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太极健康的奥秘

第一节 什么是太极

一、太极的含义

顾名思义,“太极”即极端、顶点或原始之意,也可以说是“开天辟地”“至高无上”“深不可测”“广阔无垠”“无边无际”……不过中国历代的道学家、理学家和史学家都将“太极”纳入哲学范畴,赋予其诸多不同释义。

在有关太极学说的专著中,最先提出“太极”一词的是《庄子·大宗师》:“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周易》最先提出“太极”一词的含义,意为“混沌初开”时的天地。所谓“元气未分,混沌为一”“洞同天地,混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两仪,即天地,天地即阴阳。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亦开宗明义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故太极拳是以太极学说为理论指导的拳术。

“太极”实质上是一种哲学上的概念名词,具体到人体或事物的内外关系和内在联系,在应用上对应的是对立统一的阴阳学说。“太极”一般被用来描述宇宙自“无极”而“太极”乃至化生万物的中间状态,即老子所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太极”即是这种天地未开、阴阳未分,“可以为天地母”的先天境界。先天太极与后天阴阳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生命健康观。

中国历代著名易学家认为宇宙万物原本从无极生太极开始,逐渐繁衍派生,可以说这是唯物辩证观的雏形或萌芽。近代以来,随着太极拳、气功等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与传播,“太极”成为代表中华文化思想精髓的象征符号之一,也将逐渐走向世界。

二、太极图

现今见到的太极图——外圆,内以S曲线为黑白环弧形,简朴鲜明(见图1-1),是产生于中国,历经千百年来,被逐渐增加思想内容和赋予新的含义,又经不断修改、美化和完善,而后得到世人公认,代表诸多天象与哲理的一种图形。

(一)太极图的起源

据《周易·系辞传》所载,太极图最早出现于黄河、洛水之地。伏羲氏发现了刻在玉石上的古太极图,可能就是《道藏》第196册《上方大洞真元妙经》中的《太极先天之图》(见图1-2)。后来经北宋陈抟,篆刻在华山石壁上,称为《无极图》(见图1-3)。但从《宋史·陈抟传》中找不到刻《太极先天之图》或《无极图》之记载。因此,作为信史,犹感不足。

图1-1

图1-2

图1-3

据《汉上易解》所载,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这段文字说明:①太极图从东汉末年道学家魏伯阳始,经过若干传,到北宋周敦颐,已近千年之遥。②传播的途径不止一条,传接的人员也较多。最后落脚到邵雍和周敦颐。③可能这就是清代史学家黄宗炎的论点:周敦颐的《太极图》源于陈抟,而陈抟又源于道教的《上方大洞真元妙经》,以及陈抟刻壁等的依据。黄宗炎《太极图说辩》:“太极图者,创于河上公,传自陈图南,名为《无极图》,乃方士修炼之术……周茂叔得之,更为《太极图说》。”

(二)太极图的含义

太极图的发展经历了很多不同的时期,现在我们所见的黑白参半、对称划分、圆滑过渡及图像中的小小黑白圆点,则是后世人们和易学家、道学家,当具备了画图技巧和画圆的圆规工具之后,多加修饰添上的。可能是予以昼极(正午)转夜(夜的开始),夜极(子夜)转昼(昼的开始),圆转不息,寓宇宙为太极,永恒归一的含义,并命名为太极图。图片中的黑白两个小圆点则代表白昼的火红太阳和黑夜的银白月亮。同时也表明阳中含阴、阴中含阳的意思,即“万物负阴而抱阳”。

三、太极图与道家养生术

太极图的前身是被道家用作炼丹而特定的丹结标志图,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修炼内丹的内容和程序,所以它与道家有不解之缘,渊源深远。

道家养生术的吐纳,倡导腹式呼吸,要求气沉丹田,修炼内丹田的浑元正气等观念。结合太极图便可清楚看到吸气和呼气运动变化的全过程。这一过程在太极图中清晰巧妙地表现自如:它各以半边示出,黑色半部表示“呼气”,对于人体而言,即腹部鼓荡,横膈肌(膜)上升。这一“静”(静和动是相对而言的,实际也是动)态,使腹内膨“虚”(阴),并在肚脐下方呈现宽宏的“田”字形象(气沉丹田,这一现象是表现在人体的)。与此相反,白色半部表示“吸气”,腹部收缩,横膈肌(膜)下降。这一“动”态,使腹内贴“实”(阳)。而太极图中的两个黑白小点,即代表肚脐。

不难看出,上述道家养生术吐纳的动静转换、虚实互易、阴阳更替等的对应变化,是与太极图的形象和含义十分吻合的。同时也是符合“阳动阴静”和中国哲学的传统观点。因此我们可以说,太极图就是道家养生术中练习内丹功法的缩影,也是象征性的标志。

第二节 “太极健康”理念的内涵

一、何谓“太极健康”

“太极健康”是指在太极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太极拳、导引术、中药、针灸、推拿、气功、参悟等方法,调整个体生理与心理,培养道德情操,以期达到身体与心理、个体与群体、自我与社会,乃至人与自然界之间和谐平衡的健康状态。“太极健康”是当代中医药界、气功养生界提出的一个全新理念,该理念主张现代人自觉运用传统太极哲学的智慧,充分发挥气道文化与各类养生技术的优势,积极寻求能够帮助自己身心健康、幸福生活的个体化方案。“太极健康”是中国传统文化向当代世界贡献的关乎个人身心健康,以及人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的理论模式与技术方法。

在传统的太极文化中,我们运用太极、气、阴阳、五行等相关理论与学说,并将其结合到具体的医疗健康、养生保健、心性提升之中,演化出各种技术与方法。对于人类健康,太极思维更加注重整体观和“天人合一”。它强调的是人自身的身心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先天之太极和后天之阴阳的辩证统一,构成了“太极健康”的生命观。“太极健康”的基本理念与当今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健康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二、“太极健康”的核心内容

“太极健康”不仅仅是理念,还包含非常丰富的“太极健康”技法。构成“太极健康”核心内容的是“太极健康”技法,它是保证“太极健康”落地的关键。所谓“太极健康”技法是指在太极理论指导下,通过调形、炼精、化气、宁神等手段,达到身、心、灵之间的和谐健康,寻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并进一步探索生命本质与生生大道的修炼技法。

“太极健康”技法包括主动类与被动类两大类,前者适合自己锻炼,后者适合医生施治:

(1)主动类“太极健康”技法,是以自我锻炼、自我调摄为主的技法,如太极拳、导引术等。

(2)被动类“太极健康”技法,是以他人对自己进行针药治疗、调理为主的技法,如中药、针灸、推拿等。

“太极健康”的理念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它的许多核心技术在国内具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与推广条件。然而在国际上,大家对“太极健康”的理念与技法还是相对陌生的。基于中外历史文化与现实需求的差异,我们建议因地制宜地开展多形式、多文化的推广模式,如创立“太极健康中心”,在海外“太极健康中心”教授、传播“太极健康”理念与技法。

三、在当代为什么要提出“太极健康”的理念

今天的人类社会,至少面临着健康卫生领域的四个重大转变: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重大改变,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医疗费用的不断膨胀和现代医学模式面临的困境。大健康是当前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一个方向,全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对健康问题越来越关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有关健康的新概念:“所谓健康就是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是单纯地指没有疾病或不虚弱。”

现代健康理念不仅涉及人的生理、心理层面,而且涉及社会道德方面的问题。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三个方面共同构成现代健康的整体理念。生理健康是指人的身体能够抵御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体重适中,体形匀称,眼睛明亮,头发有光泽,肌肉皮肤有弹性,睡眠良好等。心理健康是指人在精神情绪和意识方面的良好状态,包括智力发育正常,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坚强,行为规范协调,精力充沛,应变能力较强,能适应环境,能从容不迫地应对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能经常保持充沛的精力,乐于承担责任,人际关系协调,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一致,能乐观面向未来。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同样重要。根据西医学的检测,良好的心态能促进人体分泌出更多有益的激素,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人体健康长寿。道德健康也是现代健康理念中的一项内容,主要指能够按照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约束自己,并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的是非观念和能力。把道德纳入健康范畴是有科学依据的,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有违于社会道德准则,胡作非为,会导致紧张、恐惧等不良心态,有损健康,如贪污受贿的人易患癌症、脑出血、心脏病和神经过敏症。而品行善良、心态淡泊、为人正直、心胸坦荡的人,则更容易内心平衡,有助于身心健康。

“太极健康”与中医药是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文化。在疾病预防中,倡导“治未病”;在治疗时,通过“望闻问切”,提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健康促进方面,更是强调顺应自然、练养相兼、形神合一,达到防病减痛、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在技术方法上,有太极拳、导引术、气功、按跷、针砭、药石、食疗、情志调摄等多种手段,其核心理念是太极思维和阴阳学说。

作为东方古老文明的中国,不仅拥有博大精深的儒、释、道三家文化,而且孕育出光辉灿烂的中医药文化,其医药理论与养生实践独树一帜。太极拳、导引术、气功、按跷、针砭、药石、食疗、情志调摄,无一不在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我们应该进一步整合文化优势与技术特长,将中华养生文化与人类健康需求有机结合,推出中国健康文化的象征性标志,真正让优秀的中华文化遗产造福世界各族人民。“太极健康”是中国传统文化向当代世界贡献的一种关于健康的理念,包括人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的技巧与方法。“太极健康”的外延可以涉及现代医学关于健康概念的三个层面:即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它关注的是身心健康与人类福祉,是将个人的健康追求融入与大环境的和谐相处之中,非常契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关于每一个人健康与福祉的现代阐述。 DBI1sEL/uT4qAFkg2bit2y04SkWjxHAjb3+XasUWUs4mDsmCsvFEA8p391GF0v5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