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我国的“双碳”目标

1. 我国“双碳”目标的战略意义

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将其摆在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国家治理中更加突出的位置。2020 年 9 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国际场合重申,中国将采取更有力的政策和举措,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中国坚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战略定力,体现了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实现“双碳”目标是我国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的迫切需要。 自然资源是国家发展之基、生态之源、民生之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增长奇迹,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资源环境约束也越来越接近上限。2020 年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攀升至 73%和 43%。铁、铜、镍、钴等战略性矿产品供应长期依赖国际市场;近 70%的城市群、90%以上的能源基地、65%的粮食主产区缺水问题突出;对资源不当利用导致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另一方面是传统粗放的增长方式遇到了不可持续的危机。从长远看,相对于分布极不均衡的化石能源,如果能够构建起以风、光等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就将大大降低国际地缘政治对我国的影响,提高能源安全自主保障水平,对构建能源发展新格局具有战略意义。

实现“双碳”目标是我国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 迫切需要。 “双碳”时代,世界经济将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全球能源版图将面临革命性重构。地球上普遍存在的风、光,抹平了各国在自然资源上的差距,未来能源利用的重点将不再是资源争夺,而是技术竞争。事实上,新一轮产业竞争已经拉开帷幕。欧盟提出 2035 年前要完成深度脱碳关键技术的产业化研发,美国也计划在氢能、储能和先进核能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日本在可再生能源制氢、储存和运输、氢能发电和燃料电池汽车领域都具有优势,其目标是氢能利用的综合系统成本降低到进口液化天然气的水平。竞争远不止于此,在全球低碳转型的大潮下,能源、电力、材料、建筑以及生产制造、交通运输等多领域将出现一系列创新成果,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机不可失,我国必须迎头赶上,争创新优势。

实现“双碳”目标是我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迫切需要。 从发展的角度看,碳排放与大气污染物高度同根同源,发展绿色低碳能源与经济转型,是从源头上有效减少常规污染物排放。未来,随着末端污染治理的技术潜力收窄,源头减排将对我国2035 年乃至 2050 年重点地区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发挥更大作用。由此,推进“双碳”的行动,也是当前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着力点。从自然的角度看,自然生态系统是碳汇的重要来源。推进“双碳”,将进一步深化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之间的共生联系,通过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将带来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改善、空气质量净化等多重协同效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自然向好”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实现“双碳”目标是我国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迫切需要。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何去何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实现“双碳”目标,既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体现了积极促进国际大合作,让人类命运共同体行稳致远的大国担当。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我国引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谈判进程,积极推动《巴黎协定》的签署、生效、实施,推动构建全球气候治理新体系。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这意味着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付诸行动。以此向世界发出明确信号,那就是气候问题亟待解决,多边主义框架下的全球合作是解决气候问题的关键。 50EP24l27NWo4uISqPnFK6OUV0IdRSeMeiDh16K9msfnYZ4ffHqf4CgGDa5nCFW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