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4 点的投影

2.4.1 点的三面投影

点是构成形体的最基本元素,点只有空间位置而无大小。

1)点的三面投影的形成

把空间点A放置在三面投影体系中,过点A分别作垂直于H面、V面、W面的投射线,投射线与H面的交点a称为A点的水平投影(H投影);投射线与V面的交点a′称为A点的正面投影(V投影);投射线与W面的交点a″称为A点的侧面投影(W投影)。

投影的表示方法约定:空间点用大写字母表示(如A),其在H面上的投影用相应的小写字母表示(如a),在V面上的投影用相应的小写字母并在右上角加一撇表示(如a′),在W面上的投影用相应的小写字母并在右上角加两撇表示(如a″)。如图 2.12(a)所示,空间点A的H、V、W面投影分别为a,a′,a″。

按前述规定将 3 个投影面展开,就能得到点A的三面投影图,如图 2.12(b)所示。在点的投影图中一般只画出投影轴,不画投影面的边框,如图 2.12(c)所示。

图2.12 点的三面投影

2)点的投影规律

由图 2.12(a)可以看出,过空间点A的两条投影线Aa和Aa′所构成的矩形平面Aaa x a′,与V面和H面互相垂直并相交,交线aa x 和a′a x 与OX轴必然互相垂直且相交于一点a x ,OX轴垂直于平面Aaa x a′。而aa x 和a′a x 是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当V面不动、将H面绕OX轴旋转 90°至与V面成为同一平面时,aa x 和a′a x 就成为一条垂直于OX轴的直线,a′、a x 、a三点共线,即aa′⊥OX,如图 2.12(b)所示。同理可证,a′a″⊥OZ。a Y 在投影面展平之后,被分为a Y H和 两个点,所以 OY W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点的投影规律如下:

①点的投影的连线垂直于相应的投影轴。

a.点的V面投影和H面投影的连线垂直于X轴,即aa′⊥OX。

b.点的V面投影和W面投影的连线垂直于Z轴,即a′a″⊥OZ。

c. aa YH ⊥OY H

这三项正投影规律,就是称之为“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三等关系。

②点的投影到各投影轴的距离,分别代表点到相应的投影面的距离。

a. a′a x = = Aa,即点的V面投影到OX轴的距离等于点的W面投影到OY W 轴的距离,等于空间点A到H面的距离。

b. = Aa′,即点的H面投影到OX轴的距离等于点的W面投影到OZ轴的距离,等于空间点A到V面的距离。

c. a′a Z = = Aa″,即点的V面投影到OZ轴的距离等于点的H面投影到OY H 轴的距离,等于空间点A到W面的距离。

3)求点的第三投影

根据上述投影特性可得出:在点的三面投影图中,任意两个投影都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因此,只要给出一点的任意两个投影,就可求出其第三投影,并且确定点的空间位置。

如图 2.13(a)所示,已知点A的水平投影a和正面投影a′,则可求出其侧面投影a″。

①过a′引OZ轴的垂线a′a Z ,所求a″必在该线延长线上,如图 2.13(b)所示。

②在a′a Z 的延长线上截取a″a Z = aa x ,a″即为所求,如图 2.13(c)所示。

或以原点O为圆心,以aa x 为半径作弧找到与OY W 轴的交点,过此点作OY W 轴垂线交a′a Z 于一点,此点即为a″,如图 2.13(d)所示。

也可过a引OY H 轴的垂线 ,再过 作与OY H 轴夹角 45°的辅助线,过交点作垂线向上交a′a Z 于一点,此点即为a″,如图 2.13(e)所示。

还可以过原点O作 45°辅助线,过a引OY H 轴的垂线并延长交辅助线于一点,过此点作OY W 轴垂线交a′a Z 于一点,此点即为a″,如图 2.13(f)所示。

图2.13 求点的第三投影

4)特殊位置点的投影

(1)投影面上的点

如空间点位于投影面上,则点到该投影面的距离为零(即空间点和该面投影重合),点在另外两个面的投影则位于投影轴上。反之,空间点的 3 个投影中如有两个投影位于投影轴上,则该空间点必定位于某一投影面上。

如图 2.14 所示,A点位于H面上,则A点到H面的距离为零。其H面投影a与A重合,V面投影a′在OX轴上,W面投影a″在OY W 轴上。同理,可得出位于V面的B点和位于W面的C点的投影。

图2.14 投影面上的点

(2)投影轴上的点

如空间点位于投影轴上,则点到两个投影面的距离都为零(即空间点和两个面投影重合,且位于投影轴上),点的另外一个投影则与原点O重合。反之,空间点的 3 个投影中如有两个投影重合且位于投影轴上,则该空间点必定位于某一投影轴上。

如图 2.15 所示,D点位于X轴上,则D点到H面、V面的距离均为零。其H面投影d、V面投影d′都与D重合,W面投影d″与原点O重合。同理可得出位于Y轴的E点和位于Z轴的F点的投影。

图2.15 投影轴上的点

2.4.2 两点的相对位置

1)两点的相对位置

两点的相对位置,是以其中一个点为基准,来判断两点的前后、左右、上下位置关系的。

空间两点的相对位置可以根据它们的同面投影来确定,每个投影图可以反映 4 个方位:H面投影反映它们的左右、前后关系,V面投影反映它们的上下、左右关系,W面投影反映它们的上下、前后关系,如图 2.16(a)所示。

若建立直角坐标系,空间两点的相对位置还可以根据其坐标关系来确定。将三面投影体系中的 3 个投影面看作直角坐标系中的 3 个坐标面,则 3 条投影轴相当于坐标轴,原点相当于坐标原点。因此,一点的空间位置可用其直角坐标表示为(X,Y,Z),其中X坐标反映空间点到W面的距离,Y坐标反映空间点到V面的距离,Z坐标反映空间点到H面的距离。

这样,两点的相对位置就可通过坐标值的大小来进行判断:X坐标大者在左,小者在右;Y坐标大者在前,小者在后;Z坐标大者在上,小者在下。如图 2.16(b)所示:X A > X B ,表示A点在B点之左;Y A > Y B ,表示A点在B点之前;Z A > Z B ,表示A点在B点之上,即A点在B点的左、前、上方。

图2.16 两点的相对位置关系

2)重影点

当空间两点位于某投影面的同一投射线上时,则这两点在该投影面上的投影重合在一起。这种在某一投影面的投影重合的两个空间点,称为对该投影面的重影点,而重合的投影称为重影。

在表 2.1 中,当A点位于B点的正上方时,即它们在同一条垂直于H面的投射线上,其H面投影a和b重合,A、B两点是H面的重影点,它们的X、Y坐标相同,Z坐标不同。由于A点在上、B点在下,向H面投影时,投射线先遇点A、后遇点B,所以点A的投影a可见,点B的投影b不可见。为了区别重影点的可见性,将不可见点的投影用字母加括号表示,如重影点a(b)。

同理,当C点位于D点的正前方时,其V面投影c′和d′重合,C、D两点是V面的重影点,它们的X、Z坐标相同,Y坐标不同。由于C点在前,D点在后,所以点C的投影c′可见,点D的投影d′不可见,重合的投影标记为c′(d′)。

当E点位于F点的正左方时,其W面投影e″和f ″重合,E、F两点是W面的重影点,它们的Y、Z坐标相同,X坐标不同。由于E点在左、F点在右,所以点E的投影e″可见,点F的投影f ″不可见,重合的投影标记为e″(f ″)。

表2.1 投影面的重影点 ZJQKeHXlUEJA2LK+wpBwjpH6BgOIBlq8hr5RR0jPdSkysR1UaCXRWzHpL7IItwh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