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重庆市人才发展指数研究及统计分析

◎重庆人才发展研究院课题组

摘 要: 本研究基于当前重庆市人才发展情况,采取综合指数法来构建重庆市人才发展指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人才规模、人才吸引力、人才效益和人才发展要素 4 个维度,对 2020 年度重庆市各区县人才发展情况进行指数测算及排名分析,并结合重庆市各区县发展实际及人才指数得分情况,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 人才发展 指标设计 统计分析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当前,国际形势多变急变,全球产业链重构和科技竞争进一步激化,全球治理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各国对于人才的渴求愈演愈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才以人力资本的要素投入方式已经成为生产函数的最重要变量和最大的边际贡献者;逆全球化浪潮来袭,海外优秀人才来华工作受到限制,对我国引智工作带来许多不确定性因素;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人才领域产生了一系列冲击波,全球的人才流动方式都被疫情重新定义;中国面临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亟待在本土培养大量创新型人才。高端人才资源的引进不断受到挑战,人才竞争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已成为国家间竞争的重要方面。

从国内形势来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新发展阶段需要更好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更好统筹国际国内人才资源,贯彻新发展理念需要更好优化人才工作模式。人才已成为国内城市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区域创新发展的原动力。当下,为引进高端人才促进区域整体发展,我国各城市和地区积极制订人才规划。随着区域竞争日益激烈,完善和提升城市人才生态系统已成为增强城市人才吸引力的重要途径。

重庆市作为“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系列国家重大战略中的重要角色,在全国和区域发展战略中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经济高质量发展潜力将得到充分释放。重庆高质量发展动能更加强劲,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跑出“加速度”。高质量发展对重庆市人才质量与结构提出新要求,如何进一步优化重庆市人才结构与布局,如何持续地进行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在激烈的竞争中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保持稳定增长,均衡发展各项人才工作,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当前重庆市社会各界面临的关键议题。

2021 年 9 月,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强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2021 年 11 月,重庆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做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战略部署。重庆建设人才强市基础如何?各区县人才发展优劣势何在?应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本研究通过量化、客观、系统的评价体系,主客观数据相结合,为重庆市人才发展整体情况“画像”,加快为重庆建设人才强市提供科学参考。

(二)研究意义

在日益复杂的国际人才竞争与引才形势下,面对城市间人才流动加剧和区域间人才竞争越发白热化的双重挑战,需要把握好新形势下的人才机遇,摸清重庆市内人才发展情况,有的放矢做好人才工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力争提高人才领域竞争力。为客观反映重庆市各地区人才发展与竞争力情况,准确把握各地区在人才发展上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围绕人才发展密切相关的要素,总结为人才基础、人才吸引力、人才效益、人才发展要素 4 个主要维度,构建了重庆市人才发展指数体系。重庆市人才发展指数充分利用数据这一重要的生产要素,全面系统地整合人力资源数据,驱动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深度融合到数字化转型中,旨在为重庆人才政策提供依据,为企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信息支持,为人才发展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帮助各级各类人才找准定位、定义角色,并争取为人才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目前学术界对人才发展指数相关概念进行了有益探讨,并取得一定进展,为重庆市人才发展指数的编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但总体而言,将人才发展指数运用于实践中并形成常态化运用的研究还相对较少,重庆市人才发展指数是推动人才研究进一步量化、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前瞻性趋势研究的一个重要举措,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二、重庆市人才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重庆市委、市政府对人才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重庆市人才发展环境持续向好,先后出台《重庆市引进高层次人才若干优惠政策规定》和《重庆市引进海内外英才“鸿雁计划”实施办法》,大力实施重庆英才计划,开展“百万英才兴重庆”活动,“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环境加速形成。

(一)人才队伍
1.人才队伍不断扩大

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深入实施重庆英才计划,高水平举办重庆英才大会,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人才规模不断扩大。2020 年重庆市人才资源总量达 565.1 万人,较上年增长 16.9 万人,增速达 3.1%;预计到2025 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可达641.5 万人,比2018 年增加113.9 万人,增长率 21.59%,如图 1 所示。

图1 2012—2020 年人才总量增长情况(单位:万人)

注:缺失 2017 年的数据。

2.高端人才数量大幅提升

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先后出台《重庆市引进高层次人才若干优惠政策规定》和《重庆市引进海内外英才“鸿雁计划”实施办法》,吸引和集聚了一大批海内外优秀人才,已初步建立由“两院”院士、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人才、重庆英才计划入选专家等构成的高端人才队伍。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市新增国家级人才计划等高层次人才 2780 人次,引进紧缺急需人才 2.7万名。2020 年,重庆市共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130 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49 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11 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1 人、讲座教授 18 人、青年长江学者 38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703人,“两江学者”41 人,“特支计划”专家 317 人,“百人计划”专家 167 人,学术技术带头人 1243 人,如图 2 所示。

3.人才结构不断优化

从年龄结构来看,通过大力引进青年才俊,引进人才呈年轻化趋势。从技能等级结构来看,全市技能人才 380.4 万名,其中高技能人才 104.5 万名,占比 27.5%,高技能人才逐年增多。从职称结构来看,截至 2019 年,全市取得专业技术职称登记在册人员中专业技术人才为 185.6 万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 18.7 万人,中级职称人员 74.2 万人,高、中、初级职称比为 1 ∶ 4 ∶ 5,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占比50.1%。从高校毕业生来看,2019 年市内高校毕业生留渝人数小幅平稳增长,高校毕业生留渝人数占比65.62%,其中,研究生占比4.43%,较2017 年增加0.37 个百分点;本科生占比44.98%,较2017 年增加3.34 个百分点;专科生占比50.59%,较 2017 年减少 3.71 个百分点,如图 3 所示。

图2 2013 年以来重庆市高端人才增长情况(单位:人)

图3 2017—2019 年重庆市高校毕业生留渝情况

(二)人才发展平台
1.科技创新平台持续增加

科技创新平台包括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基地、基础学科平台、科技孵化平台和科技创新园区等 4 类。

在科技创新基地中,截至 2020 年,重庆市共有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 182 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 10 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172 个;2020 年,建成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 2 个,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 95 个;建有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 1 个,市级技术创新中心 24 个;建有国家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1 个,重庆市临床医学中心 35 个;建有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5 个,重庆市野外科学观测站 7 个,如图 4 所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成效显著,现已入网大型科研仪器 10818 台(套),入网科技文献数量 3.5 亿条,入网科技人才 20.9 万个,入网TB专利 230 项,入网科技成果9296 项,入网科技型企业 24352 个,入网科普基地 120 个,入网科技服务产品4500 项。

图4 2020 年重庆市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情况(单位:个)

在基础学科平台建设上,目前重庆市拥有重庆国家应用数学中心 1 个(国家级基础学科平台)。重庆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于 2020 年 2 月经科技部批准成为首批 13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之一,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在科技孵化平台建设上,全市累计建成市级以上孵化器 99 家,其中,国家级 22家;专业型孵化器 25 家,主要聚焦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市级以上众创空间 307 家,其中国家备案 55 家;环大学创新生态圈 6 个。

在科技创新园区建设上,重庆市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 个,重庆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7 个。11 个高新区集聚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使全市高新区工业总产值达 7880.5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2510 家,高新技术企业 4222 家,科技型企业 26371 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 3004.9 亿元,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 2409.9 亿元。

2.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良好

重庆市新型高端研发机构数量稳步增长。2020 年新增新型研发机构 46 家(高端型 10 家,初创型 36 家)。截至 2021 年,累计引进和培育新型研发机构 142家(高端型 57 家,初创型 85 家),其中引进国内知名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建立新型高端研发机构 23 家,重庆大学、重庆声光电公司等在渝高校、企业发起组建新型研发机构 20 家,中船重工、小康工业等企业集中优势资源组建独立研发机构成立新型研发机构 81 家,原有创新主体转化的新型研发机构 18 家。目前,重庆市新型研发机构涉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装备制造、智能制造、环境保护、汽车摩托车等众多技术领域。

从区域分布看,重庆市有 25 个区建有新型研发机构,整体上呈主城中心区域向区县辐射状分布,主城区内共计有新型研发机构 96 家,占重庆市新型研发机构总数的 67.61%。其中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在 10 个及以上的区县有 4 个,两江新区数量最多,共有 30 家(占比 21.13%),其次为渝北区 15 家(占比 10.56%),高新区13 家(占比 9.15%),沙坪坝区 10 家(占比 7.04%)。璧山区、涪陵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及江北区新型研发机构在 5 个及以上,其中璧山区有 9 个。北碚区、大渡口区、梁平区等 16 个区县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在 5 个以下,占区县分布总数的 64%。

(三)人才发展效益
1.人才投入

近年来,重庆市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财政支持力度逐年加大,人才专项资金从 2016 年的不足 2 亿元,到 2021 年突破 10 亿元,主要用于以下方面:

①人才专项投入。累计投入资金 9.6 亿元。

②人才活动投入。安排人才活动经费 0.5 亿元,重点用于保障重庆英才大会等“重庆英才”品牌活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等重点工作。

③科技研发投入。科研投入主要由政府资金、科研项目、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等收入支撑。近 5 年来,政府投入资金逐步加大,支持数量已经增加至 142 家,支持金额从 2016 年的 0.7 亿元增加至 2020 年的 4.3 亿元,翻了约 6 倍;新立项科研项目经费从 2016 年的 0.2 亿元增加至 2020 年的 10 亿元,翻了 50 倍,如图 5 所示。

图5 近 5 年重庆市科技研发投入情况(单位:亿元)

④其他人才投入。一是相关区县根据自身需求,在市级人才政策的基础上叠加,如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出台的“金凤凰”人才政策,两江新区出台“两江人才十条”等;二是 2019 年从失业保险基金计提职业技能提升专项资金 23.7 亿元,支持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和重点群体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三是为人才提供住房、教育、卫生和交通、企业补助等间接投入。

2.人才产出

截至2020 年末,重庆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6%,比2017 年增长2.9%;技术合同成交额达 154.23 亿元,比 2017 年增加 32.54 亿元。科研活动总支出超 17亿元,科研活动总收入达到 20 亿元以上,在研科研项目数量超 1200 项,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 19.6 亿元,当年新增科研仪器设备 4.6 亿元。申报专利数也从 2018年的 477 项增加至 2020 年的 1478 项,增长率超过 200%。2020 年新立项科研项目数较 2019 年增长了 46%,2020 年获得发明数较 2019 年增长了 206%,如图 6所示。

图6 重庆市近 5 年科研产出情况

(四)人才服务

近年来,重庆市先后实施了《重庆英才服务管理办法(试行)》《重庆英才“渝快办”实施方案》等人才服务政策,英才服务体系从无到有,从 1.0 版演化到 3.0 版,从单一政策演变为多维度、多领域、多层次的人才服务政策体系,为人才提供住房、教育、医疗、交通出行等 17 项便利服务。

1.服务内容不断丰富

2017 年推出人才服务证制度A卡,为人才提供 9 项服务,2020 年 5 月扩充到17 项服务,主要包括科技咨询、知识产权、户籍出入境、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等10 项基础服务和子女(孙子女)(转)入学、医疗保健、住房保障、交通服务、旅游服务等 7项专属服务,区县也结合各自人才配套政策措施推出不同服务事项。目前A卡、B卡提供的服务项目合计为 75 项,调查发现项目支持率在 50%以上的有 66 项,在70%以上的有 46 项,在 85%以上的有 10 项。

2.英才服务规模不断扩大

英才服务卡制度实施以来,重庆市持卡人数和服务人才次数快速增长,服务对象范围更广,服务规模跃升新台阶。

一是持卡人数快速增长。2018 年持卡人数仅为 596 人,截至 2021 年 8 月持卡人数跃升至 7173 人,持卡人数年均增速 129.17%。其中A卡 2592 人,主要集中在沙坪坝区(649 人)、两江新区(322 人)、北碚区(293 人)、渝中区(268 人)、南岸区(176 人)等 5 个区县,占总数的 65.90%;B卡 4581 人,主要集中在潼南区(810人)、璧山区(650 人)、江津区(571 人)、綦江区(532 人)、万盛经开区(320 人)等 5个区县,占总数的 62.93%。

二是服务人次快速增长。2018 年,服务 8920 人次;2019 年,服务 20493 人次;2020 年,服务 34375 人次,服务人次年均增速 96.31%。截至 2021 年 8 月底累计服务 11.26 万人次。其中,服务“A卡”人次 4.71 万人次、服务“B卡”人次 6.55 万人次,如图 7 所示。

图7 重庆英才服务人次情况

三是服务对象范围更广。从重庆英才计划入选者、高层次人才进一步扩展到博士后、科技人才、“塔尖”等各类引进培育选拔的人才,服务内容涵盖了引才条件、资助保障、管理服务等方面。

3.人才服务队伍不断壮大

注重配备专职专员统筹协调承办部门和用人单位,畅通A卡人才绿色服务通道,以“专窗接件、并联办理、集中反馈”方式施行;区县政府人力社保部门或党委人才办设立服务平台(专窗)配备专(兼)职服务专员、协调承办部门和用人单位联络员为B卡人才提供服务。截至 2021 年 8 月底,全市共建成服务平台(专窗)42个,市级平台配备服务专员 20 人,市级部门服务专员 53 人,市级用人单位联络员627 人,区县联络员 1058 人。

(五)与周边省市对比分析
1.重庆市人才发展规模优势明显

2015 年,重庆市人才数量突破 500 万人,人才总量占当年常住人口比重为16.67%。截至 2020 年底,重庆市人才数量规模达到 565.12 万人,人才数量占常住人口数量比重达到 17.61%。与周边省市相比,四川省人才在 2020 年底达到895 万人,人才占当年常住人口比重为 10.69%;贵州省人才总量在 2020 年 5 月达到 494.5 万,人才占当年常住人口比重为 12.8%;云南省人才总量在 2020 年 6 月达到 519.62 万人,占当年常住人口比重为 11%。相较而言,重庆市人才发展在数量规模,尤其是人才人口密度上,具有显著优势,如图 8 所示。

图8 2020 年重庆及其周边省市人才发展规模

2.重庆市人才吸引力较强

《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资料显示,“2021 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排行100 强”中,重庆排名全国第 20 位,周边省市中,成都排名第 6 位、西安排名第 11位、昆明排名第 29 位、贵阳排名第 41 位 。从人才流动情况来看,重庆市 2017—2020 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1%,0.5%,0.3%,-0.2%,在全国人才吸引和流动上处于较活跃状态,如图 9 所示。

图9 2021 年流入重庆的人才来源地前十的城市

(数据来源:智联招聘、泽平宏观)

3.人才发展生态逐渐向好

《重庆市构建“近悦远来”人才生态研究报告》显示,2018 年重庆市人才发展生态处于全国第三梯队,重庆在第三梯队中属于中等水平,相较于第一、第二梯队,重庆的经济环境指数(第 13 名)、科技创业指数(第 18 名)、生活环境指数(第 19 名)明显处于落后水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重庆在自然环境指数(第 4 名)和城市建设基础指数环境(第 1 名)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排名,随着“近悦远来”人才发展生态的持续营造,重庆市人才发展生态持续向好发展。

4.人才发展政策逐渐完善

近年来,重庆市人才发展政策不断充实和完善,出台《重庆市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2018—2020 年)》《重庆英才计划实施办法(试行)》等重要政策。推进“重庆英才计划”“鸿雁计划”“塔尖”“塔基”等人才计划落细落实,持续营造“近悦远来”人才发展生态环境。周边省市中,西安出台人才新政 23 条,吸引大量高精尖人才;成都发布人才新政 2.0 版和“天府英才计划”;贵阳实施“人才新政 26条”“逐梦之星”定向引培计划等政策;昆明实施“春城计划”,重点引进和培养各领域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随着重庆市人才发展政策的不断完善,人才支持力度和支持范围不断拓展,人才发展环境得以不断改善,保障措施得以有效加强,见表 1。

表1 重庆与周边城市重要人才政策对比

三、重庆市人才发展指数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和过程
1.编制口径

(1)评估对象

重庆市各区县(自治县)。

(2)人才统计范围

近 3 年来,在渝连续缴纳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达 3 个月以上,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人才: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具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技能等级;当年年薪收入超过全市就业人员平均工资 1.5 倍。

(3)数据获取方式

课题组结合公开渠道、各区县报送以及问卷调查 3 种方式,对重庆市人才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涉及有关数据进行全面的搜集和整理。

2.编制原则

(1)人才发展指数体系编制整体原则

①指引性原则。在编制本指数体系的过程中,积极征求重庆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等相关部门意见,以保证构建的指标体系对重庆市人才发展具有指引性。

②可操作性原则。确保人才指数体系可长期、持续地运用于实践,便于实践人员进行常态化和规范化的操作。

③时效性原则。为确保数据能反映重庆市各区县人才发展新情况,本次主要收集 2020 年人才发展相关数据;该指数每年更新一次,实时监测重庆市人才发展整体情况,并每年对各区县人才发展指数进行排名统计,其统计结果作为各区县人才工作情况参考依据。

(2)指标选择原则

一是系统性原则;二是科学性原则;三是代表性原则;四是独立性原则;五是可比性原则;六是数据可获取原则。

3.指标体系构建

指标体系构建主要关注指标选取与对应权重确定。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分为定性设计、定量筛选与反馈检验 3 个阶段。

(1)指标变量选取

①定性设计。基于前期对重庆人才工作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人才发展研究有关数据成果,针对国内外人才发展指数构建的相关资料进行广泛的搜集整理和理论分析,提出人才发展指标体系的初步设想。组织召开项目研讨会,开展课题讨论及征求意见。

②定量筛选。对重庆市人才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涉及的有关数据进行初步的搜集和整理,并对收集到的数据逐个展示指标的数据变异度和时间分布特征,剔除部分差异度较低(所有评估对象的得分十分接近)、时间敏感度过高或过低(随着时间变化过于活跃或几乎没有变化)的指标,得到初步的指标体系的评估结果。

③反馈检验。通过专家咨询、调研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将初步评估结果与专家、人才工作者和普通人的直觉做对比,检验评估指标体系并优化调整和补充。

(2)指标权重确定

采用层次分析法与专家意见相结合的办法来确定权重。通过两轮意见调查表,由专家对指标进行权重赋值。结合实际情况,对个别指标权重做相应调整,形成重庆人才发展指数指标权重体系。

(二)指标体系构建

人才指数体系主要包括人才规模、人才吸引力、人才效益、人才发展要素共 4个一级指标、10 个二级指标和 32 个三级指标。

一是人才规模指标。人才规模反映一个区域人才“蓄水池”大小,是人才工作最直观的成效。二级指标中的人才数量和高端人才规模分别体现人才的“量”与“质”。

二是人才吸引力指标。人才吸引力是“远来”人才生态营造的重要体现,反映该区域引入外地人才与留住本地人才的能力。二级指标分别体现站在人才的角度,一个区域的宏观发展(经济)、中观的企业实力(平台)以及微观的人才服务保障水平(社会保障)对人才的吸引力。

三是人才效益指标。人才效益反映该区域人才引领发展的具体成效。二级指标中的人才投入指标体现了该地区在资源配置上对人才的支持,而人才产出指标则反映了人才与经济、创新的协调发展程度,也是人才发挥作用的客观评价指标。

四是人才发展要素指标。人才发展是“近悦”人才生态营造的重要体现。二级指标分别从人才政策、人才服务和人才发展环境的角度,利用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的形式,基于各区域、各领域的人才在渝工作、生活的实际感受,一方面获得各类人才对重庆市人才生态的主观反馈和评价,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各指标的重要程度与影响力,见表 2。

表2 重庆市人才发展指数指标体系

续表

四、重庆市人才发展指数体系测算与分析

(一)人才发展指数的测算过程

重庆市人才发展报告采取综合指数法来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即将指标进行数据的标准化处理,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采用加权求和得出综合指数。

1.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对各项指标的实际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把各项指标的实际值与标准值进行比较,得出个体指数。对于正向指标,有:

其中, X i 代表第 i 个指标的无量纲化值(指数值); x i 为该指标的实际值; x oi 为该指标的标准值。

对于逆向指标,有:

其中, X i 代表第 i 个指标的无量纲化值(指数值); x i 为该指标的实际值; x oi 为该指标的标准值。

2.人才发展指数的计算

加权求和测算指数,采用逐级加权求和法得到综合指数。计算公式为:

其中, λ j 为第 j 个指标的权重; X j 为第 j 个指标加权合成值( i 指标是 j 指标的上一级指标)。 X i 继续作为这一指标的原始值,参加上一级指标的加权合成,依次进行,直至最后一级指标权重确定为止,见表 3。

表3 重庆市人才发展指数指标及权重

续表

(二)指数测算结果与分析
1.主城都市区人才发展指数排名分析

(1)主城都市区整体排名情况

数据显示,主城都市区中,传统主城九区仍具有较大优势,均跻身该区域前 10位。其中,渝北区在人才发展指数综合实力上处于领跑地位,南岸区、北碚区、沙坪坝区、渝中区、江北区、九龙坡区、巴南区得分均在 80 分以上,展现了较高的人才综合发展实力。该区域内其余得分前 15 的区县分别是:涪陵区、大渡口区、长寿区、江津区、铜梁区、南川区、大足区。从得分分布情况来看,主城都市区整体得分较均衡,各区县间得分差异相对较小,见表 4。

表4 主城都市区域内各区人才发展指数整体排名

续表

整体来看,排名前 8 的各区在人才规模和人才吸引力方面获得较为靠前的排名,但是在人才发展要求方面的排名却相对靠后。渝北区、南岸区、北碚区、沙坪坝区、江北区、九龙坡区、巴南区在人才规模与人才吸引力方面优势比较明显,但是这种优势也带来了人才发展要素供给相对不足的问题。从人才效益方面看,各个区域之间的排名对综合人才发展指数的排名影响相对有限。因此,对于主城核心区域来讲,后续人才工作应该更加重视人才发展要素的积累,为人才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多的发展机会。主城非核心区域在人才规模与人才吸引力方面相对较弱,因此需要在未来积极引进更多基础人才和高端人才,见表 5。

表5 主城区各区人才发展指数一级指标排名

续表

注:由于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对各区域采取单独排名的方式测算分析,得分最高的即为区域内第 1 名,其分数与其他地区不具有可比性,后文类似,不再赘述。

(2)主城都市区人才规模得分情况

人才规模由人才数量和高端人才规模两个指标构成,是反映一个地区人才数量和质量基本情况的指标。从人才规模来看,沙坪坝区、北碚区、渝北区、南岸区、江北区、九龙坡区、渝中区的人才规模指数均在 20 分以上,人才规模相对较高,如图 10 所示。其中,渝中区、南岸区、北碚区、江北区人才人口密度均超过 50%;九龙坡区、江北区、沙坪坝区分列人才净流入贡献率前三;沙坪坝区、北碚区、南岸区由于高校较多,在国家级人才上优势明显;而在市级人才数量上,沙坪坝区、渝中区和渝北区则分列前三。数据显示,21 个主城都市区所辖区县中,所有区县均有市级人才,但仅有 12 个区县有国家级人才,且大部分国家级人才集中在沙坪坝区。

图10 主城都市区人才规模得分情况

(3)主城都市区人才吸引力得分情况

人才吸引力由经济吸引力、平台吸引力、社会保障水平 3 个二级指标组成,是反映一个地区对人才的吸引程度的指标。分析结果显示,主城都市区人才吸引力指标梯度分布特征明显。按照人才吸引力得分高低聚类分析,总体可以分为 3 个梯队:第一梯队人才吸引力得分处于 20~32 分,包括渝中区、九龙坡区、巴南区、荣昌区、江北区、南岸区;第二梯队得分在 15~20 分,包括永川区、江津区、长寿区、北碚区、璧山区、涪陵区、大足区、大渡口区。其他区县为主城都市区第三梯队,如图11 所示。数据显示,渝中区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每万人卫生机构床位数等指标上均有明显优势,经济吸引力和社会保障水平较高;九龙坡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最多,渝北区科技型企业数量最多,两者在平台吸引力上优势较大;荣昌区每万人中小学校数最多,南岸区“十三五”期间人才住房数量最多,在社会保障水平指标上表现较好。

(4)主城都市区人才效益得分情况

人才效益包含人才投入和人才产出两个指标,综合反映一个地区对人才发展的投入和产出情况。数据显示,人才效益排名榜首的是南川区;荣昌区、渝北区紧随其后,列第 2 位、第 3 位;綦江区和长寿区列第 4 位、第 5 位,如图 12 所示。其中,渝北区以较低的人才投入获得较高的人才产出,在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和专利授权量上均列第 1 位;北碚区R&D经费占GDP比重最高,占 5.09%,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 2.97 个百分点,科技支出份额较大;潼南区和南川区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均超过 3%,在主城都市区中表现突出。

图11 主城都市区人才吸引力得分情况

图12 主城都市区人才效益得分情况

(5)主城都市区人才发展要素情况

人才发展要素主要通过对各区人才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衡量各区县人才政策、人才服务以及人才发展环境营造的基本情况及人才对各类发展要素的满意度。指数测算结果显示,铜梁区位居榜首,涪陵区和南川区则分别位于第 2 位和第 3位,体现该区县的人才发展要素满意度较高。而沙坪坝区、北碚区、九龙坡区、南岸区等区县针对人才发展要素的相关举措则应进一步加强。值得注意的是,人才指数综合排名靠前的区县,人才发展要素得分普遍偏低,由于这些区县人才数量规模相对较大,人才政策惠及程度、人才发展资源有效分配难度更大,一定程度上导致人才满意度较低。

人才工作政策的实施主要是由市级部门进行统筹的,因此各个区县(自治县)所发布的主要人才政策基本是一致的,但传统主城九区的部分区县,如江北区、沙坪坝区、北碚区、九龙坡区、南岸区、渝北区的人才对相关区县的人才政策整体了解程度或满意程度偏低,各区县还需重视人才政策的宣传以及适当加大人才政策的执行力度。

2.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人才发展指数排名分析

(1)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整体排名情况

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中,万州区人才综合发展水平较高,在该区域内人才发展指数排第 1 位,忠县、梁平区、城口县、开州区在该区域内的综合得分在 80~90分,人才发展综合实力较强,且相互之间得分差距不明显,见表 6。

表6 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内各区人才发展指数整体排名

续表

数据显示,巫山县主要受制于人才效益指标和人才发展要素指标,奉节县则主要受制于人才规模指标。其中,万州区在人才规模、人才吸引力和人才效益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在人才发展要素方面具备区域优势。而得益于在四项一级指标上的较高得分和靠前排名,忠县人才发展指数排名区域第 2 位。梁平区、开州区和城口县则通过建立单项人才发展优势获得整体排名优势,如梁平区在人才吸引力方面排名靠前,开州区则在人才规模方面具有优势,而城口县则在人才发展要素方面取得领先优势。

从人才发展指数整体来看,渝东北总体呈现梯度分布特征。按照人才发展指数得分高低聚类分析,总体可以分为 3 个梯度:第一梯队为万州区、忠县,第二梯队包括梁平区、城口县和开州区,其他区县为第三梯队。

第一梯队展现了较高的均衡发展水平,并在部分领域具有极大优势。如万州区在人才规模、人才吸引力和人才效益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在人才发展方面具备区域优势;而得益于在四项一级指标上的较高得分和靠前排名,忠县的人才发展指数进入第一梯队。

第二梯队内梁平区、开州区和城口县则通过建立单项人才发展优势获得整体排名优势。如梁平区在人才吸引力方面排名靠前,开州区则在人才规模方面具有优势,而城口县则在人才发展要素方面取得领先优势。

第三梯队内区县人才发展指数得分差异区别较小,并在部分领域存在较大劣势。如丰都县的人才规模得分靠后,反映其整体人才储备较差,见表 7。

表7 渝东北各区县人才发展指数一级指标排名

续表

(2)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人才规模得分情况

从人才规模维度来看,巫山县以 30.93 分排第 1 名;万州区和开州区分别以27.18 分、20.92 分位居第 2 名、第 3 名。其余区县的平均得分为 12.39 分,存在一定“断层”现象,如图 13 所示。其中,万州区主要得益于在高端人才规模上的领先地位,开州区则展现了较高的均衡发展水平。位居第 1 名的巫山县则展现了其在人才规模上的领先地位。忠县、梁平区、垫江县、云阳县、城口县、丰都县和巫溪县,在人才规模排名上相对靠前,但高端人才规模还有待提高;奉节县和丰都县的人才规模排名较为靠后,未来需要在人才规模上寻求突破。

图13 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人才规模得分情况

(3)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人才吸引力得分情况

从人才吸引力维度来看,垫江县以 31.56 分排第 1 名;万州区和丰都县分别以29.68 分、27.89 分位居第 2 名、第 3 名。其余区县的平均得分为 19.78 分,如图 14所示。其中,垫江县主要得益于经济吸引力和平台吸引力上的领先地位;万州区则展现了较高的均衡发展水平,位居第 2 名;位居第 3 名的丰都县则在经济吸引力和平台吸引力上具有领先性。梁平区、奉节县、忠县和巫山县在人才吸引力方面的差距不大,并各具特色;排名靠后的开州区、云阳县、城口县和巫溪县还需在人才吸引力方面持续发力,重点从经济发展、平台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寻求发展策略。

图14 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人才吸引力指标得分情况

(4)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人才效益得分情况

从人才效益维度看,万州区以 24.2 分排第 1 名;奉节县和忠县分别以 21.06分、19.21 分位居第 2 名、第 3 名。其他区县的平均得分为 13.92 分,存在一定的“断层”现象,如图 15 所示。其中,万州区、奉节县和忠县在人才产出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拉开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万州区在人才投入上高于其他两个区县。城口县、丰都县和梁平区人才效益整体差距较小,并各具特色。如奉节县、梁平区在投入和产出方面较为均衡,而城口县凭借领先的教育支出占比获得人才投入排名的领先地位。

排名靠后的区县中,除了丰都县、巫溪县分别在人才产出、人才投入方面取得较好得分外,其他区县在人才投入和人才产出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还需进一步重视和提高区域人才效益。

(5)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人才发展要素得分情况

从人才发展要素来看,渝东北共有 7 个区县得分高于 20 分,其他 4 个区县的平均得分为 12.60 分,存在一定的“断层”现象,如图 16 所示。巫溪县和城口县在人才发展要素中得分较高,主要得益于其在人才服务和人才政策上获得了该区域内相对较高的满意度;云阳县、丰都县、开州区、忠县、梁平区分数差距较小;奉节县、垫江县、万州区、巫山县则需要在人才政策制定执行、人才服务保障上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图15 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人才效益指标得分情况

图16 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人才发展要素指标得分情况

区域内部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该区域对完善服务人才以及营造人才发展环境的财政支持力度,但万州区、奉节县在面对较大规模的人才基础时,难以对人才进行充分、细致的服务和宣传工作,而垫江县、巫山县则受制于经济体量等方面的因素,难以组建专业化的人才队伍,用以对人才进行充分、细致的服务和宣传工作。

3.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

(1)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整体得分排名情况

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中,黔江区呈现较明显的优势集聚现象,以 90 分的高分在该区域内排第 1 名,且与后面区县拉开较大差距,在人才规模、人才吸引力、人才效益等指标上均具有较明显的优势。秀山县、石柱县分别以 75.16 分、73.75 分位居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前三名。其余各区排名依次为:酉阳县、武隆区和彭水县,见表 8。

表8 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内各区人才发展指数整体排名

整体来看,黔江区在各项指标中都处于领先地位,具有人才发展的相对优势,而秀山县则在人才发展要素方面具有较大的区域内部优势。石柱县在人才规模、人才吸引力与人才效益方面表现较好,但是这种优势也带来了人才发展要素供给相对不足的问题。武隆区在人才吸引力和人才发展要素上具有一定优势地位,酉阳县在人才效益上表现较好,彭水县则在人才规模上具有一定优势,见表 9。

表9 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人才发展指数一级指标排名

总体而言,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区域人才发展的整体水平,相较于主城都市区,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在人才规模、人才吸引力等方面相对较弱,需要基于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积极引进更多急需紧缺人才。

(2)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人才规模得分排名情况

从人才规模维度来看,黔江区以 21.85 分排第 1 名;彭水县和石柱县分别以21.54 分、21.11 分位居第 2 名、第 3 名,如图 17 所示。其他区县的平均得分为17.69 分。其中,黔江区在人才数量和高端人才规模方面表现均较好;秀山县依靠在人才人口密度方面的相对优势,取得在人才规模上的领先地位;其他区县在人才规模方面的优势不明显,但相互之间差距不大,可通过增加人才规模和加强育才、留才工作等方面寻求突破。

图17 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人才规模指标得分情况

(3)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人才吸引力得分排名情况

从人才吸引力维度来看,黔江区以 25.23 分遥遥领先于其他区县;武隆区和石柱县分别以 17.7 分、15.81 分位居第 2 名、第 3 名,如图 18 所示。其他区县的平均得分为 9.82 分。其中,黔江区在经济吸引力、平台吸引力和社会保障水平方面表现均较好;武隆区展现出在经济吸引力方面的领先地位,并取得人才吸引力的第 2名;石柱县则依靠各项指标整体得分靠前,取得人才吸引力的第 3 名。

其中,黔江区在经济吸引力、平台吸引力和社会保障水平方面表现均较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科技型企业数量优势为黔江区平台吸引力奠定了领先地位,而卫生机构床位数以及人才公寓则为黔江区取得社会保障水平方面的相对优势,并助推其在人才吸引力得分上占据榜首。石柱县则依靠各项指标整体得分靠前,取得人才吸引力的第 2 名。武隆区凭借其在收入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上的相对优势,展现出其在经济吸引力方面的领先优势,并取得人才吸引力的第 3 名。

图18 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人才吸引力指标得分情况

排名靠后的秀山县、彭水县和酉阳县在经济吸引力、平台吸引力和社会保障水平方面的表现均不尽如人意,还需进一步重视和提高区域人才吸引力。

(4)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人才效益得分排名情况

从人才效益维度来看,石柱县以 28.78 分排第 1 名;酉阳县和黔江区分别以23.81 分、22.67 分位居第 2 名、第 3 名,如图 19 所示。其他区县的平均得分为12.39 分。其中,石柱县依靠区域领先的人才投入和相对较高的人才产出获得人才效益的第 2 名;酉阳县凭借其教育支出占比指标上的优势,取得在人才投入上的相对优势,并助推其获得人才效益得分排名的第 2 名;黔江区凭借人才产出方面的相对优势奠定了人才效益的区域领先地位。

图19 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人才效益指标得分情况

(5)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人才发展要素得分排名情况

从人才发展要素来看,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共有 4 个区县得分高于 20 分,如图 20 所示。其余区县的平均得分为 13.88 分。调研发现,秀山县、黔江区、武隆区、酉阳县和彭水县对人才政策的了解程度和满意度较高,各区县人才政策宣传和人才政策执行力度值得肯定;石柱县还需进一步加大人才政策的执行和政策兑现便捷度。区域内部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很大程度影响该区域对完善人才发展要素的财政支持力度,秀山县和武隆区在该方面的表现相对较好;黔江区排名紧随其后。酉阳县、彭水县和石柱县还需在人才服务保障、人才政策制定及执行上进一步完善。

图20 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人才发展要素指标得分情况

(三)小结

近年来,随着重庆市对人才和人才工作的重视程度加深,各区县人才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综合来看,重庆市人才发展情况呈现以下特征。

一是“近者悦,远者来”人才生态环境正加速形成。“一区”地区人才规模基础夯实,高端人才集聚,能有效发挥高端人才辐射作用,形成人才集聚效应;“两群”地区注重人才资源开发,从加大人才投入、优化人才服务和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聚才留才,人才吸引力优势进一步凸显。

二是整体发展势头良好,但各区域内仍有差异。随着各区县对人才及人才工作重视程度显著增强,人才发展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但各区域内人才发展综合实力仍存在一定落差。如主城都市区内人才指数呈梯队性分布特征,各梯队间存在较明显分数差。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地区“排头兵”与后面区县拉开较大差距。

三是各区域内“后起之秀”众多,有望取得进一步突破。“一区两群”内各指标得分呈现均衡发展态势,大部分区县在具体指标上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如主城都市区中的南川区、璧山区、荣昌区、大足区、涪陵区、铜梁区等;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中的巫山县、垫江县、巫溪县等;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中的石柱县、秀山县等,在具体分项指标上均有不俗表现,拥有强劲发展势头。

进一步对人才规模、人才吸引力、人才效益和人才发展要素这 4 个一级指标的得分情况进行分析,重庆市人才发展具有以下特征。

1.人才规模

人才规模包括人才数量和高端人才规模两个二级指标,是衡量一个地区人才发展基础和存量的关键指标,反映了该区域内人才发展综合基础实力。从各区域人才规模得分和排名情况来看,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

①与其他几个一级指标相比,人才规模得分差距最大。这一特征突出表现在主城都市区中,得分最高的沙坪坝区为 36.15 分,而荣昌区只有 1.21 分,反映出该区域内人才规模发展存在极大的不平衡性,尤其在高端人才规模指标中,沙坪坝区由于其教育和科技发展的绝对优势,集聚了众多高端人才。

②九龙坡区、渝北区、渝中区等在人才规模指标中表现突出。除沙坪坝区在高端人才规模上优势明显外,其他区县也表现亮眼。如九龙坡区人才净流入率全市排名第一,渝中区人才人口密度全市第一,渝北区人才总量全市第一。

未来重庆市人才规模要寻求更大的突破应更加注重高质量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同时要提高人才在人口当中的比例,扩大人才发展规模。

2.人才吸引力

人才吸引力指标包含经济吸引力、平台吸引力和社会保障水平 3 个二级指标,反映一个地区在经济水平、人才发展平台和社会保障水平上对人才的吸引力,是考量地区人才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从这一指标测算结果来看,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①三大区域中,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人才吸引力水平差距最大,主城都市区发展差距最小。与人才规模指标测算结果不同,主城都市区在人才吸引力这一指标上呈现相对均衡发展的特征,除主城核心都市区外,永川区、荣昌区、涪陵区、长寿区也有不错的成绩,可见随着各区县对人才和人才工作的重视加大,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后起之秀”。而这一指标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中则差距相对较大,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中万州区、忠县和梁平区优势明显,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中则只有黔江区表现突出,且与该区域内其他区县差距较大。

②人才基础好的区县不一定具有绝对的人才吸引力优势。这一特征在沙坪坝区和北碚区表现最为明显,主城都市区中,人才规模排名分列第 1 名、第 2 名的沙坪坝区和北碚区,其人才吸引力分别排在第 16 名和第 11 名,反映了人才基础好的地区,其人才规模已趋于饱和,而在人才资源分配上可能存在更大困难,导致其可能存在人才发展后劲不足的风险。

研究认为,未来重庆市各区县在人才吸引力上应注重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根据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为人才提供针对性引进和培养方针策略。同时人才基础较好的地区应注重人才发展资源的有效供给和合理分配,持续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

3.人才效益

人才效益包括人才投入和人才产出两个二级指标,是衡量一个地区对人才的支持力度以及该区域内人才对社会经济、创新、劳动力的产出力度,反映了该区域人才引领发展的具体成效。从各区域人才效益得分和排名情况来看,主要呈现了以下特征。

①三大区域中,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与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人才效益水平差异最大,主城都市区差异相对较小。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中,万州区在人才投入与人才产出中均以高分占据领先位置,尤其在专利产出数量与R&D经费投入方面,远高于渝东北三峡库区其他区县,因此人才效益得分整体最高。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中,石柱县得分最高,为 28.78 分,而秀山县得分最低,为 7.87 分。其中,黔江区以人才产出方面的领先优势奠定了其在人才效益领域的领先地位,反映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与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人才效益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

②主城都市区中,南川区、荣昌区、长寿区、綦江区、涪陵区等非主城核心都市区人才效益得分表现突出。其中,南川区R&D经费投入与教育投入占比都表现优异,以较高的人才投入奠定了其人才效益位于主城都市区前三的领先地位。

未来重庆市人才效益方面要进一步把握人才投入的方向和重点,提高人才与社会经济、创新等方面的协调发展程度。对于人才效益发展相对较弱的区域,投入是产出的前提,必须重视对人才的投入,同时,也须防止“重投入、轻产出”的现象,采用合适的方式,切实在低投入高产出上下功夫。

4.人才发展要素

人才发展要素包括人才政策、人才服务、人才发展环境 3 个二级指标,该指标通过问卷调查来反映各类人才、人才工作者对重庆市人才发展生态的满意程度,用以衡量重庆市人才政策实施、人才服务工作以及人才发展环境的综合水平。从各区域人才发展要素得分和排名情况来看,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①人才发展整体排名较高的区县不一定具有人才发展要素的优势。比如,主城都市区中整体得分排名前三的渝北区、南岸区、北碚区,人才发展要素排名均相对较弱,说明较好的人才发展客观条件不一定能赢得各类人才对该区域人才生态的较高了解度与满意度。

②三大区域中,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与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人才发展要素水平差异最大,主城都市区差异相对较小。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中,巫溪县人才发展要素得分最高,为 40.74 分;巫山县得分最低,为 9.21 分。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中,秀山县人才发展要素得分最高,为 38.32 分;石柱县得分最低,为8.05 分。

人才发展要素也是影响各区县整体排名的关键因素,未来各地区应切实做好人才政策制定、宣传和执行等工作,为更广泛的人才提供更优质的人才服务,打造人才发展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平台,更好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发展生态。

五、关于优化重庆市人才工作的建议

随着重庆市及各区县对人才和人才工作的重视程度的进一步加深,重庆市“近悦远来”人才生态环境营造将持续向纵深推进。研究认为,重庆市要建设全国重要人才高地,应集全市各区县之合力,走集约协同化发展道路。

1.深入推进全市人才协同发展,发挥“一区”对“两群”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推进人才计划项目优化整合,汇聚各领域顶尖人才,完善各级各类人才计划体系。建立人才定向帮扶机制,高效能汇聚人才工作合力,鼓励高端人才在“一区两群”地区合理流动。

2.注重扬“长”避“短”,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区县要根据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特征,以及在重庆市人才发展指数各级指标中的具体表现,差异化地开展人才工作,根据自身条件和优劣势,为人才提供针对性的引进和培养策略。人才基础较好的地区应注重人才发展资源的有效供给和合理分配,保持良好的人才吸引力势头;人才基础较差的地区应注重与其他地区错位发展,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优势,广纳优秀人才。针对人才发展的梯队发展特征,根据各地发展具体情况,扬“长”避“短”。第一梯队优先“补短”,尤其注重人才发展要素优化,提高人才满意度;第二梯队考虑“扬长”,将自身优势充分发挥,从人才吸引力、人才效益和人才发展要素上挖掘优势,重点突破;第三梯队注重产才融合,借助自身优势产业招揽人才,同时以自身产业优势为索引,积极与第一梯队的区县联合开展人才交流和合作,形成区域间人才“互助圈”。

3.加大人才投入,提高人才产出效益

在人才效益方面要进一步把握人才投入的方向和重点,提高人才与社会经济、创新等方面的协调发展程度。对于人才效益发展相对较弱的区域,投入是产出的前提,同时,也须避免“重投入、轻产出”的现象,切实提高人才发展投入的同时提高人才产出和成果转化。一是加大引才、育才、聚才平台建设投入。目前来看,多数区县还存在人才发展平台缺乏的问题。应优化完善重庆首批 6 个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加快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高端研发机构建设,争取国家级创新平台落户,提升人才集聚能力,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引进培育知名孵化机构,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二是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形成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建立多元化长效投入机制,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等多渠道投入。三是完善人才产出成果转化机制,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评价机制和服务体系,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

4.切实优化人才发展要素,提高人才工作满意度

做好人才在渝的各类要素综合发展,制定更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发展政策,实施更为完善的人才服务和保障制度,提升人才发展要素满意程度,为人才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平台,营造良好的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人才环境。

课题组负责人: 李 华

课题主研人员: 王 睿 吴 婷 陈 秀 黄国辉 何小波 段京铭 秦静怡

此课题为 2021 年度重庆市技术预见与制度创新专项人才工作课题研究项目,于 2022 年 1 月结题。研究报告内容仅代表课题组观点。 1TgpTunWZZzJLmDBmTrLvHbKg3awrVxwUEFdtiy5Ng4BGuoeqTrBOoI1Uky8HxQ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