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利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推动科教融合协同育人

一、案例综述

科研育人是我校“三全育人”十大育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充分利用高校科研资源,挖掘并发挥高校科研育人作用,进行深入思考并积极实践,不仅能够在内容和形式上极大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我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进程中,不断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充分利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开展自主科研,推进科教协同育人,将优质科研资源与人才培养过程相整合,发挥学科、平台、项目和团队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引领、依托和纽带作用。学院或课题组根据所承担的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学院项目,直接设立优秀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项目,或者邀请学生参与项目研究中等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过程,切实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科教协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研究生,部分学生获得赴国外联合培养的机会,并在知名国际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在科技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同时,开展科研活动培养了学生探索未知世界、勇攀高峰的创新意识,诚实守信、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敢于怀疑的批判精神,求善求美的伦理精神以及真诚协作的团队精神。

二、案例解析

1.案例思路与理念

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面临较大挑战,这些挑战表现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等。科研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对大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如果高校不能给予学生正确引导,将不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学校投入经费鼓励学生开展自主科研和科普活动,用高水平的科研支撑创新人才的培养。学校通过科研探求未知和创新创造的过程,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探究问题,借助团队的力量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利于培养学生志存高远、勤于探索、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学会分享和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和默默奉献的科研精神。

2.案例设计与实施

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进程中,不断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科教协同育人,完善高水平科研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将优质科研资源与人才培养过程相整合,发挥学科、平台、项目和团队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引领、依托和纽带作用。学校通过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实施方案中设置自然科学类“学院创新能力提升专项”“学科交叉与团队建设专项”“平台与成果培育专项”等科研项目,支持青年教师提升基本科研能力、在校优秀学生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优秀创新团队建设。设立人文社科类“科研平台和智库建设项目专项”,面向学生开放人文社科科研平台,积极开展学术报告会、读书会、学术论坛等学术活动,同时支持社科普及基地综合利用新媒体等多渠道,面向全校师生开展社科普及活动,全面提升科研育人的氛围和实效,扩大创新人才的协同培养规模,持续传承科学创新精神,为科学研究提供可持续性的人才储备。

3.工作实效与经验

(1)给予重点研究平台长期稳定支持,保障科研育人平台良好运转

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实施方案中设置“平台与成果培育专项”,加大对重点研究基地支持力度,整合“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的科研优势,搭建课程设计、科研活动及科技竞赛作为交叉枢纽,为科研资源助推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提供绿色通道。“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创了研究生培养“123”(一个主体、两家单位、三层管理)管理机制,围绕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开展选题和培养工作,夯实交叉学科知识,邀请其他学院相关教师,组成研究生联合培养小组,建立交叉学科指导团队。紧紧围绕联合项目申报、联合项目攻关、联合人才培养、联合举办会议等“四联合”培养模式,与国家电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南方电网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云南电网公司等建立联合培养实践平台,加强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及实践示范基地的辐射力。其先后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芬兰拉普兰塔理工大学等高校,就科研合作与研究生联合培养国际交流项目等签订合作协议,将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逐步推向制度化。学校开设了12门全英文课程,先后派出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383名,接收攻读硕士学位留学生40名,邀请国际上具有较高学术地位并具备深厚学术造诣的专家来我校开办专题讲座或前沿学术报告会。近年来,实验室共计培养已取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250余人,已取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1200余人。其中,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2名,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提名奖)获得者4人、重庆市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8人、重庆市优秀硕士论文获得者23人,部分优秀毕业生已成长为政府机关、科技教育、电力、军工等行业的高级管理人才或技术领军人才。

(2)加大科研经费支持,保障更多的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实施方案中设置“学院创新能力提升专项”“学科交叉与团队建设专项”等科研项目。其中,环境与生态学院赵纯副教授自2008年起就一直从事高级氧化深度水处理的研究工作,并在“前沿交叉研究专项”支持下培养了6名硕士研究生、2名博士研究生。受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共同支持,其中1名研究生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院士团队联合培养1年,所培养研究生曾获得2018年美国化学学会中国西南分会学术海报大赛一等奖,2019年重庆市生态环境技术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第十三届“iCAN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总决赛二等奖。药学院设立优秀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项目,对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的研究课题分类进行资助,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科研、自主结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王欣同学在“手性含氮杂环化合物库的构建及生物活性的筛选”课题下,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1篇,申请专利1项(申请号201910503825.8);陈敏同学在“pH/ ROS / GSH三重响应性一氧化氮负载材料逆转肿瘤耐药性研究”中充分调动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欲望,发表SCI一区文章1篇,中文核心期刊1篇。机械工程学院开展的“单兵便携式模块化地面侦察机器人研究”项目,培养硕士研究生10名、博士研究生1名,引进并培养青年教师1名,依托本项目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2项(获优秀结题1项)、SRTP项目3项(获优秀结题2项)、“雏鹰计划”项目2项(获优秀结题1项)、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新闻学院蒲俊杰副教授于2017年申请“西方左翼对当代美国资本主义民主的批判研究”中央高校基金项目,鼓励学生参与课题,带领学生参加第十二届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获一等奖。

新闻学院参加第十二届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

(3)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和科普活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艺术学院每年坚持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社科普及咨询和讲座、科普作品创作等活动,如面向全校学生开展“美美与共——舞蹈美育培养与传播”和“古典与现代的碰撞”舞蹈和声乐科普活动等,录制推广“社科五分钟”“美育人生——从舞蹈中感知美好人生”等。经略研究院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相结合,以“导师+学生”工作坊、专题读书会等特色方式进行思想培养,不断满足学生思想需求,启发学生紧扣时代思想课题、直面社会舆论话题,生动全面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大势、坚定理想信念,被评为“学校的网络思政与意识形态建设”先进单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样板。马克思主义学院以网络宣传平台、“红岩讲坛”、网络课程和干部培训中心等渠道和方式,致力于整合学科资源、发挥学科优势,广泛开展社科普及活动,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国际视野”系列科普讲座;举办“讲红色故事、讲革命精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一系列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宣讲活动及知识竞赛,并制作了宣传手册。新闻学院基地成员积极走出校门,先后举办近10场专题科普报告,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媒介素养知识科普活动。该基地与华龙网共同举办了2019“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重庆分站赛。此外,该基地举办了第五届“网络与新媒体讲习班”等活动,积极利用“小安大话传播”“小强传播”“羊村传播”“社科5分钟”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社科普及工作。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经略研究院”)科普读物陈列室

“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重庆分站赛启动仪式

三、案例点评

1.案例典型特征

科研育人是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学校通过对科研育人面临的困境及实现路径进行分析,认为充分利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开展自主科研,对科研育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既能够提升教研队伍的素质、增加智力资源、扩充知识体系及提升办学实力,又能够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案例推广价值

院领导高度重视科研育人工作,经过两年的建设,学校科研工作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科教协同育人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完成了项目申报时的预期目标和建设任务,达到了项目规划要求。

3.思考与建议

要继续跟踪科研育人工作形成的典型案例,加大对典型案例的宣传,发挥典型案例的引领示范作用。 ffyX2htE8x5eboPdMWzHXDcW9OTq9StZCYyoMBrA2gMWF+wbavVv7BjBPTH0d6K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