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新生儿颅内出血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新生儿颅内出血主要的病因是缺氧和产伤。

1. 缺氧 以早产儿多见 。缺氧及缺血可直接损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使其通透性增高或脑血管破裂;缺氧可使脑血管的自主调节功能受损,血管呈被动扩张状态,导致毛细血管破裂或使脑血流量减少而致缺血性改变;缺氧还可引起脑室管膜下组织坏死、崩解致出血。

2. 产伤 头部受挤压是产伤性颅内出血的重要原因,以足月儿多见 。常因胎头过大、产道过小、急产、臀位产、高位产钳或吸引器助产等,使产道阻力过大导致头部受挤压变形引起出血。

3.其他 新生儿肝功能不成熟致凝血因子不足,易引起出血性疾病;不适当地输注高渗溶液,使脑血管内压急剧上升,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医疗护理操作不当,使小儿头部过分受压引起毛细血管破裂等。

二、临床表现

颅内出血的症状和体征主要与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有关,一般生后 1 ~ 2 天起病,常见表现有:

1. 神志改变 易激惹、过度兴奋或表情淡漠、嗜睡、昏迷等。

2. 呼吸改变 呼吸增快或减慢、不规则或暂停等。

3. 颅内压增高 前囟隆起、脑性尖叫、惊厥、角弓反张等。

4. 眼球表现 凝视、斜视、眼球上转困难、眼震颤等。

5. 瞳孔改变 两侧不等大、对光反射差。

6. 肌张力改变 早期增高,以后减弱或消失。

7.其他 出现黄疸和贫血等。

三、辅助检查

1.脑脊液检查 呈均匀血性和有皱缩红细胞,有助于诊断,但检查正常者不能排除本病,病情危重者不宜进行此项检查。

2.影像学检查 头颅CT、MRI和B超检查可提供出血部位和范围,有助于诊断和判断预后。

四、治疗要点

1.止血 选用维生素K 1 、酚磺乙胺(止血敏)、卡巴克络(安络血)和巴曲酶(立止血)等。

2.降低颅内压 选用呋塞米,有呼吸衰竭时用小剂量甘露醇。

3.镇静、止惊 选用苯巴比妥或地西泮等。

4.应用脑代谢激活剂 出血停止后,可给胞磷胆碱(胞二磷胆碱)、脑活素静脉滴注,每天一次,10 ~ 14 天为一个疗程;恢复期给予吡拉西坦(脑复康)。

5.给氧 呼吸困难、发绀者给氧。

6.治疗并发症 脑积水时应用乙酰唑胺可减少脑脊液的产生,每天 3 ~ 4 次口服;脑积水早期有症状者可行侧脑室穿刺引流,进行性加重者行脑室-腹腔分流。

五、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增高。

2.低效性呼吸型态 与缺氧引起的呼吸中枢抑制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意识障碍不能进食有关。

六、护理措施

1.降低颅内压

(1)减少刺激:室内保持安静,减少噪声。 头肩部抬高 15°~ 30° ,尽量减少对患儿的移动和刺激。一切必要的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做到轻、稳、准。静脉穿刺最好选用留置针,减少反复穿刺。哺乳时不宜抱喂。

(2)缓解颅内高压:保持头高体位,凡需头偏向一侧时,整个躯体也取同向侧位,使头部始终处于正中位,避免颈动脉受压。按医嘱应用降颅内压药物。

(3)密切观察病情:注意生命体征、神态、瞳孔、肌张力、前囟等改变,注意有无惊厥、脑性尖叫等,定期测量头围,及时记录阳性体征并报告医生。

2.合理用氧 根据缺氧程度选择给氧的方式和浓度,维持PaO 2 在 7.98 ~ 10.64 kPa(60 ~ 80 mmHg)、血氧饱和度在 85%~ 95%,防止氧浓度过高或吸氧时间过长导致的氧中毒症状。呼吸衰竭或严重的呼吸暂停时,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并做好相应护理。

3.保证营养和能量的供给 不能进食者应给予管饲,遵医嘱静脉输液,液体量为60 ~ 80 mL/(kg·d),速度宜慢,于 24 小时内均匀输入,以保证患儿营养和能量的供给。

4.健康教育

(1)向家属讲解患儿病情、治疗效果及可能的预后,给予相应的心理支持和安慰,让家属接受新生儿患病的事实,减轻紧张情绪。

(2)如有后遗症,尽早指导家属带患儿进行功能训练和智力开发,对瘫痪患儿进行皮肤护理及肢体运动功能的训练,鼓励坚持治疗和随访;出院后按医嘱继续服用吡拉西坦等脑代谢激活剂,协助脑功能恢复。 rPfwhGsImAN1RXsLF/AD07TGgoqCL6SgLXNQZ4bEEzuHmEeJ0MzR/5f0I1qarSi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