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节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寒冷、早产、感染和窒息为其主要病因

1.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不成熟,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层薄,血管丰富,易散热。

2.胎龄越小,棕色脂肪含量越少,新生儿缺乏寒战产热方式,产热能力差,易发生低体温。

3.新生儿皮下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多,其熔点高,体温低时易凝固出现皮肤变硬。

4.低体温及皮肤硬肿使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血流缓慢,组织灌注不足,引起缺氧和代谢性酸中毒,导致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出现水肿,严重时可发生多器官功能损害。

5.重症感染、心力衰竭、休克等使能源物质消耗增加、能量摄入不足,导致能量代谢紊乱,出现低体温和皮肤硬肿。

二、临床表现

主要发生在寒冷季节或重症感染时。多于生后 1 周内发病,早产儿多见。低体温和皮肤硬肿是本病的主要表现。

1.一般表现 反应低下、食欲差或拒乳、哭声低弱或不哭、活动减少,也可出现呼吸暂停。

2.低体温 体温温度(肛门内 5 cm处温度)常降至 35 ℃以下,重症<30 ℃,可出现四肢或全身冰冷。低体温常伴有心率减慢。

3.皮肤硬肿 皮肤发硬,紧贴皮下组织,不能移动,有水肿者压之有凹陷,呈暗红色或青紫色。硬肿常显对称性,其发生顺序: 小腿→大腿外侧→整个下肢→臀部→面颊→上 肢→全身 。硬肿严重时可使患儿活动受限、呼吸功能障碍。

4.多器官功能损害 病情严重时可出现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急性肾衰竭等多器官功能损害表现。肺出血是较常见的并发症。

5.病情分度 根据临床表现,病情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表 6-4)。

表 6-4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病情分度

三、辅助检查

血常规判断有无感染。动脉血气分析确定有无酸中毒。血电解质、尿素氮、肌酐检查判断有无肾衰竭。血小板计数、凝血时间及纤维蛋白原测定等确定有无DIC。

四、治疗要点

逐渐复温是治疗的关键 ,逐渐使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同时供给能量和液体、对症治疗及合理用药;有感染者根据血培养和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有DIC时慎用肝素;有出血倾向者用止血药;出现休克时进行扩容,纠正酸中毒。

五、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体温过低 与受寒、早产、感染、窒息等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能量摄入不足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 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4.潜在并发症:DIC、休克、肺出血、急性肾衰竭等。

六、护理措施

1.复温 目的是在体内产热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提高环境温度(减少散热或外加热),以恢复和保持正常体温。

(1)自产热复温:患儿肛温>30 ℃、腋温-肛温差≥ 0 时,提示棕色脂肪产热较好,自身具有产热能力,此时可通过减少散热复温,将患儿置于中性温度的温箱中,6 ~ 12小时使体温恢复正常。

(2)外加热复温:肛温<30 ℃,无论腋温-肛温差如何,均应将患儿置于比肛温高 1 ~ 2 ℃的温箱中,通过外加热复温,每小时升高箱温 0.5 ~ 1 ℃,最高不超过 34 ℃,12~24小时使体温恢复正常。在肛温>30 ℃、腋温-肛温差<0时,提示棕色脂肪不产热,自身产热能力差,也应采取外加热复温。待体温恢复正常后,温箱的温度维持于适中温度。

(3)其他方式复温:无上述条件者,可因地制宜采用温水浴、母亲怀抱、热水袋、热炕及电热毯等方法复温,但要注意避免烫伤。

2.合理喂养 根据患儿的吸吮、吞咽及消化能力,选择适宜的营养供给方式,保证能量和水分的供给。有明显心、肾功能损害者,应严格控制输液量及输液速度,供给的能量和液体需加温至 35 ℃左右。

3.预防感染 低体温可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易发生感染,感染又可使硬肿加重,故应积极预防感染。

(1)实行保护性隔离,与感染患儿分室居住。

(2)做好病室、温箱内的清洁消毒。

(3)加强皮肤护理,及时擦洗臀部及更换尿布;经常更换体位,防止体位性水肿和坠积性肺炎;尽量避免肌内注射,防止皮肤感染。

(4)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避免医源性感染。

4.预防多器官衰竭 积极治疗原发病,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硬肿范围、尿量、有无DIC、肺出血等,详细记录,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备好抢救药品和设备,进行有效的抢救。

5.健康教育 介绍寒冷损伤综合征的相关知识,并耐心解答家属提出的问题。提供新生儿保暖、喂养、预防感染等知识,指导家属对患儿加强护理、注意保暖、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和湿度,鼓励母乳喂养,保证足够的热量。 0Fb0T4IblNXUlzKSp21WKRJ7FizXfm4IKma0LK8hroep+xl+J59l5TEcgxokomt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