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文献装潢
——以纸质文献为例

一、卷子

纸在早期是以卷子的形式出现的,这一点西晋初年傅咸说过“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其原因在于竹简木简是卷起来存放的,并且卷子画了竖格,很明显是仿竹木简。从六朝到唐代,都是卷子,五代北宋初仍有卷子,金代刻的大藏经,既有卷子本,也有经折装,但现存为卷子。

卷子一般高约一尺,长度并未特别规定。纸是一张张造出来的,卷子是用一张一张的纸黏结起来的,每张纸长 40 ~ 50 厘米,高 25 ~ 29 厘米。长卷子要多纸接起来,竖格叫“边准”,宋人叫“解行”,每张纸有 20 ~ 30 行。上下有横栏,叫“边栏”。一般写本是用铅画的行格,只有上下栏,无左右栏,是简册遗意。

卷子一头有轴,在文字结束的尾端,不读时就卷起来,所以卷子又叫“卷轴”。卷子的开头部分留在外面易磨损,可以用一段丝织品包在外面,这叫“褾”,卷子摆在架上存放,为了方便检索,会在一头悬挂标签,标签是牙质的,所以叫“牙签”。此外,还有装书的袋子,叫“帙”,卷子每十卷为一帙是通行的做法。为了防虫,当时的纸张还要经过染潢这道工艺。

二、经折装

经折装的出现大约在唐代后期,即将卷子改成折叠式,纸仍然是连起来的长幅,两头用硬纸板或薄木板把折子夹起来。据推测,在北宋中叶,经折装才代替卷子。其后卷子虽然还在使用,但已不是主要的装潢方式。经折装主要用于佛经装潢,尤其在南宋以后,图书装订方式已经改变,但佛经仍用折装,更显特殊,因此称“经折装”,此处“经”指佛经。

三、蝴蝶装

蝴蝶装是由经折装演变而来的,最重大的进步就是变成了单叶装订成册的形态,这种形态与现代意义的图书册页制度就很接近了,与现代书籍的不同在于没有锁线,每页纸只有一面有字,打开书,可以看到一整页,以版心为中轴,两边各半页,似展翅蝴蝶,故名蝴蝶装。具体形态是以版心中线为准,版面向里对折,然后再一叶一叶重叠,在折线处对齐,用浆糊黏在一起,另外三边切齐,再用硬纸连背裹住作封面。

大约在北宋,蝴蝶装逐步取代了经折装,成为儒家经典及一般书籍的装订方式,如宋刻《欧阳文忠公全集》《册府元龟》《文苑英华》等都是宋代的蝴蝶原装。蝴蝶装书都是立着放,书背朝上,口朝下,因为现存宋代蝶装书书根有题写书名,是从书背向书口竖写的。这样放,书口不怕磨,书背又不进灰。

四、包背装

包背装每页版面向外对折,装订不在版心一边,而在版心折线对面的余纸上。打眼,穿纸捻子,订好后再上包背封皮。与蝴蝶装不同,无字的一面折叠装订好后就包在里面了,翻不出来。

包背装一般认为起于元代,到明中期以前多用此法。包背装书口有字,不便在书口向下直立存放,就改为平放,如《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皆为包背装。

五、线装

包背装书背易破,书易散,于是出现了线装。不同的是护叶由一张裹背改为前后两张,不包书背。装订时先订纸捻,再上封皮,再切齐,然后包角,再打眼上线。一般是四眼装,也有六眼装。

线装大约于明中叶兴起,沿用至清末民国,被洋装书取代。但至今某些书籍还用线装。 DcmY3QPBA1D/ZdHNhR9na0a6ClcI9LPYCn2FsApEmiaU6tzq7b6kj6A5H5azRRz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