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研究重庆市2012—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的影响效应发现,重庆总体就业水平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而不断提高,劳动力随着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投资结构的不断优化总体呈现从第一产业持续向第二、第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流动的现象,但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的拉动效率呈现下滑趋势。还有,加大项目建设即期就可以带动大量就业,但后期带动就业的情况因项目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这些均为今后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了基本依据。本文进一步得出,伴随着重庆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动第二、第三产业高质量发展仍是优化就业结构和缓解就业总体压力的最主要方向(特别是第三产业仍是缓解就业总体压力的主阵地),因此,今后重庆固定资产投资仍需在第二、第三产业上着力,同时通过持续优化投资结构,不断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的拉动效率水平。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第一产业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需要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为主,进而吸引中高端劳动力回流第一产业,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二)政策建议

1.建立并完善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影响的评估机制,规范项目运行

《“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提出,要健全就业影响评估机制,提升重大政策规划、重大工程项目、重大生产力布局对就业的促进作用;《重庆市就业促进“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健全就业影响评估机制,制定实施宏观政策时要充分评估对就业的影响。项目是投资的重要载体,建议今后将就业效果评估纳入投资项目决策程序中,在项目进行立项审批、核准以及备案时,根据项目的建设规模、投资量、建设性质与建设周期(包括筹备期、建设期等),将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安置就业人员数量、增加就业岗位数量等纳入项目设计,研提评估意见,优先审批带动就业作用明显的项目,不再审批达不到用工标准或没有用工计划的项目;涉及房地产项目的,需加强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并将其作为今后项目审批依据;强化市就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合力,按照项目建设情况,加强与项目建设单位和管理单位协调沟通,推动建立项目建设就业库,及时按照需求类型、年龄结构、数量、素质要求等进行分类汇总,强化项目劳动力的供需匹配;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全过程管理,综合评估项目完成后的社会效益,确保项目建设与劳动力安置、就业需求、政策法规、培训技能一体推进,推行从项目立项审批到完成投产的全过程跟进;强化评估重点项目带动就业情况,将评估结果作为调整、制定促进就业的相关政策依据。此外,还要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就业和失业统计体系,实现对数据统计的全面性与及时性,有效准确判断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的影响,进而对下一步经济形势进行预判并及早做好项目储备。

2.有效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强化投资带动就业增长导向

持续抓好政府项目投资,建立健全投资项目登记制度,及时掌握投资项目的动态,政府通过制定投资政策和发布社会投资信息,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促进社会资本实现优化配置,有效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一步拓展民间资本准入领域以及放开产权限制,支持与鼓励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领域,建立税收管理、市场准入、规费标准机制,持续健全招商引资机制,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招商引资模式,把引进就业容量大、技术含量高的大型绿色企业和发展中小企业作为产业调整重点。此外,金融是控制投资规模的重要行业,通过健全多层次融资体系、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以及对承担重大建设项目和科技项目给予一定优惠政策,进而实现增加有效投资的效果。

3.建立完善重点项目带动就业的相关激励与约束机制,着力引导投资投向促进就业领域

完善财政激励机制,财政相关部门可以在每年财政预算中适当安排就业专项资金,奖励落实就业工作的项目建设;健全税收激励机制,对那些在项目建设之前测算带动就业人数并制订就业计划方案,且在实施中高标准落实就业工作并完成项目就业目标的项目单位或企业,在一定范围内依法给予税收优惠。加强政策约束,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前期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就业内容,按照产业或行业亿元测算投资带动就业数量,并研提项目在建期间以及项目建成后的用工人数,政府部门的重大项目库系统要增加就业人数测算相关板块并作为项目审批依据,对那些达不到用工标准或没有用工计划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强化财税约束,奖励高质量完成带动就业计划的项目,制约未完成或完成效果不理想的项目。

4.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今后缓解就业总体压力和优化就业结构的主要方向,尤其第三产业是解决就业规模巨大问题的关键,这将是今后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方向,因此,要发挥政府投资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的导向作用,引导重点建设项目投向劳动密集型企业或产业,建立完善全市重大项目投资的结构体系。加大在第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强化第三产业劳动力培训,同时在第三产业内要注重对提升产业功能以及产业链延伸项目的开发和投资,着力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文化旅游、商贸服务、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不断提高劳动力吸纳能力;注重调整工业内部的项目投资,做强做大医药、汽车加工等支柱和优势产业,进一步强化对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轻工业项目的投资。要进一步深化调整重大项目在不同所有制结构之间的投资比重,要逐步提高私营、民营企业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进一步强化重大项目的投资带动就业的能力。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今后还要强化对第一产业特别是特色农业和非农产业的投资力度,大力实施以工代赈,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非农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占比,吸引中高端劳动力回流第一产业,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就业结构。

5.增加公共服务投入,增强就业内生动力

强化公共服务业领域投资,不仅可以改善民生,而且还能带动就业,特别是教育、卫生以及社会保障领域的投资,会直接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聚焦县域普通高中、学前教育、托育、住房、医疗、养老等六大领域,在加强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直接投资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投资门槛,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社会领域,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着力增加普惠性公共服务供给,注重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力度,不断缓解供需矛盾。不断改善就业务工环境,引导外出人员回归就业创业,加大娱乐、文化、交通、商贸等配套设施建设投入,推动投资建设和就业质量同时优化提升,进而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6.加强多方协作,强化服务保障

积极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充分发挥政策对就业的扶持作用,按照吸纳的就业人员情况,给予贷款贴息、社保补贴等政策扶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推动产教融合发展,采取“对接式”“订单式”“储备式”等培训方法,加大对各种实训基地的投资力度,指导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技工院校,加强职业技能人才培训,为投资项目储备专业人才,鼓励企业开展岗前技能培训,着力缓解全市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大力开展就业岗位对接、信息对接、政策扶持对接等服务,提高劳动力市场匹配度。维护劳动人员的合法权益,着力改善工作环境、规范劳动用工、提高薪酬待遇,全方位促进就业。进一步完善城乡和区域之间的社会保障衔接机制,研究新经济、新业态平台运营企业的参保责任,构建适应非标准就业发展的社保体系,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其中。加大对公租房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完善政策措施,确保常住流动人口能够享受住房保障。

课题负责人 :杨丹

课题承担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

课题主研人员 :肖陆军 肖力思 尹宁宜 李序科 黄 正 苏俊杰
向 眉 周 凡 Ea6PgFmC4mKdyI4+eXTtqMQOhsz+m3PzqJqmc1hBPhZiLzI5XhHPmyFX0bDp9OX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