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篆书

一、篆书的定义

在传统的汉字书体中,篆书可谓起源最早,独具特点。它属于古文字,是最接近六书造字的书体。篆书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篆书专指大篆和小篆。郭锡良在《汉字知识》里是这样定义的: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应用的文字叫作“大篆”,秦统一天下后应用的是“小篆”。广义的篆书指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及其延属,包括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等。

虽然这种古老的文字因为年代久远,已经不太容易被现代人所识别,实用性很小,但由于篆书极具书法艺术价值,因此仍被保留在书法园地里,是书法家研习的主要书写字体形式之一。

以下将从广义的角度分别介绍篆书的四大类别: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和小篆。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可识文字,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图2-1)。1899年,甲骨文于河南安阳小屯村被一个村民偶然发现,有4500多个单字。甲骨文是用金属工具在龟甲、兽骨上契刻的,因而甲骨文以方笔为主。它的笔画瘦硬方直,线条质朴劲挺,字形大小参差,结体活泼自由,章法错落有致。

图2-1 甲骨文

(二)金文

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故又称“钟鼎文”。商周、春秋战国时期,因祭祀、纪年的需要,采用浇铸技术在青铜器上铸刻文字。由于书写工具和载体的不同,它一改甲骨文用笔的方折、纤细、平直为圆转、浑厚和多变。金文结构或工整圆熟,流畅饱满,或错落有致,风貌多姿,变化多样,形式更为丰富。金文的著名作品有毛公鼎上的铭文,于西周宣王时铸刻,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是成熟的西周金文(图2-2)。

图2-2 毛公鼎

(三)战国文字

图2-3 石鼓文(局部)

战国文字是战国时期不同地区使用的汉字的统称。战国文字的代表是石鼓文。石鼓文是战国初期秦刻石文字,因其石像鼓,故称为石鼓。它是我国最早的帝王纪事刻石,它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的过渡性字体,在书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石鼓文结体整齐规范,用笔古朴自然,章法纵横有致(图2-3)。

(四)小篆

小篆是秦朝标准书体。秦统一六国后提倡“书同文”,小篆由大篆发展而来,是大篆的省改。小篆字体点画均为线条,粗细一致,圆起圆收,其结体匀称齐整,章法纵横有序。小篆的书法精品有峄山刻石。它是李斯所书秦始皇诏,用笔圆转通畅,转角处都呈弧形,结体对称均衡,章法秩序井然。

二、篆书的起源与发展

如前文所述,距今三千年前就产生了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主要用于占卜。商周时期铸造技术发展成熟,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广泛流行,即金文。

金文之后,汉字的发展到了战国时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战国文字在汉字发展史中位于“上承春秋金文,下启秦汉篆隶”的重要环节。由于诸侯国各自为政,各国文字差异较大,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战国时期的文字可大致分为韩、齐、燕、赵、魏、楚六国使用的“六国文字”和“秦国文字”两大系统。“六国文字”笔画随意简化,形体结构较混乱,而“秦国文字”比较严谨统一,后世称为“籀文”或“大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的政策,在“大篆”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创制了“小篆”。小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将文字书体规范下来的产物。汉字发展到了小篆阶段逐渐定型,象形意味削弱,文字更加符号化。

自汉代起,书写便捷的隶书开始盛行,篆书开始衰退,失去了主体地位,逐渐变成了装饰性文字。

魏晋以后,虽间有篆书,但无新意。清朝邓石如变革小篆,自成一家,有“清代第一篆”之称。近代吴昌硕的石鼓篆书自出新意,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图2-4)。

图2-4 吴昌硕《墨梅石鼓文七言联》

三、篆书的点画

篆书的基本笔法只有平、直、曲三种。篆书书写时,要注意把握起笔藏锋、收笔回锋。运行时要始终保持中锋,也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点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其特点是“藏头护尾,笔立中锋”。

1.横(图2-5)

逆入藏锋至首端,转成圆锋向右行笔,行至末端转锋,向左回锋。

图2-5 横

2.竖(图2-6)

与横笔相同,仅方向变化。

图2-6 竖

3.转笔(图2-7)

横转竖,向左逆锋落笔,转锋向右行笔,顺锋向下行笔,行至末端提笔。

竖转横,向上逆锋落笔,转锋向下行笔,后逐渐转锋向右行笔,行至末端顺势收笔。

图2-7 转笔

4.弧笔(图2-8)

上下弧笔,起笔欲右先左,行笔弧度自然圆劲,保持弹性韧劲,行至末端提笔。

左右弧笔,起笔欲下先上,行笔把握弧度,保持中锋,送至末端提笔。写弧笔时要注意对称,两弧在中间地段衔接,衔接处要写得自然不留痕迹。

图2-8 弧笔

四、篆书的结构和章法

(一)篆书的结构

1.字形繁简变化

从各体篆书的分析可以看出,汉字的演化并不是简单的由繁到简的过程。无论甲骨文、金文还是其他古文字,往往是一字多形。有的以简代繁,对笔画较多的字进行简省;有的结体繁化,增强视觉美感。

2.结字相对匀称

篆书是一种平稳端庄、体势端正的字体,结字空间变化幅度不大,线条分布往往等距,留空显得统一协调。其中,以秦篆最为典型,体现了高度的秩序感。

(二)篆书的章法

章法是组织安排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承接呼应以及空白的方法。篆书的章法特点主要有两个。

1.排列匀整

篆书总体趋于工谨、整饬。行距与字距之间基本上都呈现出比较整齐的特征。一般来说,上下字距要大于左右字距。上下字间的空白相当于半个字的长度为宜,最多不超过一个字的长度。左右之间的字距一般都较密,以不超过半字宽为宜。

2.大小协调

篆书的章法排列要讲究大小协调,一幅字中不能有特别大或者特别小的字。内部饱满的字如全包围结构要整体略小,而局部开张的字则要稍伸长以拓展空间。

五、篆书代表作品赏析

(一)峄山刻石

峄山刻石又称峄山碑,分为前后两部分(图2-9)。前半部分为始皇诏,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共刻144字,赞扬了秦始皇的丰功伟绩。后半部分为二世诏,刻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共刻79字,记录了李斯随同秦二世出巡时请求在秦始皇刻石旁边刻诏书的情况。刻石毁于南北朝时期,现有七本重刻本,七本中以宋朝摹刻碑(据传为宋郑文宝所摹刻)最好,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名家轶事
书法鼻祖李斯的多面人生

李斯,功过昭著的秦朝宰相,因其人生的多面性被世人津津乐道。他是“起自闾阎”的一介平民,却在人才济济的秦宫当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他曾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立下赫赫之功,却在关键时刻矫诏害扶苏、拥立胡亥继位;他在无数政治斗争中获胜,却最终被宦官污蔑谋反腰斩于咸阳。他身上的标签很多,“千古一相”、文学家、法家代表都是对他的肯定,“权谋大师”“利己主义者”则是对他的嘲讽。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可是他鲜为人知的一个身份却得到了习书者的尊重——“中国书法第一人”。

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各异,秦朝统一后,跨区域文字交流具有极大的困难。李斯遂向秦始皇提出“书同文”的建议,并奉命制作标准字样,“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也就是在原有的篆书基础上删掉繁杂笔画,省略异体字形,整理出一套笔画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即小篆。为了在全国推广统一的文字,李斯亲作《仓颉篇》等书法作品作为模板,供大家临摹。李斯还有意识地赋予了汉字以书法艺术之美。他的书法笔力遒劲而不失轻捷,唐张怀瓘在《书断》中将李斯的小篆列为神品,并赞道:“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鲁迅更是感慨:“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二)峄山刻石艺术特点

(1)笔法上,起笔藏锋,行笔正锋,收笔回锋,圆起圆收,转角处都呈弧形,线条具有浑劲圆凝的强烈质感。

(2)结字上,对称均衡,严整有序。总体来看,结体布白均匀,但从纵向看,横向笔画稍向上提,抬高了字的重心,使得一些字下部留有较多空白,形成上紧下松的对比效果。

(3)章法上,秩序井然又不失灵动,具有节奏韵律感。

峄山刻石释文(部分)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専(专)惠,寴䡅(亲巡)远方。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

图2-9 峄山刻石(局部) R9udfNIo36EVrUHnvjHL6yTJgdYmVFM/rlsMA0a+b6wuVupRqFn9RFU5powHHAI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