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现代书籍形态

书籍与文献从诞生之日开始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书籍的内容必须有一定的载体才能被反映出来,而不同的载体又产生了不同形态的书籍。书籍的形态反映一定社会、一定时期的生活状况和意识形态,是伴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在不同历史时期,书籍具有不同的形态。有些形态未必称为“书籍”,但却是书籍发展演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书籍的各种形式,是著作者、出版者、编辑者、设计者、印刷者、装订者共同完成的系统工程。

中国现代书籍设计,起源于清末民初。尤其是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和西方科学技术的影响下,以及鲁迅先生的积极倡导下,书籍设计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就是“洋装书”的发展阶段。

什么是“洋装书”呢?洋装书即采用现代印刷工艺,运用近代书籍装帧形式制作的书籍。其纸张使用的是机制纸,具有韧厚的特点;从传统的单面印字改为单页双面印字,既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纸张的浪费,又减少了书籍的厚度;装订方式采用现代的平订、锁线装订;封面也改变为印有文字、图案和色彩的彩版。这种书籍便于阅读,便于携带,便于收藏,是现代社会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良好载体。

一、近代印刷术

近代印刷术,是以中国发明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技术为基础,融入欧洲先进科学技术而诞生的,它以机械操作为基本特征。其主要包括石版、珂罗版和照相平版等间接印刷的平版印刷术;以雕刻凹版和照相凹版进行印刷的凹版印刷术;以铅活字排版直接印刷的铅活字版印刷术;以铅活字版为母版、采用泥版或纸型翻铸成复制版,以及照相技术用于印刷制版后产生的照相铜锌版进行印刷的凸版印刷术;以誊写版印刷为主的孔版印刷术等。这几种印刷技术在 19 世纪初陆续传入中国,而后得以迅速发展。

(一)平版印刷书籍

平版印刷术,是指使图文和空白部分在同一平面上,利用只有图文部分才能着墨、着色的原理进行印刷的技术,主要包括石版印刷、珂罗版印刷和橡皮版印刷三种印刷方式。其中,石版印刷和珂罗版印刷是让印刷版面和被印刷物品直接接触,从而使印版上面的图文直接印刷到承印物上;橡皮版印刷则是先将印版上的图文印在橡皮布上形成橡皮印,再将橡皮印与被承印物接触,从而使图文间接转印到被承印物上。橡皮版印刷可以很好地弥补承印物表面的不平整,使油墨充分转移,它还可以减少水向承印物上的传递。它的发明不仅仅是平版印刷术的一项重大改革,而且对整个印刷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平版印刷适用的范围非常广,可用于印刷画册、书刊、年历、地图等。

(二)凹版印刷书籍

凹版印刷术,是指将图文凹于版面之下,凹下去的部分用来装填油墨。印刷前将凸出部分清理干净,印刷品的浓淡与凹下去部分的深浅有关,深则浓,浅则淡。凹版印刷的印版多为铜质,早期的铜质凹版用手工雕刻而成,后来采用手工雕刻的腐蚀凹版,即在金属板材上手工雕刻出图文,再用化学腐蚀液进行腐蚀制成凹版。光绪三十一年,商务印书馆聘请日本雕刻铜版技师来华传授此项技术,此后雕刻凹版印刷在中国开始发展。凹版印刷以其印制品颜色鲜艳、饱和度高、印品质量稳定、印刷速度快等优点在印刷包装领域内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随着技术的发展,后期相继出现了机械雕刻凹版以及电子雕刻凹版,适用领域也从软包装印刷扩大到皮革材料、木纹装饰、药品包装等领域。

(三)铅活字印刷书籍

1807 年,铅印技术输入中国,这种印刷工艺主要是由子模镌刻、铸造铅活字、拣字排版、装版印刷等工序组成。其实,中国铅活字制作的研究,早在铅活字印刷术传入之前就已经开始,现知最早含有汉字的西方书籍是《中华大帝国志》,当时该书使用汉字较少,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加之字体歪斜,很不美观,质量很差。

铅活字版印刷术,是用铅活字排成完整版面进行印刷的技术,中国古时已有此项技术。不同的是西方传入的铅活字,是将铅、锑、锡三种金属按比例熔合而成,并使用机器印刷,是一种更为先进的印刷术。

(四)凸版印刷书籍

凸版印刷术,是最悠久和较普及的印刷方式。它与凹版的印刷原理相反,是将图文部分高于空白部分的凸版进行印刷的工艺技术,凸出部分印刷油墨,凹进部分不印刷油墨。活字印刷和中国发明并沿用千余年的传统雕版印刷都属于此种印刷技术。在生活中,如果我们见到印刷品背后有轻微的凸起印痕,线条边缘部分整齐,并且油墨在中心部分显得十分淡,那么这就是凸版印刷品。

凸版印刷的材料主要有活字版、铅版、锌版、铜版等。活字版是用铅通过铸字机铸成铅字,排版组合,然后上机印刷,先将需要印刷的图文排成活字版后再压成纸型,然后浇铸成铅版,用轮转机印刷,实现大批量印刷。其中纸型的发明应用,使凸版铅印技术趋于成熟。铅活字版排好后,打成纸型就可以拆版还字,留存纸型待用。纸型不仅轻便而且便于保存,可以运往外地,实现多地印刷。所以活字版印刷适用于印刷数量较大的报纸、杂志、书刊。

锌版、铜版的制作工艺大致相同,首先将原稿拍摄成阴像底片,然后将底片贴在涂有感光层膜的锌版或铜版之上进行曝光。曝光之后,底片上的图文即可转移到锌版、铜版表面,再经化学药液腐蚀处理,制成图文高于平面的金属凸版,然后上机印刷。锌版一般用于单色线条图画的印刷;而铜版则多用于制作带有浓淡层次的图画,故在拍摄底片时需要加上网目版,用网点来反映原图的浓淡层次。制作彩色图稿时,则需在拍摄照相阴像底片时,在镜头前面分次插入红、绿、蓝三原色滤色镜,并改变网目版角度,拍摄出黄、洋红、青三种分色底片。再用三张分色底片分别晒制成三块分色铜版,经过腐蚀、修版之后,即可作为分色印版,逐渐套色印刷。所以凸版印刷还具有色调丰富、颜色再现力强的特点。

(五)孔版印刷书籍

孔版印刷是以丝网、蜡纸等作为版材的一种印刷方式。首先要将图文部位做成细孔,而非图文部位以印刷版材料进行保护,印版紧贴承印物,通过外力的刮压使油墨渗透入网孔下的承印物上。由于目前普遍用丝网作为印版,故又称这种印刷为丝网印刷。这种印刷方式的最大优点是不但能在平面印刷,而且能在弧面的东西上印刷,油墨浓厚,色彩鲜艳,书籍中特殊效果的印刷多采用这种方法。

1.誊写版制版工艺

誊写版制版工艺可分为三种制作方法:毛笔誊写版制版工艺、铁笔手刻蜡版制版工艺和打字蜡版制版工艺。毛笔誊写版制版工艺是用毛笔蘸取稀酸,在涂有明胶膜的多孔性纸上书写字画,使稀酸将纸基表面胶膜腐蚀掉,从而露出纸基微孔,然后再用油墨印刷的工艺技术。这种印刷技术,当时因成本低而被迅速使用,以印刷讲义、文稿为主。缺点是耐印力差,且印刷质量欠佳,在铁笔誊写版出现后,这种工艺便鲜用于印刷。铁笔手刻蜡版制版工艺是以铁笔、钢板为工具,在蜡(纸)版上手工刻写文字和图画,使蜡版上刻画部分的蜡层被划掉,形成微孔,然后再用油墨印刷的工艺技术。此法据传为爱迪生所发明。王汉章在《中国近三十年来之出版界·刊刻总述》中说:“誊写版以缮写省工,盛行于各通讯社……民国初元,有叶某在京创办通讯社时,即采用此器。同时以之印刷小品书册,用以代写工抄胥之劳。如风行一时之北京著涒吟社、寒山诗社、稊园钟社,均恃以为印行诗词课卷之用。”这种印刷工艺设备简单且携带方便,出版迅速。

打字蜡版制版工艺,是在专用打字机上,装上附有书写纸的专用打字蜡纸,然后按下打字杆,通过打字机钢活字的捶击力,将文字打印在蜡纸,使蜡纸表层的蜡转印到带有格线的书写纸上,从而形成微孔制成蜡版的工艺技术。

2.誊写版印刷工艺

“油印机”是对誊写版印刷使用的工具和设备的统称,分为平面油印和转轮油印机两种机型。

平面油印机由放置承印纸张的印刷平台和绷有丝网的网版框架组成。网版框架用来贴附蜡纸版,并与印刷平台以铰链连接。印刷时先在框架内的丝网上放上蜡纸版,承印纸张放在印刷平台上,掀下丝网框架使蜡纸版与承印纸接触,然后用橡胶墨辊滚压蜡纸版,完成一次印刷。反复操作可印刷多张印刷品。

转轮油印机的滚筒外缘包有一层丝网,并装有叼纸的咬口,内部放墨鼓。印刷时先将蜡纸版贴附在滚筒外缘的丝网之上,再将纸张叼衔在咬口之内,转动摇柄,使滚筒循环转动,这样一张印刷品便印刷出来。早期的打字油印机为手摇式,所以效率低下,且经验不足的人往往因为加油墨而弄得满手都是黑墨。后来在油印机上装上马达,用马达驱动滚筒印刷,这样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而且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后来为了区别于手摇式油印机,马达式油印机又被称为“速印机”。

二、近代书籍装帧形态

中国近代书籍的装帧形态主要是平装书和精装书,随着外国的制版、印刷技术的传入,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技术和线装书迅速衰落,平装书和精装书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

(一)发展

受现代印刷术的影响,书籍的艺术风格和形态也发生了变化。起初,书籍的版面和形态还保持着线装书的原样。但是随着现代印刷术的发展和新材料的应用,出现了新旧装帧形式同时存在的现象,在设计风格上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转型过渡时期。这期间,书籍开始采用新闻纸、印书纸、铜版纸等纸张印刷,从单面印刷变为双面印刷,文字也由竖排改为了横排,这一形式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几乎所有的书籍、杂志和报纸的文字都是横向排版,对于读者来说阅读变得更为方便了。

在这一时期,除了小学教科书使用油光纸印刷、中式装订,一般文艺类书籍都渐渐采用白报纸双面印刷、西式装订。

五四运动之后,文化上出现了新的高潮,平装书和精装书更是为书籍装帧提供了一个新的参考,在封面设计排版和色彩运用方面出现了一些现代设计的迹象。尽管这种设计风格还十分不成熟,且很多作品带有一定的模仿痕迹,但对于我国当时的书籍装帧形式来说,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在五四运动高潮时,书籍装帧设计也在进行着创新,但在社会物质条件还不够发达的情况下,书籍多采用平装,精装书出得不多。在鲁迅先生的领导下,一大批文人也投身于书籍设计的行列,这一时期涌现出非常多优秀的装帧艺术工作者,如司徒乔、陶元庆、鲁迅、丰子恺等,代表作有鲁迅先生设计的《呐喊》、陶元庆先生设计的《彷徨》、丰子恺设计的《爱的教育》、司徒乔设计的《柚子》等。

(二)形态

平装书和精装书,是时代进步的产物,它与中国传统的装帧形态没有关联,主要是由于新技术的出现,以及书籍双面印刷及装订形式的改变,出现的新的装帧形态。

1.平装书的形态

平装书也被称为“简装书”。它制作工艺简单,成本相对低廉,便于机械化生产,可以满足普通读者的需要,因此广泛使用于书籍装帧。其主要工艺包括折页、配页、订本、包封面和切光书边。

为了降低成本,平装书一般以纸质材料为封面。前些年的封面设计一般有手绘和电脑设计两种办法。相较于电脑设计,手绘在一定程度上效率较低,所以从20 世纪80 年代初开始,电脑设计逐渐取代手绘。电脑设计是科技发展的结果,它具有极大优势,设计效率高,可随便变换字体和色彩,还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封面设计所呈现的效果,因此受到设计者的普遍欢迎。

平装书中因某些工艺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几种:平订(包括缝纫订、铁丝订等)、骑马订、锁线订和无线订等。

骑马订是最简单的装订方式。用铁丝订在二页折缝处,使之弯脚钩锁成本,由于订书时书芯是骑在订书机上装订的,故称骑马订。封面与正文装订在一起,没有书脊。这种装订方式要求正文必须连页,页数不能太多,所以不适用于厚书,一般用于宣传册,儿童的绘本读物也常常用这种装订方式。

平订即“铁丝订”。它和骑马订的区别在于订口在内白边上,我们平常用订书机订书即是铁丝平订。这种装订方式能订单页,费用比较低并且效率高,最后的成书背脊平整,一般适用于装订 200 页以下且对质量要求不高的书刊。但它也有一定缺点,订脚紧,较厚的书不易完全展平,翻阅时较困难,阅读不便,并且铁丝受潮容易生锈,会造成生锈处的纸张发黄,影响外观甚至造成书页脱落。

穿线订也叫“锁线订”“索线订”“串线订”。每帖书页中间用线或铁丝订好,并在串联过程中使各书帖之间互相锁紧。穿线订的效果最好,精装书多用穿线订。

胶装,顾名思义,即不用线、铁丝装订,只用胶水把书页黏住,装订后与锁线订一样。胶装虽然成本低,但不耐用,长时间后书页易脱落,适用于不用作收藏的通俗读物。

最后一种是圈订,圈订多用于台历、样本、本子等的装订。一般不受厚度的影响,装订时比较灵活,且添页减页比较方便。在设计页面时,需要根据页面的厚度选择圈的直径,再根据直径留页面装订位的大小。

2.精装书的形态

精装书,与平装书相反,是装帧形态中最为考究的一种,工艺要求较高。为了保护书芯,精装书需要采用硬纸板加裱纸张或纺织品做成的硬质书壳。由于结实美观,易于保存,其对书籍的保护非常好,因此主要适用于需要长期阅读或收藏的经典著作、工具书和精美画册等,所以图书收藏爱好者都喜欢精装书。

精装书的书脊有圆角的(经过扒圆加工后背脊成圆弧而成),一般以书芯厚度为旋,与圆弧呈 130 度为宜;同时有方角的。一般篇幅较大的工具书最好选用圆角的形式,但书脊文字容易被损坏。方角的精装书翻阅效果差,并且书的订口处会多留些空白,便于阅读正文文字,所以版面设计略窄。

精装书的结构较为复杂,由外向内分为:函套、护封、内封、环衬、扉页、内文、版权页、堵布头和丝带等。

3.假精装书的形制

假精装书也称简精装或是软面精装,是为了减轻书籍重量和便于阅读,把硬面改为软面,即用较薄的纸板代替一般精装书上较厚的纸板。

因此,假精装是介于精装和平装之间的一种装订形式。在结构上假精装书一般没有函套,护封印制精美;内封多用普通硬衬纸,设计简单;扉页、内文和版权页的设计与编排类似于精装书。

三、书籍形态设计的意义

清代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写道:“凡书之直之等差,视其本,视其刻,视其纸,视其表,视其刷,视其缓急,视其有无。本视其抄刻,抄视其讹正,刻视其精粗,纸视其美恶,装视其工拙,印视其初终,缓急视其时,又视其用,远近视其代,又视其方。合起七者,参伍而错综之,天下之书之直之等定矣。”因此,书品的好坏是有标准的。

当读者打开一本书时,通过手的触摸,读者最先体会到的是书的质感。如果书的设计是采用一份独特的材质,则会让读者对书产生新鲜感;随着书页的翻动,油墨香扑面而来;不同的纸张,翻动的声音有强有弱,有如音乐的节拍。整个读书过程,读者从触觉、嗅觉、听觉等多个方面品味书的奥妙,进而完成阅读的全过程,这无疑是一次愉快的阅读旅程。如果读者打开书,映入眼帘的是粗糙的材质、枯燥的文字罗列、无节奏变化的文体结构,只会使读者产生审美疲惫,难以卒读。

由此可见,书籍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它最主要的意义在于通过文本和图片的表现力、纸张的触感等将书籍的魅力由内而外地传递给读者,同时以形态设计体现该书的基本精神,向读者宣传书籍的内容,借助艺术的形式帮助读者很好地理解书籍的内容,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就是说,这不仅是为了吸引读者,给读者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更是为了使读者对书籍内容理解得更为透彻。

我们在进行书籍设计时,要预先制定装帧的整体和局部的完整方案,要注意材料与工艺、思想与艺术、表面与内部等因素的统一,使开本、装订、印刷、封面、书脊、扉页、插图等环节,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进而书籍在物质功能和审美功能相结合的基础上,达到理想的效果,从而具有使用价值和欣赏价值。

一份好的书籍设计一定具有可视性和可读性两个特点。可视性是为了让读者对该书一目了然,可读性是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查找等。千篇一律的形态设计使读者讨厌,无序的变化也会让读者厌烦。所以,我们需要用感性和理性的思维方法建构艺术且实用的书籍形态,在内容排版、图片质量、纸张质感、书籍设计等方面让人耳目一新,或者用新颖的结构、简洁的方式演绎生动形象的故事。当读者带着好奇心打开一本书时,发现看到的内容是一份意料之外的惊喜,便会被深深地吸引住,继续阅读书籍的内容,从而被启迪、从心灵上感到震撼,这就是书籍设计的意义。

书籍这一古老的传媒形式,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承载了丰富的精神和思想。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审美情趣和文化意识的提升,书籍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经过一定的包装,更是一部典雅的艺术作品,并形成了中国书籍独有的文化韵味。

《说文解字》释“籍”云:“簿书也。” 《说文解字注》称“簿也。簿当作薄。六寸薄、见寸部。引伸凡箸于竹帛皆谓之籍。从竹。耤声。秦昔切。古音在五部。” “籍”在《玉篇》中有“借”的意思,借用竹简以文字记录政事,因而又有登录、记载之意。“籍”在古代即为“典籍”“载籍”,在古人的概念里,“书”与“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书”一般指书法、书写、书体等。

虽然考证书籍真正的起源是很难的,但我们可以探索总结中国书籍的大致发展历程。通过梳理,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书籍具有不同的物质形态,书籍经过了以绳子、竹木、树皮、陶片、甲骨、金属、石头、缣帛为载体的物质形态,最后才形成纸的书籍形态,通过雕版印刷、活字印刷、装订方法的变更等,书籍的形态越来越丰富,越来越便于使用和阅读。

近百年来,书籍的形态基本上一成不变,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多媒体发展迅速,随着社会的经济、环境、文化的改变,书籍形态是否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是值得作家、出版家、书籍设计者共同探讨的问题。 6FSkHdr4NRNst0n2YSgANRSOR0HFFeJon14tUwrL6AbyEoCKsYzpgZn9knzPl2r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