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一直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就业问题,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实施的统包统配举措到改革开放初期实施的劳动部门介绍、自愿组织就业、劳动者自谋职业三种方式相结合的就业政策,再到1998年实施的就业市场化政策和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保障政策,无不是根据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因时施政,及时转变就业意识,高度关注人民群众的民生福祉,将解决就业问题和自身发展问题统一起来,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世纪之交,中央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需要,提出与社会保障等相结合的就业政策,并逐步放宽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限制,为跨地区流动就业创造了条件。2002年以来,我国将就业工作提高到关乎改革发展全局的高度,明确提出积极的就业政策,初步建立起以就业促进、就业扶持、社会保障、就业服务为内容的就业政策体系,使我国就业工作呈现体系化、多样化、法制化、发展化的政策取向,向着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政策目标迈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将就业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必须抓紧抓实抓好。之后,党和政府再次明确将就业工作作为扶贫脱贫的重要手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保障、新业态发展的重要动力,不断赋予就业工作新的定位。2019年1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把稳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和稳定现有就业岗位为重,全力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我国在坚持积极就业政策的基础上,将就业创业工作纳入政策范围体系,制定实施了《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推进我国就业工作迈上新台阶。市委六届二次全会也进一步强调,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就业对稳定社会大局至关重要,而且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不断拓展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容量,提高就业质量,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推动劳动者体面劳动、全面发展,不仅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就业的影响因素众多,不仅有来自国内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人口生育政策与年龄结构的变化等,还有来自国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更有来自突发重大事件的冲击(比如全球范围内新冠疫情)。刨除上述最后一个因素,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转型、市场投资、技术更替、劳动力过剩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其中经济转型、劳动力过剩与技术更替为就业的外生影响因素,即固定资产投资是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手段,资本的注入促进了就业规模的扩张,进而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整个就业环境的格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新产生的问题与尚未解决的老问题相互交汇、外部问题与内部问题相互交织,“稳就业”和“保居民就业”等民生工作迫在眉睫。因此,既需要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稳住就业基本盘,又需要研究制定投资对就业的影响评估机制,更好发挥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的带动作用,进而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对促进就业的边际效应。基于此,以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与就业水平关系为研究对象,聚焦国家及重庆市规划明确的工作任务,深入分析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就业效应影响,研究提出重庆固定资产投资与稳就业相关的政策建议,对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国家稳就业的战略部署、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固定资产投资是促进全社会再生产的重要方式,更是解决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因此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重点,进而形成了众多投资与就业的相关研究成果。

从国外研究来看,马克思认为投资促进就业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技术创新可以扩大相关生产部门规模以及促使新产业兴起,进而形成劳动力新需求;二是技术创新可以通过降低生产成本进而降低产品价格,这不仅有利于产品需求的提高,而且也有利于雇佣更多工人;三是资本有机构成随着剩余价值率提高而不断提高,提高剩余价值率会加速资本积累,进而进一步扩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就是增加了就业。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有效需求不足是由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以及流动偏好等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作用的结果,在消费倾向比较稳定的情况下,消费需求不足造成的消费与收入之差需要借助投资来弥补,除非消费倾向改变,否则就业量只能随投资的增加而增加,也就是他把失业归结为有效需求不足。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借助指数形式构建了劳动力、资本、技术和产出的关系,假定产出是既定的,资本对就业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劳动边际产出率与资本劳动替代率;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率提高,劳动力相较资本价格则更为低廉,企业就会加大对劳动力需求而降低对资本需求;还有,如果劳动的边际产出相对提高,企业就会更多通过劳动力来提高企业利润进而减少对资本的需求。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把新增的劳动力当作收入与潜在生产能力比率的函数,并假设失业取决于收入和潜在生产能力之间的关系,当投资率等于社会平均潜在生产率除以产出乘数时可以实现充分就业,结论就是只有通过投资按照一定的比率增长才能实现充分就业。索洛提出了奠定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基石的索洛经济增长模型,并修正了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的缺陷,其理论认为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调整生产中的资本与劳动的比例进而实现充分就业的稳定增长;通过索洛模型分析认为,投资并不是越多越好,在实际投资不足时,增加投资会带动就业,而当实际投资已经达到持平投资水平时,再继续增加投资很可能会带来相反的效果。卡恩在《国内投资与失业的关系》中提出就业乘数,根据他的就业乘数,如果净投资增加,那么社会总就业增量会是最开始时的就业增量的某一个倍数。

从国内研究来看,投资对就业主要有促进效应论和减损效应论两种。首先,关于投资促进就业方面,朱劲松、刘传江基于“技术中性”理论角度研究我国重工业对就业影响时发现,虽然短时期内投资会使全社会资本与劳动比提高,进而造成投资对就业的负面影响,不过从长期来看,投资仍会提高全社会的就业量 ;陈巧玉等实证分析了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的来源和就业的关系,得出了投资增加对就业具有促进作用的结论 ;刘宗明将投资与劳动就业引入自回归系统,并利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方法,分析投资冲击对劳动就业的影响,其研究结果表明,投资冲击可以拉动就业,而这种拉动效应大约持续10个季度之后就进入了超调状态,并且就业动态反应呈现驼峰形态 ;王岩等的研究成果表明,固定资产投资对工业就业存在明显的“即期效应”,投资能立即提高第二产业就业水平,对服务业的就业长期效应最大,对农业也具有一定的长期吸纳就业的能力 ;刘芳通过分析鄂尔多斯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对该市就业的影响,发现增加投资总体上可以刺激经济增长,进而可以促进就业 ;张其富等利用空间计量回归方法,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发现双向直接投资、教育水平、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医疗水平以及空间滞后项等明显促进了就业增长 ;杨宇辰的研究表明,固定资产投资明显正向促进了经济增长,不仅提升产业生产力水平,还可以增加生产需求,进而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 。其次,关于投资减损就业方面,蔡昉等认为,反周期宏观经济政策在调节周期性失业时,一般会引导投资投向就业密集度相对较低的行业,使投资对就业的带动有所降低 ;蔡昉等认为,新增加的投资形成的资本使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进而创造出新就业需求,此时新增加的投资带来的产出效应提高了就业水平,但假如资本相比劳动的价格低,或者新增加投资有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性质,那么,新增加投资也会因替代效应而减少就业岗位 ;石宝峰的研究认为,由于投资增长率以及投资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会下滑,这使就业水平也随着投资增加而出现下降,投资对就业的促进作用也就呈现为下降趋势 ;黄浩借助Panel Data的变系数模型实证研究了就业对投资的敏感性,研究发现不同经济体中就业对投资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外商投资和民营经济的就业弹性相对较大,公有经济和农业的投资对就业具有挤出效应 ;丁翠翠等采用GMM(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广义矩)分析方法,发现FDI(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就业的影响存在显著区域差异,而且整体上呈现出显著挤出效应 ;刘文等利用1993—2012年中国东、中、西三个区域的省际面板数据分析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的影响时发现,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就业的作用有限,甚至某些省份还出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就业产生了挤出效应的情况 。王艳云等的研究表明,四川省的固定资产投资对第一产业的就业负向拉动作用

总之,无论是马克思、凯恩斯、索洛、卡恩等关于投资对就业的影响的理论研究,还是国内基于省际、行业等角度分析投资对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主要是上文述及的投资对就业的促进效应论、减损效应论),都为本文探索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的影响提供了较为符合实际情况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三)相关概念、作用机理以及研究方法

1.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与就业的相关概念

投资在西方国家一般是指为了获取利润而将资本投向企业的行为,主要借助购买企业发行的公司债券与股票来实现,因此,一般来说西方所说的投资是指间接投资。我国所说的投资不仅包括间接的债券、股票投资,也包括用于建造与购置固定资产、购买与储备流动资产(包括股票等有价证券)的资金,还包括运用上述资金的经济活动,因此,投资不仅用来指特定的资金,还有特定的经济活动。按照投资的活动与性质的特点,可以将投资进行不同划分。按投资运用方式可以将投资分为间接投资与直接投资。直接投资是指将资金直接投向项目的购置或建设以形成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投资。而直接投资又可以按性质不同划分为流动资产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借助购买有价证券进而获取一定预期收益的投资,按间接投资形式可进一步划分为债券投资与股票投资。本文所说的投资是指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建造与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这项指标不仅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发展速度、规模以及结构的综合指标,同时也是考核投资效果与观察工程进度的重要依据。按照登记注册类型划分,固定资产投资可以划分为集体、国有、股份制、联营、私营和个体、外商、港澳台商、其他等。按投资领域划分,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可分为基础设施投资、工业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这三个领域投资也是当前分析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以2021年重庆市为例,基础设施投资、工业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30%、28%、33%)。

就业是指一个人有一定的工作时长,而且获得的劳动报酬不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就业人员是指在具有劳动能力的一定年龄以上的为取得劳动报酬或者经营收入所从事一定社会劳动的人员。新增就业是指在统计时段内以前未就业的人员(非新生劳动力但有就业意愿人员和新生劳动力)实现就业;城镇新增就业今后主要是指城镇长期居住人员的新增就业,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是落实国家就业政策和反映全社会就业情况的重要指标。

2.固定资产投资与就业的作用机理

从宏观角度分析,就业提供的劳动与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资本是全社会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两个主要因素,因此就业与固定资产投资就通过经济增长联系起来。一般而言,固定资产投资具有先导性以及政策主动性,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可以促进经济增长,通过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或者扩大生产规模实现总产出规模的扩大,从而带动形成新的就业需求,实现就业的增加。具体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通过安装、建筑工程等活动提供就业岗位;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生产与服务单位提供就业岗位;三是因关联刺激产业生产而提供就业岗位。

3.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通过学习阅读国内外文献、报刊、资料,结合相关学科理论知识,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定量分析法

深入分析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就业现状,测算固定资产投资对总就业的影响与固定资产投资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的影响,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的拉动效率。

(3)比较借鉴法

通过纵向、横向比较研究,借鉴国内部分省份的经验做法,分析重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促进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4)调查研究法

深入国内先进地区、市内重点地区进行实地调研,掌握实际情况,查找当前重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促进就业方面遇到的困难挑战。

(5)案例分析法

以举例方式,分别深入分析某个具体项目对就业的影响。

(6)归纳演绎与系统分析法

通过归纳总结和分析演绎,提出重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促进就业方面的思路、具体抓手和对策。 e70SAlFBlBZpEyl+FH8tjKGTRKRlKum0xXLMCEIyUE7UBb12/PIhJxL0qbc4yJH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