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双碳”目标与生态文明建设

1972 年 6 月,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确定每年 6 月 5 日为“世界环境日”,揭开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篇章。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的主要原因是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全球性的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检讨工业文明发展模式以及其背后的征服论自然观。也就是说,环境问题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破裂引起的,而人与自然关系的破裂又是征服论自然观导致的,也意味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面临进一步的危机。

1987 年,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关于人类未来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在这部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利益的发展方式。换句话说,可持续发展要求当代人不能干让子孙后代痛恨的事。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非常广泛,包括环境、经济、社会等多个维度,其基本思想是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增长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促进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看,人类文明的发展可以分为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等几个阶段,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和一种新形态。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从原始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到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模仿和改造,再到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控制,这一发展历程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嬗变。在工业文明出现以前,人类对自然虽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并未超出自然的调整能力,人与自然的矛盾还未充分显露。然而,到了工业文明阶段,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对自然造成了严重破坏,导致人与自然关系失衡。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恩格斯也有过类似的说法:“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就意味着,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做自然的伙伴、朋友,而不是仆人或主人。因此,人类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向生态文明(图 2)。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它既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又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表现在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推动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力。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仍比较突出,污染防治任重道远。只有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转变发展方式,才能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我国要建设的现代化是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既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也体现了又好又快高质量发展要求,为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为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和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提供了科学路径。

图2 从原始文明到生态文明 Zfa7BEbyMmA1KUTn0AvFlMiUk91YW3nzAUbd5qOOh1/N24El/K0+lJONKVDbRo8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