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的体重和体成分对于身体健康非常重要。肥胖是指体内脂肪量过多的一种病理状态,属于代谢紊乱疾病,以脂肪代谢失衡为主,主要的表现形式为皮下脂肪与脏器脂肪堆积。通常,肥胖可分为中心型肥胖和外周型肥胖。中心型肥胖也称腹型肥胖,其特点是脂肪以腹部或内脏脂肪积聚为主。外周型肥胖的特点是脂肪以臀部和四肢堆积为主。
评价身体成分和肥胖的简易指标主要包括: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和腰围。
(1)计算身体质量指数的公式: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 2 )]
成年人评价标准:BMI=18.5~23.9kg/m 2 为正常范围;24kg/m 2 ≤BMI≤27.9kg/m 2 为超重;BMI≥28kg/m 2 为肥胖。
(2)腰围是判断中心型肥胖的常用简易指标,测量时经肚脐点测量腰围周长。
成年人评价标准:女性,≥85 cm为中心型肥胖;男性,≥90 cm为中心型肥胖。
过多脂肪的堆积,不仅使体形不美观,还会对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肥胖会引发很多慢性病。肥胖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如心脏病、高血压和中风。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肥胖可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的发生风险增加。同时,肥胖可能导致呼吸问题加重,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和哮喘。由于肥胖给关节施加了额外的压力,它还可能导致关节疾病的风险增加,特别是膝关节和髋关节。此外,肥胖会影响生育功能,可能导致月经不规律、卵巢功能障碍以及怀孕并发症等问题。甚至,肥胖还与多种癌症的发生风险有关,包括乳腺癌、结肠癌和子宫内膜癌等。另外,肥胖问题也可能诱发焦虑、抑郁和自卑等心理障碍。因此,保持适当的体重和体成分对于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单纯性肥胖就是我们常见的普通肥胖,是不由任何器质性病变造成的肥胖,而与年龄、遗传、生活习惯和营养状况有关,大多脂肪分布比较均匀,没有内分泌紊乱现象,也无代谢障碍性疾病。继发性肥胖多是由于其他健康问题所导致的肥胖,多由内分泌或者是代谢性疾病导致体重增加。
肥胖是由遗传、环境、行为等多方面因素引起的复杂慢性疾病,肥胖的成因很复杂,常常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的结果,但是在排除了遗传因素和病理性因素外,导致单纯性肥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那么,从能量代谢的角度来讲,体重或者说体脂百分比的变化与机体能量摄入和能量消耗密切相关。我们可以把机体的能量摄入和能量消耗看作一个天平的两端,左边代表能量摄入,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类能源食物的摄入,右边代表能量消耗,主要包括机体的三大类能量消耗,即基础代谢能耗、食物的产热效应和身体活动的能耗。当能量摄入和能量消耗保持平衡时,体重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然而,当机体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时,天平左倾,导致体重和体脂肪增加,可能引起肥胖。那么,这个能量天平也告诉我们,当我们需要控制体重时,可通过增加身体活动,并适当地调整饮食习惯,达到减脂瘦身的效果。因此,从能量代谢的角度看,无论是什么诱因,肥胖的发生是基于代谢紊乱。
目前常见的减肥和控制体重方式方法有很多,可谓五花八门。比如饮食干预、运动减重、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减重手术等方式均为目前广泛使用的减重方式。根据《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预防控制指南(2021年)》和美国内分泌学会的相关指南建议,综合目前多种研究结果及临床实践,生活方式干预为实施减重及体重控制的一线治疗手段,是最行之有效也是最为推荐的方式,应将生活方式干预作为体重管理的基石。生活方式干预尤其应重视饮食、身体活动和行为管理。
一些肥胖者无法减掉足够的体重来改善健康,或者无法控制体重反弹。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可能会考虑增加其他治疗方法,包括减肥药物或减肥手术等。《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预防控制指南(2021年)》中指出,中国成年人中BMI≥28 kg/m 2 且经过3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仍不能减重5%,或BMI≥24 kg/m 2 合并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非酒精性脂肪肝、负重关节疼痛、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肥胖相关并发症之一的患者,在生活方式和行为干预基础上推荐应用药物减重治疗。
身体活动不足、久坐不动是导致超重和肥胖的重要危险因素。然而,运动可以通过增加机体能量消耗,帮助达到能量负平衡,进而实现减体重的目的。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实,适当的运动干预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血脂、血糖等多种肥胖相关的危险因素,并降低肥胖相关的疾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