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易感因素 新生儿免疫系统功能不完善,感染后局限能力差,血中补体少,白细胞在应激状态下杀菌力下降,T细胞对特异性抗原反应差,细菌容易侵入血液循环而发生全身感染。
2.病原菌 我国 以葡萄球菌多见,其次为大肠埃希菌 。
3.感染途径 感染可 发生在产前、产时、产后不同阶段 ,尤以产后感染最多见。
(1)产前感染:与母亲的感染性疾病有关,特别是羊膜腔感染。
(2)产时感染:胎膜早破、产程延长、分娩消毒不严等均可使胎儿感染。
(3)产后感染:较上述两种感染更常见,细菌经脐部、皮肤黏膜或呼吸道、消化道侵入血液,也可通过雾化器、吸痰器和各种导管造成医源性感染。
生后 7 天内起病的称为早发型败血症, 感染发生在出生前或出生时,病原菌以大肠埃 希菌等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病死率高;7 天后起病的称为晚发型败血症,感染发生在出生 时或出生后。 病原菌以葡萄球菌、机会致病菌为主,病死率较早发型低。
临床表现不典型,无特征性表现 ,常累及多个系统,主要是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
1.全身中毒症状 早期表现为反应差、食欲不佳、体重不增、哭声低弱、发热或体温 不升等,而后发展为嗜睡、不吃、不哭、不动、体重明显下降等症状 。
2.出现以下表现时,高度怀疑败血症。
(1)黄疸:有时是败血症的唯一表现,表现为生理性黄疸迅速加重或退而复现,严重者有胆红素脑病。
(2)肝脾肿大:出现较晚,一般为轻度至中度肿大。
(3)出血倾向:皮肤可见瘀点、瘀斑、针眼处渗血,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
(4)休克:重症患儿有心动过速,心律失常、面色苍灰、皮肤发花、血压下降、尿少或无尿,如出现寒冷损伤综合征常提示预后不良。
(5)其他:胃肠道功能紊乱,重症患儿可出现中毒性肠麻痹、呼吸窘迫、呼吸不规则或暂停等。
3. 并发症: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也可合并肺炎、骨髓炎等 。
1.病原学检查
(1)血培养:应在抗生素使用之前进行,抽血时必须严格消毒;阳性有诊断意义,但阴性不能排除本病。
(2)脑脊液、尿培养:脑脊液除培养外,还应涂片找细菌;尿培养最好从耻骨上膀胱穿刺取尿液,以免污染,尿培养阳性有助于诊断。
(3)可酌情进行胃液、脐部、咽拭子、外耳道分泌物等涂片和培养,对本病有参考意义。
2.周围血象 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血小板计数可减少。
3.其他 C-反应蛋白(CRP)在急性感染期可升高,血清降钙素原(PCT)细菌感染后出现比CRP早,有效抗生素治疗后PCT水平迅速下降,因此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1.合理使用抗生素 早期、足量、足疗程、联合、静脉应用敏感抗生素,血培养阳性者,疗程至少 10 ~ 14 天,有并发症者应治疗 3 周以上。
2.支持、对症治疗 注意保暖,供给氧气、能量和液体;清除感染灶;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必要时可输注新鲜血浆或全血、血小板及免疫球蛋白等。
1.体温调节无效 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及感染有关。
2.皮肤完整性受损 与局部感染性病灶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营养摄入不足及病程长消耗过多有关。
4.潜在并发症:化脓性脑膜炎、感染性休克。
1.维持体温正常
(1)观察体温:当体温波动较大时,每 1 ~ 2 小时测体温一次,体温平稳后每 4 小时测体温一次,并做好记录。
(2)体温过高:调节环境适宜的温、湿度,松解包被,多喂水或温水浴来降低体温。不宜采用退热剂或乙醇擦浴、冷盐水灌肠等刺激性强的降温方法,否则易出现体温过低。降温处理后 30 分钟复测体温一次并记录。
(3)体温低:应及时保暖,如用预热后的柔软棉被包裹、母怀抱、热水袋等,必要时用温箱或远红外辐射床复温。
2.清除局部感染灶 及时处理局部病灶,如脐炎、脓疱疮、皮肤黏膜破损等,促进病灶早日愈合,防止感染蔓延扩散。按医嘱用抗生素,并保证药物有效进入体内,杀灭病原菌,同时注意药物毒副作用。
3.保证营养供给 有吸吮及吞咽能力的患儿,继续母乳喂养,但主张少量多次,耐心喂哺。吸吮及吞咽能力差者,可管饲喂乳。病情危重者,按医嘱静脉补充营养,如血浆、白蛋白、新鲜血等。必要时可每天测量一次体重,以评估疗效和判断营养状况。
4.密切观察病情,防止并发症。
(1)积极控制感染,按医嘱正确使用抗生素。
(2)如出现面色青灰、突然尖叫、频繁呕吐、前囟饱满、两眼凝视等表现,提示可能发生化脓性脑膜炎;如皮肤发花、四肢厥冷、脉搏细弱、皮肤有出血点等,应考虑感染性休克或DIC,需及时期告医生,并重新评估,调整护理计划。
5.健康教育
(1)讲解有关败血症知识,告知家属使用抗生素治疗时间长,取得家属的理解和支持。
(2)向家属介绍预防新生儿感染的方法,指导家属正确喂养和护理,让家属了解当新生儿发生局部感染时应及时彻底进行治疗,以防感染扩散引起败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