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2《中国文学》外译传播状况

就《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状况而言,郑晔(2012)在其博士毕业学位论文中,对涉及《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各种资料进行了梳理和分类。她把《中国文学》对外传播与接受状况划分为四个阶段:①1951—1965年:受到意识形态相同国家的欢迎;②1966—1976年:资本主义国家的知识分子读者增多;③1977—1989年:欧美国家专业读者增多;④1990—2000年:国外读者群流失,最后于2001年停刊。下面我们基于这四个阶段的划分,简明扼要地展现《中国文学》50年的对外传播状况。

在《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第一阶段(1951—1965年),期刊受到意识形态相同国家的欢迎。根据郑晔的研究,从1953年开始,外文出版社除了编译《中国文学》期刊外,还开始出版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本。其中一些是在《中国文学》上已经译介(节译)过的文学作品的单行本,这些译本与刊物互相配合,受到海外读者的广泛欢迎。1958年,《中国文学》英文版由季刊改为双月刊,1959年又改为月刊。1964年增出法文版季刊,1972年法文版由季刊改为月刊。《中国文学》英文版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再改为月刊,其出版周期的缩短以及增加出版法文版表明,《中国文学》在海外广大读者中的传播效果比较理想 。通过《中国文学》对古典和近代文艺作品的介绍,不少外国读者改变了其因海外媒体长期反动宣传造成的对中国形象的歪曲观念,增进了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刊发的译作中,《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李家庄的变迁》《屈原》《离骚》《阿Q正传》和《鲁迅短篇小说集》等作品,很受各国读者的喜爱,美国、日本、俄罗斯和西欧的各大国家图书馆及研究汉学(中国学)的主要高校图书馆都有订购《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社常常收到海外读者来信,有的读者在信中赞扬并感谢《中国文学》的出色工作,并详细地就某一期或某一部作品发表自己的感想,提出问题或建议,譬如,有些读者认为《中国文学》后来选译的作品政治气息太浓厚

在第二阶段(1966—1976年),《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对象逐渐以左派读者为主。据1966年3月统计,《中国文学》每期发行近2万份,发行地区遍及世界159个国家和地区。这个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知识分子读者增多,在美国、日本、俄罗斯和西欧的各大国家图书馆及研究汉学的高校图书馆对《中国文学》的收藏比较齐全。在这个阶段,《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的内容主要是经过编辑加工的以大庆、大寨等为内容的报告文学,其中包括“文革”前出版的《跟随毛主席长征》《胸中自有雄兵百万》等革命回忆录,以及鲁迅文章、毛泽东诗词等内容 ,而鲁迅文学的翻译是重点 。在海外读者中,有的读者把《中国文学》当作社会历史文本来阅读,有的读者把《中国文学》当文学文本来阅读,有的读者把《中国文学》的目录信息收录入有关中国文学的工具书中 。这显示了《中国文学》在海外传播接受效果较好,拥有不同的读者群,他们有着不同的阅读目的。

在第三阶段(1977—1989年),《中国文学》杂志译载了我国新时期内容真实、异彩纷呈的文学作品,受到外国读者的欢迎和关注。这期间译介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沙狐》等一二十篇小说被美国出版的《国际短篇小说选》选载 。这段时间,在《中国文学》译介的新时期女性文学作品中,小说与诗歌的译载量最大,其他的文学体裁有回忆录、报告文学、特写、散文等。此外,为了帮助海外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中国文学》还向海外的读者讲述了新时期女性作家各自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道路,以及作品的社会文化背景和风格内涵等,力图向海外读者展现丰盈立体的作家形象 。这段时期由于中国对外开放,基于中外文化交流的需要以及英语世界的读者对了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文学等的需要,《中国文学》杂志向英语世界译介了许多不同题材、反映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文学作品,对外译介的文学作品在海外传播接受效果都较为理想,杂志的发行量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美国不少大学用《中国文学》刊载的小说作为教材或参考读物 。但在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纸张涨价、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原因,《中国文学》的订阅量大幅降低。

在第四阶段(1990—2000年),《中国文学》国外读者群流失,在国内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国家不再为《中国文学》提供大量资金支持。为了增加经济效益,吸引更多的海外读者、汉学家和学习中文的学生,《中国文学》从1997年开始开设了“中英对照”栏目,每期刊登一篇中英对照形式的文学作品。至2000年,刊物全部改为中英文对照形式,译介内容大大缩减,西方读者对刊物的内容和翻译不满意,西方知识分子读者和欧美汉学家关注的只是鲁迅的作品,对“文革”文学兴趣不大,同时《中国文学》的“死译”“硬译”的翻译风格并不符合西方专业读者的期待规范,导致国外读者大量流失,发行量也锐减,在2001年停刊 。曾在《中国文学》杂志社工作的徐慎贵(2007)认为《中国文学》停刊有三个原因:一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国内全面实行市场经济,经济效益不佳的文学被边缘化;二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全面制裁,致使《中国文学》杂志在欧美地区的发行工作严重受挫;三是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文学社学贯中西的人才流失较多,导致翻译质量下滑 。徐慎贵先生归纳的第三个原因,印证了翻译家杨宪益后来的说法,即《中国文学》翻译人员的匮乏也是导致停刊的原因之一。除上述原因外,随着中国对外开放,中国与英语国家的文化交流渠道多样化,外国读者可以通过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渠道,也可以通过来华旅游、来华访学、学术研讨等方式了解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这就使得《中国文学》的订阅量减少,其在海外的传播接受效果下降,《中国文学》杂志社的经济效益不佳,最终停刊。 cYWdx/spse2TWr6/diesErvSjpPK1Jk+ES1fxV1KjUZVRGRcOBMfnzn1wkvDjNP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