩遣其左右固其围。将跳出围,遂杀之。射摩怒,遂手斩呵 [3] 首领,仍誓之曰:“自杀此之后,须人祭天。”即取呵 部落子孙斩之以祭也。至今突厥以人祭纛 [4] ,常取呵 部落用之。射摩既斩呵 ,至暮还,海神女报射摩曰:“尔手斩人,血气腥秽,因缘绝矣。”


[1]突厥:一般认为,突厥有匈奴血统。中国几部正史则指突厥是匈奴的一支,原本是个小部落,为邻部屠灭,只剩一个十岁的男孩,敌兵见他年幼,不忍遽杀,便断其双脚扔在野外。小孩奄奄待死,一头母狼常常衔了肉来喂他,长大后与母狼交合,母狼有孕。后宿敌部落首领得到了孤儿未死的消息,铁蹄再临,男孩惨遭毒手,母狼一口气逃进高昌以北绵延数百里的群山中,生下十胞胎,其中之一,姓“阿史那”,推为部落首领。十兄弟各自娶妻生子,渐渐形成部落,出山定居在了金山(阿尔泰山)之南。金山轮廓形似战盔,按照他们的语言,战盔发音类似“突厥”,定为族名。突厥出山后,先臣服于北方大族柔然,给他们做铁匠,地位低下,被柔然人以“锻奴”呼喝。柔然长年同铁勒、中原政权争锋,国力渐弱,突厥一族趁机崛起,先破铁勒,求婚于柔然公主,柔然不许,遂遭突厥覆灭。在隋唐两朝分化打击下,突厥人建立的突厥汗国东西分裂,先后归附隋唐,8世纪中叶为回纥所灭。

[2]射摩:《酉阳杂俎》这段记录的是另一个关于突厥起源的神话,在该神话中,突厥先祖叫射摩。

[3]呵 [shì]:一作“呵嘀”,或以为即嚈哒国,嚈哒被突厥征服后,境遇极惨,世代充为突厥人祭。

[4]纛[dào]:军队仪仗大旗。

◎缂织

唐代的突厥人大多过着游牧生活,居无定所,因此他们奉祀祆教神祇,不立祠堂庙宇,而是在毛毡上缂出神灵画像,装在皮袋里。行止之际,随时随地拿出来涂抹油膏香料祭拜。有的画像系在竿子上,终年祭祀。毡是用动物皮毛制作的垫子,可以坐可以睡,连缀起来,可做地毯,可以做帐篷、车篷挡风御寒,是游牧民族必需之物。对于时常迁徙的游牧民族,形象逼真且易保存、易携带的纺织神灵画像,无疑是最经济实用的选择。

突厥事袄 [1] 神,无祠庙,刻毡 [2] 为形,盛于皮袋。行动之处,以脂苏 [3] 涂之。或系之竿上,四时祀之。


[1]袄[xiān]:祆教,即琐罗亚斯德教,公元3—7世纪萨珊王朝时期波斯帝国国教,也称拜火教。约南北朝时传入中国,唐代时一度兴盛,宋以后式微不闻。琐罗亚斯德教并非“明教”,后者的本体,是受琐罗亚斯德教、佛教、基督教影响产生的“摩尼教”。

[2]刻毡:用缂毛工艺加工毡毯。缂毛是较早出现的缂织技术,早于后世中原著名的缂丝(刻丝)。缂织的特点,讲究“通经断纬”,就是纺织物上,经线连贯,纬线并不贯穿全幅,只在需要处与经线交织。经线提前铺设好,相当于画布,用纬线为织物着色,做出纹样,保证了色彩可以独立使用。缂织技术的色彩运用更灵活,打破了传统织物色彩必须连贯的限制。

17世纪制作于比利时的缂织挂毯,描绘了莎士比亚戏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古罗马统帅安东尼向其情人克莉奥佩特拉七世(即埃及艳后)献上俘虏——大亚美尼亚国王阿尔塔瓦兹德二世的场景。芝加哥美术馆藏

[3]脂苏:油脂、乳等制作的油膏、香料之类。

◎坚昆

坚昆部落并非狼的子嗣,该族先祖出生的洞窟位于曲漫山以北,先祖自称是神和母牛交配所生。坚昆人黄头发、碧眼、红胡子。也有黑胡子的,那是西汉大将李陵及其汉人部属的后代。

坚昆 [1] 部落非狼种,其先所生之窟在曲漫山 [2] 北。自谓上代有神与牸牛 [3] 交于此窟。其人发黄、目绿、赤髭髯。其髭髯俱黑者,汉将李陵 [4] 及其兵众之胤也。


[1]坚昆:铁勒一支,汉人谓之“黠戛斯”,贞观二十二年归附大唐,长安方面在其境置坚昆都督府羁縻,故治在今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一带。他们中的一部分后来向西南移动,成为柯尔克孜人,也就是吉尔吉斯斯坦人的祖先。

[2]曲漫山:应指西萨彦岭,位于今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曾经是清王朝与沙俄国境分界线。

[3]牸[zì]牛:母牛。

[4]李陵:西汉、匈奴将领,飞将军李广长孙,汉武帝天汉二年,以五千步卒远征匈奴,身陷重围,降。娶单于公主为妻,余生未返汉廷,死于匈奴。

◎西屠

西屠族人习惯故意把牙染黑。牂牁一带的獠族,女人妊娠期只有七个月,人死后站在棺材里,棺材竖着下葬。

西屠 [1] 俗,染齿令黑。獠 [2] 在牂牁 [4] ,其妇人七月生子 [4] ,死则竖棺埋之。


[1]西屠:古部族,位于越南、老挝一带。《梁书》:“林邑国,本汉日南郡象林县……其南界,水步道二百余里,有西图夷(西屠夷)。”东汉马援征服交趾后,在今越南南部立马援铜柱表功,就与西屠国分治南疆。染黑牙齿的习俗在中国西南、越南、柬埔寨等地多见,据说是常年咀嚼槟榔和贝壳粉之故。

[2]獠:古汉人对西南部分少数民族的蔑称,汉地史籍通常描述他们形同禽兽,巢居、渔猎,亲情观淡薄,即使老爹被人杀了,只要凶手赔一条狗,就可以豁免,孩子丢了,家长哭一场,转眼就忘了。

[3]牂牁[zāngkē]:原夜郎古国属邑,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东越、南越,夜郎国请降,设牂牁郡,治所在今贵州凯里市一带。

[4]七月生子:怀孕七个月就生产。《博物志》说,当地孕妇在水边临盆,生下孩子放在水里,浮得起来便留养,若浮不起来,干脆就不要了。

◎木耳族

木耳族,分布在秦汉时代的哀牢古国以西,好用鹿角做器具,人死后蜷曲起来火化,残骨掩埋。某块骨头像人形,黑如漆。天气稍微冷些,木耳族人会把自己埋在沙子里取暖,只露出脸孔。

木耳夷 [1] ,旧牢 [2] 西,以鹿角为器。其死则屈而烧之,埋其骨。后小骨类人,黑如漆,小寒则掊沙自处,但出其面。


[1]木耳夷:一般认为,木耳夷是古“昆明族”的别称,以云南曲靖为中心,散居南盘江沿岸,因喜戴特大木质耳环得名。类似的首饰在今天当地一些少数民族,比如彝族身上仍然可见,只是耳环质地已由木质演化成了金属。

[2]旧牢:哀牢古国,约存在于公元前3世纪左右至公元76年,鼎盛时疆域南至西双版纳,西至怒江,北至横断山脉,东至洱海。汉人关于哀牢国起源的神话描述说,上古时代,哀牢山有个姑娘在河里捕鱼,摸到一块木头就怀孕了,生下个男婴,那块木头则化龙出水,锲入男婴脊背。此后哀牢国人皆花绣纹身,背负龙形,致敬先祖。汉武帝时为打通西南,哀牢国遭到重创,东汉章帝建初元年(76年),哀牢王试图反出汉帝国,被灭。

◎木饮州

木饮州,是海南岛的一个州,境内没有泉水,居民也不打井,全靠喝树汁过活。

木饮州 [1] ,珠崖 [2] 一州,其地无泉,民不作井,皆仰树汁为用。


[1]木饮州:唐代的琼州,治所在今海口市琼山区。

[2]珠崖:汉武帝时于海南置珠崖郡,唐代改郡为州,武德五年,设五州二十二县辖制海南岛,即崖州、儋州、振州、万安州、琼州。此处系海南地区的泛指。

◎食人族

木仆,指濮族的一支“尾濮”。据杜佑《通典》,尾濮人聚居在兴古郡西南一千五百里外,大约相当于今西双版纳,或越南、老挝境内。这些人长着像乌龟一样三四寸长的短小尾巴,但似乎不大灵活,相当碍事,比如坐下之前,要先在地上掘个坑,好把尾巴搁里面,否则容易戳折,一旦折断,其人立死。《通典》记载,该部族流行着食人风俗,多吃老人,宾客临门,辄杀老人待客。凡遇婚娶、来宾、庆典,需大置宴席,老人们纷纷哭泣。

木仆,尾若龟,长数寸,居木上,食人。

◎可萨人

可萨人曾向波斯、罗马称臣。这个部族会酿造一种奇特的肉酒,猎到猎物后切下肉,层层叠置,以大石压榨汁液,用来浸泡米和草籽,数日即发酵成酒,饮之可醉。

阿萨部 [1] 多猎虫鹿,剖其肉,重叠之,以石压沥汁。税波斯、拂林 [2] 等国,米及草子酿于肉汁之中,经数日即变成酒,饮之可醉。


[1]阿萨部:可萨人,突厥的一支,活跃于东欧平原至北高加索一带,与波斯/阿拉伯、东罗马接壤,是两大国争取拉拢的对象。可萨人强极一时,公元7—10世纪建立起可萨汗国,1030年左右被东罗马和基辅罗斯夹击覆亡。

[2]拂林:东罗马帝国。

◎孝亿国

孝亿国国境线长三千余里,地处平原,用木栅扎成墙垣,每个聚落占地十余里,栅内百姓两千家,类似的聚落共计超过五百个。其地常年温暖,冬季植被亦不凋零。多羊、马,没有骆驼和牛。居民质朴直率,好客,身材高大,掀鼻黄发,绿眼赤髯,不束头发,脸红如血。武器单一,只有槊这一种。农业发达,商业落后,多金铁矿。穿麻布衣,举国信奉琐罗亚斯德教,不知佛教存在。其国有琐罗亚斯德神祠三百余所。有骑兵、步兵一万。自称孝亿人,男女衣皆有带。一天做的饭能吃一个月,天天吃剩饭。

孝亿国 [1] 界周三千余里。在平川中,以木为栅,周十余里,栅内百姓二千余家。周国大栅五百余所。气候常暖,冬不凋落。宜羊马,无驼牛 [2] 。俗性质直,好客侣。躯貌长大,褰鼻黄发,绿眼赤髭,被发,面如血色。战具唯槊一色。宜五谷,出金铁。衣麻布。举俗事祆,不识佛法。有祆祠三百(一曰千)余所,马步甲兵一万。不尚商贩,自称孝亿人。丈夫、妇人佩带。每一日造食,一月食之,常吃宿食。


[1]孝亿国:艾斯尤特,今埃及中部艾斯尤特省首府。

[2]驼牛:《续博物志》记非洲风物,亦有“驼牛”条,按描述应指长颈鹿;但本文既与“羊马”相对,应指骆驼和牛。

◎仍建国

仍建国没有水井河流,农业灌溉全靠下雨。国人取紫胶搅拌泥土筑坑,承蓄雨水。井水像海水一样咸涩,不能饮用。当地人常在海边挖池子,待退潮后,捞池里的鱼吃。

仍建国 [1] ,无井及河涧,所有种植,待雨而生。以紫矿 [2] 泥地,承雨水用之。穿井即若海水,又咸。土俗潮落之后,平地为池,取鱼以作食。


[1]仍建国:据《中外文化交流史》等现代研究资料,以仍建国为今突尼斯可能性较大。

[2]紫矿:一种树,刺桐亚族物种植物,是紫胶虫主要寄主。紫胶虫雌虫分泌生产的紫胶,质地优良,可作为航空制造业的黏合剂。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西南部的耿马,广西西南部的宁明(夏石)有栽培。印度、斯里兰卡、越南至缅甸也有分布。

◎婆弥烂国

婆弥烂国,离长安两万五千五百五十里。这个国家西境有山,峰岩巉刻,峻极于天,山上多栖大猿。一年暴雨,二三十万头猿猴下山骚扰,开春后,国家集中军队与猿猴交战,虽每年能杀数以万计,但始终无法荡平巢穴斩尽杀绝。

婆弥烂国 [1] ,去京师二万五千五百五十里。此国西有山,巉岩峻险。上多猿,猿形绝长大。常暴雨年,有二三十万。国中起春以后,屯集甲兵,与猿战。虽岁杀数万,不能尽其巢穴。


[1]婆弥烂国:不详,或说在今帕米尔,或说为今文莱。

◎东非

拨拔力国位于西南大洋中,国人不吃五谷,只吃肉。平时刺伤牲畜取血,混入生奶饮用。不穿衣服,只在腰以下围块羊皮。女性肤白貌美,经常被男人绑了卖给外国商人,价格高昂。其地贫瘠,所出产者,唯象牙和龙涎香而已。曾有数千波斯商人携带棉布来此贸易,被迫刺血立誓,才被准允开市交易。该国历史上一贯独立,不附庸他国。作战时,用象阵冲锋,士兵皆执野牛角槊、穿铠甲负弓矢。有步兵二十万,大食国常来犯。

拨拔力国 [1] ,在西南海中,不食五穀,食肉而已。常针牛畜脉,取血和乳生食。无衣服,唯腰下用羊皮掩之。其妇人洁白端正,国人自掠卖与外国商人,其价数倍。土地唯有象牙及阿末香 [2] 。波斯商人欲入此国,围集数千,人赍绁布 [3] ,没老幼共刺血立誓,乃市其物。自古不属外国。战用象排、野牛角为槊,衣甲弓矢之器。步兵二十万。大食频讨袭之。


[1]拨拔力国:或说指索马里北部亚丁湾的港口城市柏培拉。

[2]阿末香:龙涎香。古人认为是龙的口水,其实是抹香鲸的肠石。“龙涎,大食西海多龙,枕石一睡,涎沫浮水,继而能坚,鲛人采之以为至宝”,把粪说成名贵香料,而且在宋代上升为极其珍贵的奢侈品,阿拉伯人不愧营销大师。《纲目拾遗》说,这东西能“生口中津液,津流盈颊”,嚼得满口生津。

龙涎香(阿拉斯加史凯威博物馆藏)

[3]绁布:木棉布。

◎昆吾国

昆吾国人用砖砌成坟冢,其状如塔,分三层,干尸停在上层,湿尸放在下层,以就近安葬为至孝。人死后,亲属聚在大毡房里,毡房正中挂着衣服、彩色绢帛,大家哭成一团。

昆吾国 [1] ,累墼 [2] 为丘,象浮屠,有三层,尸乾居上,尸湿居下,以近葬为至孝。集大毡居,中悬衣服彩缯,哭祀之。


[1]昆吾国:今新疆哈密,唐代为伊州。

[2]墼[jī]:砖坯。

◎龟兹国

龟兹国,正月初一斗牛斗马斗骆驼,大闹七天,以胜负之数预测新的一年牲畜损耗、繁衍情况。婆罗遮大会上,人人戴着狗、猴子面具狂欢歌舞,不分昼夜。八月十五则有佛像游行和高空走绳之类的表演。

龟兹国,元日斗牛马驼,为戏七日,观胜负,以占一年羊马减耗繁息也。婆罗遮 [1] ,并服狗头猴面,男女无昼夜歌舞。八月十五日,行像 [2] 及透索 [3] 为戏。


[1]婆罗遮:大型群舞,类似狂欢节,也叫苏幕遮、“泼寒胡戏”,参与者裸体,戴假面,用泥水泼人,或持绳索搭钩捉人为乐。源自波斯,北周时传入中原,初唐盛于两京,大受欢迎。唐玄宗开元元年,因不合礼教,群臣抵制情绪强烈,敕令禁绝。

[2]行像:将佛像安放在花车上游行,供人膜拜,期间伴有舞蹈、杂戏等演出。

[3]透索:杂技,即走索,高空走绳。

◎焉耆国

焉耆国,正月初一、二月初八举办婆罗遮狂欢,野外祭祀三天。四月十五游林。五月初五弥勒佛生辰。七月初七祭祀祖先。九月初九床撒。十月初十国王行驱邪仪式。国王同大祭司互换身份,当天一日一夜,大祭司代行王事。从十月十四开始日日歌舞,直到年终。

焉耆国,元日、二月八日婆摩遮,三日野祀。四月十五日游林。五月五日弥勒下生。七月七日祀先祖。九月九日床撒。十月十日王为厌法 [1] 。王出首领家,首领骑王马,一日一夜处分王事。十月十四日作乐至岁穷。


[1]厌法:镇压和驱禳灾异。

◎拔汗那

拔汗那国风俗,每年十二月十九举办一场特殊比赛,国王和诸部首领分作两队,各出一人,身披甲胄。两队其他人抄起破瓦碎石,或持棍棒猛砸对方的披甲人,直到其中一方的披甲人被打死为止,用这种方式卜测次年农事丰歉。

拔汗那 [1] ,十二月十九日,王及首领分为两朋,各出一人着甲,众人执瓦石东西捧杖,东西互击。甲人先死即止,以占当年丰俭。


[1]拔汗那:即汉代的大宛,在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一带,首都贵山城,今乌兹别克斯坦纳曼干州北卡桑赛。自汉至唐,该国定期来朝,贡献汗血马。玄宗初,为大食侵占,分裂为两部,西部臣服大食,东部继续效忠唐王朝,戍卫大唐边疆,与唐和亲,改称“宁远国”。

◎夜叉城

东曹国有座夜叉城,城里原来栖有夜叉,夜叉洞至今尚在。洞窟附近住了五百多户人家,在洞口搭起祠舍,立关落扃,每年两祭。若过分靠近洞口,洞中涌出烟气,触之则死,尸体就被抛入洞口。没人知道这洞窟到底有多深。

苏都识匿国 [1] 有夜叉城,城旧有野叉 [2] ,其窟见在。人近窟住者五百余家,窟口作舍,设关钥,一年再祭。人有逼窟口,烟气出,先触者死,因以尸掷窟口。其窟不知深浅。


[1]苏都识匿国:昭武九姓之一的曹国,在唐代分化为东曹、中曹、西曹,苏都识匿国即是东曹国,在汉朝贰师城(今塔吉克斯坦杜尚别北乌腊提尤别)一带。

[2]野叉:即夜叉,原是佛教天龙八部众之一,有大法力,后演变成恶鬼形象,此处当作“迅疾恶鬼”解。

◎南征遗民

东汉建武十七年(41年),伏波将军马援南击交趾,平定越南北部征氏姐妹领导的叛乱,在国境线上竖立两座铜柱,以标示大汉领土。南征结束后,有十几个中国军人没有随队返回,留在了寿泠县,娶妻生子,繁衍至两百多户,因客居异乡,被称为“马留”,衣食习惯皆与汉人无异。后来时移世易,沧海桑田,当年马援立下的铜柱湮没不见,只能以这些汉人遗民作为当年铜柱所在的标识,亦称为马留。

马伏波有余兵十家不返,居寿洽县 [1] ,自相婚姻,有二百户,以其流寓,号马留。衣食与华同。山川移易,铜柱入海,以此民为识耳,亦曰马留。


[1]寿洽县:应作寿泠县,三国吴始置,属九德郡,治所在今越南广治省广治市一带。

◎刺北斗

唐朝时,长江中游仍保有夷风。武陵蛮喜欢头戴名为苎绥的芒箕草帽,依水稻生长阶段纪月。人死出殡,各执竹竿指天,谓之刺北斗。据说这一习俗源自上古犬神盘瓠时代,从前盘瓠神死在了树上,子孙们拿着竹竿把尸体挑了下来,于是后人相承,因袭成俗。

峡中俗,夷风不改。武宁蛮 [1] 好着芒心接离 [2] ,名曰苎绥。尝以稻记年月。葬时以笄向天,谓之刺北斗。相传盘瓠 [3] 初死,置于树,以笄刺其下,其后为象。


[1]武宁蛮:武宁在今江西九江,此处疑为“武陵蛮”,即“五溪蛮”,东汉至宋时对分布于今湘西及黔、渝、鄂三省市交界地沅水上游若干部族的称呼,相传是盘瓠后人。

[2]芒心接离:芒箕编的帽子。芒箕,也叫芒箕骨,蕨类植物,分布较广,中国西南尤多。

[3]盘瓠[hù]:犬神,一些少数民族奉为祖先。按照《风俗通义》《后汉书·南蛮传》《搜神记》的说法,上古五帝之一的帝喾时代,卢戎(一说犬戎)进犯,中原部落不能抵挡。帝喾募集天下勇士,定下赏格:有能取敌帅首级者,赏黄金千镒,封邑万户,并以小女儿许配。忽一日,一条狗衔着颗人头来到帝喾面前,帝喾一看,正是敌帅首级。这条狗来历也颇奇特,很多年前,王宫里有个老妇人(或说王后)害耳病,医生从她耳朵里挖出一条长长的金色虫子,放在瓠(葫芦)里,用盘子盖着,那虫子就变成了狗,因取名叫“盘瓠”,被帝喾养在身边。于是帝喾的宠物狗娶了小女儿,隐居南山,繁衍的后代自相婚配,不与中原人来往,他们的后代形成独立种群,被称为“蛮夷”。

◎雁翅湖

林邑国有个雁翅湖,湖边不生树木。每到春夏,当地人就在湖上撒网捉鸟,取其翅羽抵御暑热。

临邑县 [1] 有雁翅泊,泊旁无树木。土人至春夏,常于此泽罗雁鸟,取其翅以御暑。


[1]临邑县:临邑在今山东德州市,显然与本章内容格格不入。疑应作“林邑”,越南中部古国,东汉末年摆脱了汉王朝统治独立,国号林邑。唐中期,改称“环王”,中原人有时也称之“占婆国”。

◎悬渡国

乌耗以西的悬渡国,险峰纵横,无路互通,进出该国,只能循山崖间的悬绳攀援而渡,那古老的绳索相连达二十余里。当地人在山石上耕耘稼穑,用石头垒砌房屋,用手捧水喝,号称猿饮。

乌耗 [1] 西有悬渡国,山溪不通,引绳而渡,朽索相引二十里。其土人佃于石间,垒石为室,接手而饮,所谓猿饮也。


[1]乌耗:在今克什米尔洪札河流域、阿富汗与巴基斯坦接壤处。

◎盐田

鄯鄯以东,龙城西南,方圆十几里,全是盐田。行人、牛马都要在毡布上通行、休息。

鄯鄯 [1] 之东,龙城 [2] 之西南,地广十里,皆为盐田。行人所经,牛马皆布毡卧焉。


[1]鄯鄯:楼兰国。

[2]龙城:此处龙城指“姜赖之墟”,即传说位于罗布泊之旁古羌人的居住区。古人把罗布泊的雅丹地貌“魔鬼城”视作上古大城遗址,《水经注》:“龙城,故姜赖之墟,胡之大国也。蒲海溢,汤覆其国,城基尚存而至大,晨发西门,暮至东门。”而中国文学作品,尤其诗词常说的龙城,则一般指匈奴单于祭天处,即匈奴政治中心,与此龙城不同。

◎飞头獠

三国时期,江左东吴大将朱桓府上,某天夜里,一个妇人掌灯起夜。昏暗的灯光下,隐约觉得同房一个婢女睡姿似乎不对劲,凑近一看,那婢女的头居然不见了,只剩身子躺在床上,而胸口还在一起一伏徐徐呼吸,好似睡眠正酣。妇人大骇,下意识拉起被子,把那无头婢女的身子蒙了个严严实实。

第二天早上,有人听见“咚、咚”的声音在敲打地板,只见那婢女的人头正在榻前一跳一跳的,呼救道:“请把被子掀开,我的头回不去了!”那人掀开被子,人头冉冉飞起,装在腔子上,皮肉合榫,须臾睁开眼睛。

这件事很快在府上传开,朱桓闻报,既惊且异,以为婢女是妖人,立即打发了她离开。后来朱桓跟同僚们说起此事,才发现原来东吴许多朝臣家都豢有类似的怪人,据说是南征百越带回来的奴婢。

南地群山万壑之间,散落着无数古老神秘的原始部落,其中有个“落头”族,他们奉祀的神叫“虫落”,所以自称落民。落民深居蛮荒,其地多瘴气、毒草、沙虱、蝮蛇,外人绝难进入,族人也极少外出。相传这一族落,秦汉之际就已形成,作风纯朴野蛮,族中女多男少,婚嫁之时,女子出资求男,贫家女子往往抢不到夫郎嫁不出去,只好给人做婢。

落头族世代流传着一种怪病:大多数族人脖颈上,常年可见一圈淡红的细痕,仿佛刚刚被细绳勒过。细痕颜色时深时浅,当颜色转深,这人便周身难受,如患恶疾。到得夜里,渐渐昏睡过去,突然“嘣”的一声,脖子沿细痕处断裂,脑袋猛地弹起,穿窗飞去。这颗头颅飞到外面,倒也并不为恶,只在河岸泥里寻些虾蟹、蚯蚓吃,破晓之前原路飞回,其人睁开眼睛,浑如一梦,而腹中已经饱了。

朱桓的一位同僚做过一个残忍的实验,故意拿铜盘堵在飞头人腔子上,头颅飞回,无法与身体相合,不久便脱力而死。可见这些人的头虽然可以暂离身体,却不能长久,风险极高。但落头族人对此无可奈何,他们无法控制和抑制飞头,这种古怪的能力,对于他们更像遗传的诅咒。

落头族的传说,在古代正式史料中亦频繁可见,《新唐书》明确了唐代落头族的栖息范围,大约在巴渝一带,当时称为“南平獠”。“獠”是汉人对南部一些化外之民的蔑称,于是在汉地,落头族又被称作“飞头獠”。后来,这个称呼随同传说传入日本,演化成了百鬼夜行的“飞头蛮”形象。

翻看古籍,还可以找到几种类似飞头獠的异域怪人。段成式听天竺僧人菩萨胜说:爪哇岛的一群飞头者,有目无瞳,飞头复还时,需有人帮忙拿着装在腔子上。

东晋《拾遗记》记载,汉武帝时期,西域之北的“因墀国”来朝,贡献千缗玉钱和一头五足兽。汉武帝从来没见过长了五条腿的动物,大感兴味,左看右看,越看这奇兽越像什么常见的东西,可到底像什么,就是说不上来。因墀国使臣道:“陛下且看,这五足兽像不像一只人手?”武帝恍然大悟:是像人手,居然有长得像人手的动物,奇也怪哉。那使臣道:“敝国东方,分布着一族‘解形之民’,这些人能自裂身体,使头飞于南海,左手飞于东山,右手飞于西泽,只剩肚脐以下部分,靠两只脚站着。到了晚上,头顺利飞回,两手却往往为大风所阻,飘落海外玄洲,化成五足兽,五根手指,便是此兽的五条腿。”

岭南溪洞中往往有飞头者,故有飞头獠子之号。头将飞一日前,颈有痕匝,项如红缕,妻子遂看守之。其人及夜状如病,头忽生翼,脱身而去,乃于岸泥寻蟹蚓之类食,将晓飞还,如梦觉,其腹实矣。

梵僧菩萨胜又言:闍婆国 [1] 中有飞头者,其人目无瞳子,聚落时有一人据。《于氏志怪 [2] 》:南方落民,其头能飞。其俗所祠,名曰虫落,因号落民。

晋朱桓 [3] 有一婢,其头夜飞。

《王子年拾遗 [4] 》言:汉武时,因墀国 [5] 使南方,有解形之民,能先使头飞南海,左手飞东海,右手飞西泽。至暮,头还肩上。两手遇疾风,飘于海水外。


[1]闍[shé]婆国:今印尼爪哇岛。

[2]于氏志怪:应是“干氏志怪”,即干宝的《搜神记》。

[3]朱桓:(177—238年)三国东吴武将,字休穆,魏文帝曹丕黄初四年濡须口之战成功防御曹仁,阵斩魏将常雕,生擒王双。魏明帝曹叡太和二年参与石亭之战,协同陆逊、全琮大破魏大司马曹休。为人轻财贵义,卒时家无余财。官至前将军,领青州牧,封嘉兴侯。

[4]王子年拾遗:东晋王嘉志怪集《拾遗记》。

[5]因墀国:应是虚构的国家,据《拾遗记》,该国在西域之北,距洛阳十六万里。

◎餐具岛

近年有海客在去新罗途中,遇风漂流到海岛,只见满山都是黑漆筷子、勺子。岛上多大树,海客仰观那些餐具,原来是树的花和枝藤,他采了几百副回家。但尺寸太大,并不合用,后来偶然用来搅茶,搅着搅着化没了。

近有海客往新罗 [1] ,吹至一岛上,满山悉是黑漆匙箸。其处多大木。客仰窥匙箸,乃木之花与须也,因拾百余双还。用之,肥不能使,后偶取搅茶,随搅而消焉。


[1]新罗:朝鲜半岛,时朝鲜半岛已被新罗统一。元代《异域志》也有相似记载,但改新罗为“暹罗”,即今泰国。 UMiVJjITkYVoi+vlnxOVcA4xrFOnwNm2E9W3LrFqbO2laOLQzZSv7PqXzKbqnG7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