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新生儿窒息

一、病因

1.孕母因素

(1)慢性或严重疾病:如心肺功能不全、呼吸衰竭、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炎、严重贫血、CO中毒及感染性疾病等。

(2)妊娠并发症: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糖尿病等。

(3)其他:孕母吸毒、吸烟或被动吸烟,孕母年龄≥ 35 岁或<16 岁及多胎妊娠等。

2.胎盘异常 如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和胎盘功能不全等。

3.脐带异常 如脐带受压、过短、过长致绕颈或绕体、脱垂、扭转或打结等。

4.分娩因素 如难产,高位产钳、臀位、胎头吸引不顺利;产程中麻醉药、镇痛药及催产药使用不当等。

5.胎儿因素 如早产儿、小于脑龄儿、巨大儿、各种畸形,如呼吸道畸形、先天性心脏病、宫内感染及羊水或胎粪吸入致使呼吸道阻塞等。

6.新生儿疾病 如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肺炎、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

二、发病机制

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引起呼吸、循环障碍,导致低氧血症和酸中毒,出现各器官缺血缺氧改变,严重者造成心、脑等重要脏器功能受损。

三、临床表现

1.青紫窒息(轻度窒息) 新生儿Apgar评分 4 ~ 7 分。新生儿面部及全身皮肤呈青紫色,呼吸表浅或不规则,心跳规则、强而有力,心率减慢(80 ~ 100 次/分),肌张力好,对刺激有反应,喉反射存在。

2.苍白窒息(重度窒息) 新生儿Apgar评分 0 ~ 3 分。新生儿皮肤苍白,口唇青紫,无呼吸或仅有喘息样微弱呼吸,心跳不规则,慢而弱,心率<80 次/分,肌力松弛,喉反射消失。

新生儿Apgar评分,见表 6-2。

表 6-2 新生儿Apgar评分

续表

3.并发症: 缺血缺氧性脑病、颅内出血;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肾衰竭;应激性溃 疡、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低血糖、低血钙及低钠血症等

四、辅助检查

1.血气分析 有助于了解缺氧及酸中毒情况。

2.血液生化 了解血清钾、钠、钙是否降低。

3.影像学检查 X线胸片、头颅B超或CT,必要时可做磁共振检查。

五、治疗原则

1.预防及治疗孕母疾病 做好妊娠期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2.及时复苏 按ABCDE复苏方案进行:A——清理呼吸道,B——建立呼吸,C—— 维持正常循环,D——药物治疗,E——评估,前三项最重要,其中A是根本、B是关键

3.复苏后处理 评估和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尿量、体温、血氧饱和度、皮肤颜色、末梢循环及神经反射等情况。及时纠正酸中毒、水及电解质紊乱。如并发症严重者,需转到 ICU病房治疗。

六、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不能维持自主呼吸 与羊水、气道分泌物吸入导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有关。

2.体温过低 与缺氧、环境温度低下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 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4.潜在并发症: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肾衰竭等。

5.恐惧(家属) 与病情危重及预后不良有关。

七、护理措施

1.维持自主呼吸,积极配合医生按ABCDE复苏方案依次实施抢救。

(1)畅通气道(A):婴儿出生后即置于预热的远红外线辐射床上,用温热毛巾擦干头部及全身;取仰卧位,肩部垫高 2 ~ 3 cm,使颈部微仰伸;立即清除口、鼻咽及气道分泌物,先吸口腔,后吸鼻腔。

(2)建立呼吸(B):包括触觉刺激和正压通气。①触觉刺激:拍打、弹足底和摩擦患儿背部促使呼吸出现,如出现正常呼吸、心率<100 次/分、肤色红润可继续观察。②正压通气:触觉刺激后无规律呼吸建立或心率<100 次/分,应用面罩正压通气,通气频率 40 ~ 60 次/分,吸呼比 1 ∶ 2,压力以可见胸廓扩张和听诊呼吸音正常为宜。面罩正压通气 30 秒后,如无规律呼吸或心率<100 次/分,需进行气管插管。

(3)恢复循环(C):胸外心脏按压。如气管插管正压通气 30 秒后,心率<60 次/分,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方法:用双拇指或中示指按压胸骨体下 1/3 处,频率为 120 次/分(每按压 3 次,正压通气 1 次),按压深度为 1.5 ~ 2 cm,按压或抬起过程中,双拇指或中示指指端不能离开胸骨按压部位。

(4)药物治疗(D):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使用药物。改善心脏功能,增加组织灌流和恢复酸碱平衡。

(5)评估(E):复苏过程中,每操作一步的同时均要评估患儿的情况,然后决定下一步的操作。

2.保暖 整个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患儿的保暖,可将患儿置于预热后远红外线辐射床上,病情稳定后置温箱中或热水袋保暖,维持患儿肛温在 36 ~ 37 ℃。

3.预防感染 护理操作过程中严格消毒和隔离。

4.复苏后监护 严密观察病情,监测患儿神志、肌张力、体温、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尿量;观察用药反应;防止出现并发症。

5.心理护理 与患儿家属沟通,耐心细致解答病情,减轻家属的恐惧心理,取得家属理解和配合。

6.健康指导 向家属介绍本病可能引起的后遗症,指导家属学会康复护理的方法。 YVaOX1O0Z16+PLww61+tUbIblWhK1tTx7n2zuMVdAmsw2AhjDfauepk+/9vIutJ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