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将“中国建造”内涵价值教育融入土建大类课程思政

一、案例综述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我校土建大类教育教学改革贡献了令世界瞩目的建筑科技成果,培养了大量建设专业人才,为“中国建造”国际品牌的树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中国建设行业继续高速发展。“土建大类概论与研讨”课程思政建设,注重挖掘内涵,强化土建大类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课程充分发挥学院教学组织作用,建立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绪红、国家级人才杨庆山、全国优秀教师李百战、国家级人才陈波、重庆市土木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华建民(本课程负责人)等30位教授、副教授在内的教师团队,开展集体教研,积极探索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土建大类概论与研讨”课程思政体系;研究形成一套专业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品牌课程,并探索建立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二、案例解析

1.案例思路与理念

课程按照探索建立课程思政培养体系、研究形成成套教学方法、探索建立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的思路与理念开展工作。

一是探索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土建大类概论与研讨”课程思政培养体系。梳理新中国的建设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对“中国建造”国际品牌树立做出巨大贡献的重大工程项目,挖掘其中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精神元素;梳理工程建设中的科技力量,探索其中的科技创新元素。结合专业知识的传授、能力的提升,融合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的精神元素、科技创新元素,构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土建大类概论与研讨”课程思政培养体系。

二是研究形成一套在专业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塑造基础上的,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研究适应上述目标及课题体系的教学方法。

三是探索建立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结合学院绩效考核办法、管理组织架构,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

2.案例设计与实施

“土建大类概论与研讨”是土建大类基础课程,也是土建大类专业的必修课程,面向一年级新生授课,目标是介绍土木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所获成就及发展趋势,使学生对土木工程有一个概念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研讨培养大学生个性品质,使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环境和学习生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依据课程目标要求,课程总体分为三个模块:土木工程学科发展及前沿(2学时);岩土工程(含隧道、基础)、结构工程、桥梁及道路工程、土木工程抗震、土木工程抗风、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智能测绘等八个专题(每个专题2学时,计16学时);研讨(6学时)。

梳理每个模块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育人元素纳入专业课教材讲义和教学大纲,作为必要章节课堂讲授重要内容和学生考核关键知识。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在土木工程学科的进展及前沿模块中,当谈到土木工程学科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时,周绪红院士给同学们讲了钱塘江大桥的故事。钱塘江大桥是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现代钢桥,大桥的建设克服了多项技术难题,达到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七七事变”后,为了阻止敌人的进犯,茅以升含泪亲手炸毁了自己设计的钱塘江大桥,并怀着满腔悲愤写下了八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周绪红院士指出,钱塘江大桥建成于抗日烽火之中,它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座丰碑。他借此勉励同学们学习茅以升的家国情怀、巨匠风骨,秉持科研报国之心,敢于挑战、勇于创新,为国家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周绪红院士介绍了土木工程领域目前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指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加快科技创新,研制新材料、研发新体系新形式、探索新理论新方法、开发新技术、树立新理念和培养新人才。周绪红院士表达了自己对同学们的期望:“同学们,你们生长在一个好时代,学了一个好专业,你们的前途一片光明。能目睹国家的进步是幸运的,能够亲身参与祖国的建设更是幸福的。你们作为新时代的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学生,要勤奋学习、夯实基础、练就本领,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把自己的专业和兴趣与国家的需求结合起来,为担负起祖国建设的重任做好准备,在祖国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听完周院士的课,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课程,明白了学好土木工程专业,不仅有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更是国家的发展需要;体会到了“土木人”的工匠精神,坚定了学好土木工程专业的信念;深刻认识到发展应同国家发展相结合,要在祖国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工作实效与经验

通过“土建大类概论与研讨”课程思政建设,土木工程学院开展集体教研活动,探索建设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土建大类概论与研讨”课程思政培养体系;研究形成了一套专业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品牌课程,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的教学方法;探索建立了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周绪红院士为新生讲授“土建大类概论与研讨”课程,充分发挥了课程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重庆大学“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的校训,引领大学生牢固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远大志向。中新网、澎湃新闻、腾讯新闻、上游新闻等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引起强烈反响。周绪红院士也受邀在湖南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讲授课程内容,在全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中影响深远。

三、案例点评

1.案例典型特征

一是积极建设高水平团队,开展集体教研。课程充分发挥学院教学组织的作用,建立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绪红、国家级人才杨庆山、全国优秀教师李百战、国家级人才陈波、重庆市土木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华建民等约30位教授、副教授在内的教师团队,开展集体教研,确保课程建设及讲授质量。

二是紧密联系国家社会发展成果,深挖课程思政元素。我校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贡献了令世界瞩目的建筑科技成果,培养了大量建设专业人才,为“中国建造”国际品牌的树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中国建设行业继续高速发展。“土建大类概论与研讨”课程思政建设,注重挖掘内涵,强化土建大类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2.案例推广价值

该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在以下方面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如何建设高水平团队、开展集体教研;如何紧密联系国家社会发展成果,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如何构建课程思政培养体系及相应的教学方法。

3.思考与建议

课程思政建设任重道远,如何在坚持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塑造的基础上,突出价值引领,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还需进一步的思考和实践。 KB5vLezgOrHzI9Xexj0Baynm2GuISH63WZ26FfkAV3UkydithOTbGITRSIvdzhu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