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头单位 :党委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责任单位 :党委办公室、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党委保卫部(处)、党委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校团委、校长办公室、发展规划处、人事处、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计划财务处、后勤管理处、房地产管理处、信息化办公室、校医院
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着力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危机干预保底线,个体咨询化困境,素质训练促发展,生命教育树意识,课堂教学播知识,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各方面,构建“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加强知识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力争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全覆盖;开展宣传活动,营造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提高师生心理保健能力;强化咨询服务,积极构建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自助与他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体系;加强预防干预,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测评,建立“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转介诊疗机制,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拓展培养基地。
①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课程(2学分,32学时)纳入学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丰富教育教学形式,创新教育教学手段,持续提升课程质量,扩大课程覆盖面及影响力。[责任单位:教务处、党委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完成时限:长期坚持]
②研究新时代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组织编写适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责任单位:党委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教务处;完成时限:2020年10月前]
③开展8学时本科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普及教育。[责任单位:教务处、党委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完成时限:2019年9月开始,长期坚持]
①打造心理品牌活动。在新生入校、毕业季、“5·25”心理健康节、世界精神卫生日等时期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传播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的现代文明理念和心理健康意识。[责任单位:党委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党委教师工作部、校团委、校医院、各学院;完成时限:长期坚持]
②主动占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阵地,建设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和新媒体平台。广泛运用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心理保健能力。[责任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党委教师工作部、校团委;完成时限:长期坚持]
③广泛开展各种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文体娱乐活动、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积极心理体验活动,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责任单位:党委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党委教师工作部、校团委、各学院;完成时限:长期坚持]
④结合“辅导员年度人物”“百佳心理委员”“先进班集体”“五四表彰”等各类评优评奖活动,选树师生心理健康宣传实践典型。通过先锋模范作用,彰显积极心理品质在学生卓越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引领学生主动成长。[责任单位: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校团委、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各学院;完成时限:2019年开展,长期坚持]
⑤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支持学生心理健康社团,鼓励班级心理委员、学生骨干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长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调适能力,积极进行心理健康自助互助。[责任单位:校团委、党委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各学院;完成时限:长期坚持]
①争取以多种形式,整合学校、行业、社会优质资源,创新和完善心理健康服务提供方式,通过“校社合作”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专兼职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保障队伍。[责任单位:人事处、计划财务处、党委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完成时限:2020年10月前]
②完善体制机制,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值班、预约、转介、重点反馈等制度,为师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咨询服务。扩大指导与咨询服务供给,缩短预约等待时间。[责任单位:党委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完成时限:长期坚持]
③提升咨询师的专业素养。持续开展案例督导和个人成长体验、同行交流分享,持续规范培训,不断积累,让学习成长贯穿咨询师的整个职业生涯。[责任单位:党委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完成时限:长期坚持]
①把心理健康教育与运动结合,通过体育锻炼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愉悦身心、激发活力。《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评定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评优与评奖;测试成绩评定不及格者,学年成绩评定为不及格;学生毕业时,《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或肄业处理。[责任单位:教务处、体育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完成时限:2019年9月开始,长期坚持]
②把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结合,强化大学生积极情感和健康心态。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诗词、绘画、书法等活动,沁润心灵,涵养品德,陶冶情操;依托文学戏剧,通过心理情景剧演出、成长故事征文与演讲、阅读经典与感悟分享等,展现大学生追求梦想、努力进取等精神。[责任单位:党委宣传部、校团委、党委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党委研究生工作部、艺术学院、美视电影学院、博雅学院及其他学院;完成时限:2020年10月前]
③把心理健康教育与音乐结合,通过举办歌曲创作与演唱等活动,鼓励大学生唱响心声、唱出梦想,展现自立自强、乐观向上的青春风采。引入自然声景的前沿概念,帮助学生放松、舒缓,回归生活的本真、美好。[责任单位:党委宣传部、校团委、党委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党委研究生工作部、艺术学院、美视电影学院及其他学院;完成时限:2020年10月前]
①对所有本科生及研究生新生开展心理健康素质在线测评,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结合北京大学开发的心云健康测试系统、教育部组织研发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提升测评覆盖面和科学性。[责任单位:党委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完成时限:长期坚持]
②开展心理健康素质测评前的普及教育,提升心理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提高测评信度、效度。[责任单位:党委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完成时限:长期坚持]
③针对心理健康素质测评发现需重点关注的同学,通过二次访谈或团队辅导等形式进行预防干预,并培育其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责任单位:党委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各学院;完成时限:长期坚持]
①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鼓励学院设立二级心理辅导站。[责任单位:党委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各学院;完成时限:2020年10月前]
②修订《重庆大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梳理科学危机应对流程,落实职责,多部门协同联动,排除校园安全风险隐患。[责任单位:党委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党委教师工作部、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法制办)、党委宣传部、党委保卫部(处)、教务处、后勤管理处、校医院;完成时限:2019年底前]
③建立转介诊疗机制。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签订转诊协议;为心理危机师生转介诊疗搭建绿色通道;必要时,邀请精神科专科医师会诊、危机干预;配合学院转诊疑似精神障碍者到精神专科就诊。(责任单位:校医院;完成时限:持续完善)
④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严重精神障碍、精神障碍学生的健康管理,充分发挥其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促进作用。[责任单位:校医院、社区工作办公室、党委保卫部(处);完成时限:持续完善]
①在目前基础运行经费基础上,增加生均经费投入,用于专兼职咨询师聘用、培训及师生心理健康服务活动。(责任单位:计划财务处;完成时限:2020年10月前)
②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设立A校区心理发展辅导室、心理测评室,建设积极心理体验中心、团体活动室、综合素质训练室等,建设校内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拓展培养基地。[责任单位:房地产管理处、基建规划处、党委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完成时限:2020年10月前]
③对提供心理育人公共服务的教师给予绩效认定、评优评奖、培训发展等保障。[责任单位:人事处、计划财务处、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党委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各学院;完成时限:2019年底]
④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员工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重视对班主任、辅导员、研究生导师、学业导师以及其他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责任单位: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后勤管理处、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各二级党组织;完成时限:长期坚持]
⑤在重庆市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基础上,进一步夯实基础工作,推进特色工作,积极创建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责任单位:党委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完成时限:长期坚持]
①根据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修订《重庆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和《重庆大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提升工作统筹性、前瞻性、针对性。
②将心理育人工作内涵“嵌入”“三全育人”整体工作计划、考核指标等,体现在学生工作的各个方面。
①持续助力培养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②持续合力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乐观开放的、健康心态的一流人才。
③加强知识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不断扩大心理健康知识教育覆盖面。
④打造有吸引力的网络新媒体,营造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提高师生心理保健能力。
⑤建立心理健康重点关爱学生动态信息表,分级开展心理健康关爱。
⑥夯实心理危机转介诊疗机制,将严重精神障碍纳入国家管理系统,通过家庭医生签约对精神障碍学生进行健康管理。
⑦建设校内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拓展培养基地。
①研究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融合模式及协同机制。
②探索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学生心理素质训练模式。
③进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体制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