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导论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在经济社会取得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提升,医疗水平得到保障的同时,也应关注全民心理健康问题,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要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近年来,各级各部门对于心理健康问题十分重视,陆续出台了多项心理健康相关政策法规、文件通知,对新时代做好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虽然随着政府的推动、社会的重视,广大民众的心理健康意识得到提升,心理健康工作队伍专业性不断成长,心理健康工作的组织也更加有序,但是仍然无法满足民众当前快速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尤其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球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峻。据相关统计,新冠疫情以来,全球新增接近7 000万抑郁症患者,9 000万焦虑症患者,超过一亿人出现失眠问题,精神科患者增加了25%左右,寻求心理咨询和心理热线帮助的人次数激增,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失眠、恐慌、无助、愤怒和内疚。可见,大力推进心理健康工作意义重大。

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专业知识和思想教育的前提,是正常学习、生活、工作的保障。大学生处于成年早期阶段,面临不同人生阶段的转换,身心发展还未完全成熟,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会遇到诸多挑战,部分学生面临一定的心理健康困境。同时,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中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在成年人群中,18—24岁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高达24.1%,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 。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大量研究发现,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不断上升趋势,表现为表征多样化,成因错综复杂化,高校应高度重视并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当前,高校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为主开展工作,但存在专业人员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干预流程不够完善、学校相关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等问题。且当前的心理健康工作视角较为微观,并未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局面。高校应在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大背景下,厘清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时代要求,建立大心理健康观,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础,探索构建更为系统、科学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提升大学生心理素养,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u/c+iOVJTqTNNWQuwRe/HCSJYrSshe5svRttSRCkP1vB+fPYVeQirR8UL7CJBSo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