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探索构建大学全生涯“双合双引擎”实践育人模式

一、案例综述

社会实践是高校实践育人的核心环节。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当前,随着全球化竞争的日益激烈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全面深化,大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行业技能,还要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因此,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紧扣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积极探索实践并提出“双合双引擎”实践育人模式,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服务国家有机结合,着力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切实提升实践育人成效。

二、案例解析

1.案例思路与理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相结合,提高工作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接收大学生实习实训制度。高校社会实践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增强自我认知和人生规划能力,而且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对培养单位而言,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信息反馈,能够为高等教育变革,特别是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期坚持把社会实践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围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结合专业特点,改革实践的内容和形式,精心设计校内以创新创业为导向、校外以社会生活参与为导向的社会实践项目。同时,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学年阶段和成长规律分层分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大一学年以思想教育发展和公益精神践行为主,大二学年以专业能力提升和创新创业意识激发为主,大三学年以服务观念树立和创新创业品格培养为主,大四学年以就业创业为主。学院通过不断完善机制建设、加强条件保障,促进学院实践育人工作有效开展。

2.案例设计与实施

“双合双引擎”实践育人模式的内涵是以国家人才培养目标与大学生成长内在要求相切合、以社会实际要求与大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相切合的“双合”为目标,以社会实践为中心环节,校内实施由“励志教育—专业拓展—社会实践—创新创业—选育典型(励志教育)”等环节构成的实践育人循环;校外实施由“成长目标—社会需求—社会实践—实践反馈—强化修正(成长目标)”等环节构成的实践育人循环,意在搭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平台,帮助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把国家导向与自身成才愿望、学校培养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内化为自觉要求,成长为国家期待、学校期望、自身期许的,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励志教育——学院指导每个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书》,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使实践育人的外在激励转变为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开展励志故事征集、编写励志画册、开设励志讲坛、举办“我的青春故事”报告会及优秀大学生事迹报告会、组织励志文艺演出等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励志教育氛围。

专业拓展——在第一课堂大力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基础上,紧密围绕第一课堂,举办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科技文化节、辩论赛等专业文化活动。同时,引导学生根据自身专业学习的水平,积极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勤工助学活动,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

社会实践——分类别广泛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包括生产实习基地、实习就业基地、参观体验基地及挂职锻炼基地等,结合“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将社会实践纳入教育教学总规划和教学大纲,作为必修课程设立相应学分;广泛开展“三下乡”、名企参观、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等活动,鼓励学生深入基层做调查、做研究,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创新创业——学院鼓励学生创新思维,举办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校友创业报告会、创业示范基地、材料科技园、创业项目孵化。学院深入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致力于依托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平台,广泛动员学生积极投身科技创新洪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

选育典型——学院实施典型引路计划,开展“材料先锋”评选、“优秀学生干部精英训练营”,特别是学院材料加工工程本科生支部持续推进“薪火相传计划”,先进带后进,重视优秀传承;聘请杰出校友担任“职业生涯规划”校外导师,广泛发掘、培育学生身边的典型,发挥榜样的激励示范作用。

成长目标——学院广泛开展“大学生成长成才之路”等主题活动,开展“我的成长目标”交流活动,举办行业领军人物事迹报告会、“榜样的力量”主题宣讲会,通过“请进来”,让行业领军人物现身说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思考,自觉将自身成长与目标设计结合起来。

社会需求——学院紧扣时代脉搏,及时了解、把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教育发展趋势。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的密切合作,举办专场招聘会,并通过调研分析社会需求及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规律和特点,总结最新行业人才素质的需求标准,预测其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同时,学院邀请企业高管、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和专业咨询师走进学院,开设求职就业工作坊,帮助学生正确研判就业形势。

实践反馈——学院组织开展实践成果总结,建立“学生+学校+单位”的反馈机制,通过对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记录材料、新闻宣传、调研报告等进行考核评估,实现学生自评、学院考评和社会参评的多元评价反馈,这样会使大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调动他们朝向全面发展的更高目标努力的自觉能动性。

强化修正——建立总结反馈机制,通过社会实践成果分享会、优秀实践活动事迹、优秀调研报告、先进社会实践个人、优秀团队报告会等,不断深化实践成果,引导学生再次了解自己,认清社会实际需求,正视自身优势与不足,修正发展目标,强化综合素质。

3.工作实效与经验

实践育人成效逐渐显现,更多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世情,这激发了学生的时代责任感,自觉进入艰苦行业和地区,在祖国需要的地方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涌现出一批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优秀学生。管理体制机制初步形成,整体规划(成立领导小组、团委负责实施推进、学院负责考评、新闻宣传中心负责宣传报道);统筹管理(纳入教学大纲,规定相应学时学分);考评激励(考评结果作为学生综合测评、奖助学金评定、推先评优的依据;对于带队老师和指导老师给予相应酬劳,并作为年度工作考核的参考依据);条件保障(后勤补给经费投入、社会赞助和捐助、“学校+学院+学生”共同承担);导师队伍(导师资源库、鼓励政策);基地建设(校企、校地合作,多方联动)。学院打造出一系列品牌活动,包括科技文化节、辩论赛、优秀大学生事迹报告会、材料先锋”评选、优秀学生干部精英训练营、“薪火相传”志愿服务、“巴蜀材人”社会实践等一批品牌实践活动等,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020年11月科技文化节

2018年8月智博会志愿服务

2018年7月“巴蜀材人”社会实践

三、案例点评

1.案例典型特征

一是该模式按照学生成长成才发展规律,形成了“启蒙—规划—体验—对接—验证—反思”的逻辑闭环,逐步递进,衔接有序。自学生入校起,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结合个人性格、兴趣爱好及能力制订成长目标和人生规划。然后,通过实践体验获得经验和感悟,进而主动寻求对接或调整方向再对接。接着,通过持续深入的社会实践,学生对自己初步制订的成长目标、长远规划进行重新思考和认识。最后,在验证和反思的基础上,查找自身专业知识、能力素质与社会发展要求的不一致和成长规划与社会需求的不吻合之处,从而自觉寻求自我综合能力的提升和成长路径的修正。

二是该模式形成了人才培养空间和时间维度的统一。围绕培养不同类型的拔尖创新人才,学院实践活动分为:根据当前创新创业的需求,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组织社会实践项目(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生产实习等);根据学生成长规律,结合专业特点组织的社会实践项目(大一以思想教育和公益精神培养为主,包括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大二以专业能力提升和创新创业意识激发为主,包括科研探索、专业实习等;大三以服务社会和创新创业品格培养为主,包括社会调研、挂职锻炼等;大四以就业创业为主,包括就业见习和创业实习等)

2.案例推广价值

该模式按照学生成长成才发展规律,形成了“启蒙—规划—体验—对接—验证—反思”的逻辑闭环,实现对学生校内校外育人的统一,为有效整合高校内外各方资源,形成教育共振,提升实践育人成效,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3.思考与建议

以社会实践为中心环节的“双合双引擎”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可以实现国家导向、社会需求与学生个体成长成才发展规律的互通、学校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互联、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互补,能够提升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但这一模式也存在待修正和完善之处,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改善。 JFdo5wvguod2bMOjh/FP9yKrrXZSDgs0bMVsyNdCJ8nQnXDHuRq9hQv3PN+Xsfe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