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重庆市打造青年人才荟萃地研究
——基于政策研究视角

重庆大学、重庆人才发展研究院、重庆现代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

摘 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专章论述,明确了三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青年强则国家强,近年来,全市重点推进青年人才荟萃行动,并在《重庆市“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实施青年科技人才荟萃行动。本研究通过分析 2005—2022 年重庆市现存有效的青年人才政策制定情况,采用NVivo12分析工具进行政策文本分析,选取重点政策与成都、上海、南京、武汉等城市对标政策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近年来重庆青年人才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重庆打造青年人才荟萃地提供思考借鉴。

关键词: 青年人才 政策分析 青年人才荟萃地 重庆

一、重庆青年人才政策制定概况

近年来,重庆市紧跟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结合发展实际和需求,根据重庆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2022年 1月编制的《重庆市人才政策汇编》,2005—2022年共出台了119份人才发展有关政策文件。涵盖了人才引进政策、人才培养政策、人才流动政策、人才评价政策、人才激励政策、人才管理政策、人才平台载体政策、人才服务政策、综合政策、党管人才政策10种类别。对这119份人才政策进行进一步筛选分析,共梳理出15份针对重庆市青年人才发展制定的政策,见表1。

表1 重庆市青年人才政策概况

续表

(一)政策发布情况

1.政策发文时间

重庆市现行有效的青年人才政策发布时间集中在2017年、2020年和2021年三个时间段,其中又以2017年最为集中,共发布了包括《重庆市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在内的6份政策,且6份政策全是针对博士后人才的政策。2016年,《中共重庆市委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正式出台,更好地发挥博士后制度在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因此,2017年 2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实施意见》,在该政策的指导下,接连出台了其他 5份支持博士后发展的针对性政策。另外,2020 年和 2021 年也是出台青年人才政策的“小高峰”,分别出台了针对青年人才流动、青年人才引进、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等诸多方面的政策。2007年、2010年、2012年分别出台了一份青年人才政策,分别对突出贡献青年专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三个方面进行政策规划,这三个时期的青年人才政策相对来说较为常见,还没有形成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对象、支持举措、支持方式等各方面完备的政策内容,青年人才政策体系尚未形成。

2.政策文种

政策文种是指政策颁布采用的形式,主要包括方案、规划、意见、办法等,不同的政策文种具有不同的政策效力,可以根据政策文种的不同来分析政策的规范性、约束性、指导性和操作性。通过对 15份重庆市青年人才政策的梳理发现,15份政策中办法类政策有 7份,措施和计划类政策各有 3份,方案和意见类政策各有 1份(表2)。办法类政策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较弱的规范性和约束性,与措施和计划类政策较强的规范性、约束性和指导性互补,能较好地推动相应政策落地实行。总的来说,重庆市青年人才政策文种匹配度较好,政策间协调性较好。但政策文种除以上5种以外,还有规定、条例、细则等,在现行有效的重庆市青年人才政策中还没有涉及,政策文种架构系统性还有所欠缺。

表2 重庆市青年人才政策文种统计

3.政策支持对象

政策支持对象是一份政策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主要的利好人群或管理人群。由于青年人才涉及范围广,政策制定过程中为使支持对象更加集中,往往会明确一到两类青年人才为主要支持对象予以重点扶持。重庆市15份青年人才政策中,除《重庆市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是针对所有青年人才的普惠性政策以外,其他均为有特定支持对象的针对性政策。其中有 9份针对博士后、2份针对留学回国人才、2份针对高端中青年人才、1份针对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可见目前重庆市青年人才政策绝大部分集中在对博士后人才的支持上,对本科生、硕博研究生、创新创业型青年人才等的支持力度还很欠缺。

(二)重点举措分析

1.政策举措文本编码情况

将15份重庆市青年人才政策导入NVivo12进行文本编码分析,将典型政策支持举措代表的词条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核心编码三级编码处理,整合成一级节点、二级节点和编码条。编码结果见表3。

表3 重庆市青年人才政策文本编码情况

续表

2.政策举措文本分析

文本编码分析结果显示,重庆市青年人才政策主要有以下 9 个方面的重点举措。一是安居保障。市级和区县统筹为符合条件的青年人才发放购房或安家补贴;为青年人才提供免费人才驿站、贷款支持、首次购房个人所得税补助、免征契税等相关优惠政策。二是发展支持。在科研支持上,对符合条件的青年人才项目给予定向支持;改进博士后工作站设站和培养方式,结合重点科研基地和项目重点培养博士后人才;对符合政策支持条件的青年人才在评优评先中予以政策倾斜。三是环境营造。支持青年人才参加国内外高端学术交流活动,为青年人才发展提供挂职锻炼或兼职锻炼等方面的实习实践活动;为青年人才提供个税减免、子女入学、住房保障等服务。四是激励支持。包括成果转化激励、创新创业激励、待遇激励、评价考核激励等具体举措。五是经费资助。包括人才专项资助、创新创业资助、博士后基地资助,并制定专门的博士后经费资助管理办法。六是平台支持。增设博士后培养平台,并对成功创建国家级流动站和工作站的设站单位给予经费资助;搭建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支持校企联合共建的协同创新中心、产学研合作基地等。七是人才流动支持。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技术技能人才和科研人员到高校兼职任教,推动高校骨干教师与科学城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双向互聘交流,并对高校科研人员到科学城离岗创办企业、兼职创新或在职创办企业的给予配套政策保障。八是优化人才专项。包括“博新计划”、“留创计划”、“塔基”计划、“突贡专家”计划等,实施针对性政策扶持。九是优化体制机制。完善博士后制度,改进博士后站点设站和培养管理方式,健全评价方式方法,同时强化用人单位主体责任,给予用人单位更多自主权支持用人主体主动吸纳和培养青年人才。

3.现有政策特征总结

一是以培养政策为主,以引进政策为辅。15份青年人才政策中培养型政策有7份,占比47%。由于大部分青年人才仍处在成长发展阶段,对培养型政策的需求比较大,且从政策执行可操作性和效用发挥最大化角度来说,培养型政策更易实现青年人才大规模集聚效应,也更有利于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本土人才。引进类青年人才政策则重点针对博士后,以及在自然和社会科学领域有较高成就和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

二是聚焦博士后激励政策,对本地高校本硕博在校生激励不足。15份青年人才政策中有9份是针对博士后的激励政策,涵盖引进、培养、管理、流动、评价、平台搭建等方面,博士后激励政策体系已相对完备。但对高校本、硕、博在校生激励政策则几乎没有,相关的政策也仅零星散见于高校自身的激励政策当中,缺乏引导本地高校本、硕、博学生毕业后留渝发展的激励政策,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本地高校毕业生流失。

三是以物质形式激励政策较多,以平台和环境留人的政策较少。对于青年人才来说,选择在一个地区发展除安居保障、奖励金激励等物质激励以外,更看重科技创新发展平台建设情况、创新创业氛围、综合发展环境、子女就学和父母养老等综合性问题,但重庆针对这些的政策目前主要集中在高层次人才有关的政策中,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重庆青年人才荟萃地的建设。

二、重点青年人才政策对比评估

根据近年来重庆市青年人才政策制定和实施情况,报告选取《重庆市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重庆市进一步加快博士后事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两份有代表性的青年人才政策为主要对比分析对象,同时选取上海市、杭州市、成都市、武汉市、南京市5个对标地区的对标政策,形成对比分析结果。

(一)《重庆市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

该政策主要从安家补贴、住房保障、创新创业支持、成长支持、实习实践支持、用人主体支持、数据动态监测、发展环境支持等方面对青年人才在渝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以该政策为对比主体,对比其他地区政策支持情况,主要有以下对比结果。

一是在安家补贴上,为来渝发展青年人才提供基本安家保障。按照青年人才学历学位、职称职级、所在区县提供最高5万元安家补贴,区县按照1∶1予以补贴。对标地区中,杭州市在市级各类人才计划中增设青年人才专项,对入选相应专项的青年人才给予最高100万元的安家补助。成都市对符合条件的青年人才按学历学位给予本科 1万元、硕士 3万元、博士 5万元安家补贴。重庆市对青年人才的安家补贴范围更大、支持力度也相对更大,且与区县联动实施,增加了政策支持力度,同时有助于区县集聚青年人才。

二是在住房保障上,提供青年人才驿站和购房支持。来渝青年人才最长可免费入住青年人才驿站1个月,对于长期租住的予以租金减免,满5年可以成本价购买,对有特殊贡献的青年人才奖励房屋产权。对标地区中,成都市提供人才公寓,人才来蓉前可在线申请,对符合条件的人才在成都东部新区购买人才公寓享受政策面积8折优惠。南京市对符合申领条件的博士、硕士、学士按每人每月2000元、800元、600元享受最长36个月的住房租赁补贴。重庆市对青年人才住房保障支持方式灵活多样,对青年人才来渝临时居住、租房、购房等全周期予以支持保障,政策优势明显。

三是在创新创业支持上,打造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小镇,提供创业金融支持。支持青年科研人才开展基础科学研究,提供1万个创业工位和最高200万元创业免抵押贴息贷款,遴选优质项目给予最高 50万元支持。对标地区中,上海市利用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专项资金,对青年英才的创新创业给予支持,提供专项融资支持。建设“青年创业示范基地”,开设“青年创业领袖”培训班,筹建“上海市青年创业家协会”。杭州市提供青年人才创业经营场所房租补贴和5万~20万元创业项目资助。对培训数量、质量达到相应标准的创业培训机构给予 12万元奖励,给予考核优秀的市级大创园、留创园 10万~30万元运行经费。对于海内外青年人才携项目来杭创办企业,经评审给予20万~500万元的创业资助,特别优秀的项目可“一事一议”。南京市从设立青年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专区、加大创业扶持、经营补贴、税收支持、场租补贴和评优奖励、拓宽创业融资渠道、遴选优秀创新创业项目等方面予以支持。重庆市对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支持方式和渠道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尤其要在创新创业培训、创业税收支持、创新创业融资渠道拓宽等方面予以进一步优化。

四是在成长支持上,提供人才专项支持和推优推先支持。对青年人才入选英才计划的,给予10万元人才奖励金和40万元科研经费支持,并对青年人才在职称评审、推优推先上予以政策倾斜。对标地区中,上海市举办上海市青年英才培训班,并在晋升提任、交流任职、各类人才培养锻炼(支持)计划中予以优先支持。支持青年拔尖人才境外访学研修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学术交流活动。推优推先上予以政策倾斜。授予“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称号,颁发荣誉证书。优先推荐申报参选国家“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武汉市提供青年人才推优政策倾斜。建立优秀青年人才储备库,支持优秀青年人才领衔或深度参与国家、省市级重大计划项目,牵头组建各类科研学术机构、产业协会联盟等组织,选派参加学习培训、考察等活动。南京市对青年拔尖人才主持的项目,择优给予最高50万元配套资助。优先推荐申报省级以上人才计划和市级以上人才荣誉。对比来看,重庆市对青年人才成长的支持举措在青年人才晋升提任、交流任职、培养锻炼、项目资助等方面支持举措还有一定的欠缺,需要在后期政策制定中予以完善。

五是在实习实践上,支持开展大学生实践体验活动。对来渝参加见习活动的青年人才每月给予 1300元的补贴。对标地区中,上海市建立“上海市青年英才实践基地”,安排青年管理英才到基地锻炼。杭州市对符合条件的海内外大学生和在校高技能人才,每月给予2000元的实习补贴,国(境)外来杭实习的,再给予2000元交通补贴,并选择一批具有杭州市急需学科背景的优秀博士生到特色小镇、产业平台挂职任职。成都市为海内外优秀大学生和青年人才来蓉实习见习购买商业保险,对留蓉工作的给予 5000 元/人的奖励。支持企业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给予毕业两年内的见习人员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80%的生活补贴。南京市大学生见习期内可按规定享受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80%的生活费补贴。组织开展专业化培训交流,并推荐参加市级以上高端研修培训。对比来看,重庆市青年人才实习实践政策支持力度和方式略显薄弱,实践基地建设、鼓励留渝实习、专业化交流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举措还有所欠缺。

六是在用人主体支持上,对用人单位吸纳青年人才就业予以支持。给予中小微企业2000元/人就业补贴,部分企事业单位可使用特设岗位聘请青年人才。对标地区中,杭州市建设市级标准化众创空间并予以最高 150万元运营经费资助和最高 30万元奖励。对杭州市众创空间联盟和在杭高校众创空间联盟等协会组织给予每年最高50万元活动经费资助。南京市按2000元/人给予小微企业吸纳就业补贴,且可按企业实际缴费金额给予1年的社会保险补贴。对比来看,重庆市在对用人主体吸纳青年人才的政策支持上,与对标地区力度和方式基本一致。

七是在青年人才数据动态监测上,按季度定期发布青年人才发展指数,实时监测青年人才发展情况。对标地区中,成都市搭建校企人才培养信息对接平台,动态发布企业人才培养需求。南京市每年上半年发布南京市“八大产业链”高层次紧缺人才目录,根据目录拟订引才计划。对比来看,重庆市注重对青年人才工作予以动态监测和评估,其他地区重在对青年人才需求目录予以动态更新。

八是在发展环境支持上,建立青年人才服务“云平台”,提供各类服务。对符合条件的留学回国青年人才免征车辆购置税。举办“重庆菁英汇”系列人才交流活动。对标地区中,上海市注重青年人才典型宣传,安排入选上海市青年创业英才开发计划者参与“梦想创业团”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整体宣传。成都市要求国有企事业单位在年度招聘计划中安排不低于30%的就业岗位,定向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南京市为青年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一站式”线上服务,并将青年拔尖人才纳入全市各级党委(党组)联系服务专家重点对象,建立定期问需、结对服务制度。重庆市除了提供全方位青年人才服务,还在青年人才购车、青年人才交流活动等方面予以支持,措施更加多样和具有吸引力。

(二)《重庆市进一步加快博士后事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

该政策主要从博士后资助、博士后招收、博士后成长平台、博士后成长通道、博士后创新成果转化、博士后管理服务水平等方面对博士后在渝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以该政策为对比主体,对比其他地区政策支持情况,主要有以下对比结果。

一是在博士后资助上,形成全周期、多样化资助模式。对博士后入站前、在站期间、出站留渝等阶段实施针对性资助,并与博新计划、博士后倍增计划、博士后自然科学基金专项等联动实施,最高资助金额可达104万元。对标地区中,上海市实施“超博计划”,政府资助和设站单位联合资助,最高资助可达40万元;杭州注重给予博士后生活补贴,最高资助达 57万元,并提出对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和省级博士后科研项目资助的,市财政给予1∶1配套资助;成都市博士后资助与科研项目资助、省博新计划联动实施,最高可资助76万元;武汉市设置博士后安家补助、津贴补助、科研补助、专项补助等,最高可达50万元;南京市根据博士后入站级别、入选博站资助项目级别予以资助,最高资助20万元。总的来说,重庆市博士后资助周期全、力度大、方式多,竞争优势明显。

二是在博士后招收上,鼓励招收海外博士,多措并举招收博士后。给予海外博士后 10万元科研启动资金,联合市外设站单位引才,对博士后招收做出贡献的单位和组织予以奖励,并授予“引才大使”荣誉。明确博站每招收 1名全职博士后补助5万元。对标地区中,杭州市对博士后在站期间给予用人单位每人两年16万元日常经费支持;成都市每年发布全省博士后招收需求目录,鼓励博士导师、引才单位和个人推荐博士后;武汉市鼓励博士后工作站与流动站联合招收、培养博士后人员;南京市主要从对设站单位予以税收支持、每引进1人奖励2万元、与紫金山英才先锋计划联动等方面鼓励招收博士后。重庆市博士后支持政策方式多样且激励性和可操作性更强,支持力度更大,政策优势明显。

三是在博士后培养平台建设上,鼓励企业和博士导师设站。对企事业单位设站予以支持,并对“博士后创新导师工作室”给予5万元资助,特别优秀的给予50万元资助。对标地区中,杭州市对新设的国家级博站、省级博站分别给予 100万元、50万元资助;成都市对新设的博站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给予 20万元资助;武汉市给予新设的博站最高100万元支持,并分别给予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基地50万元、20 万元的启动资助;南京市对国家级和省级博站分别给予 60 万元、20 万元资助,对新入选国家级和省级博站分站的企业给予 20万元资助,对入选市级准博站的企业资助5万元,并在每年对评选的优秀博站奖励10万元。可见重庆市在博士后培养平台支持举措上力度有所欠缺,尤其是在优秀博站评选及激励举措上有待优化。

四是在博士后成长通道上,在博士后进编、高级职称评审、人才专项评选上予以支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按“先进站、后进编”的方式培养青年人才,明确全职博士后进站一年可申请副高职称,三年可申请正高职称,鼓励英才计划“青拔”“博新”等人才项目向博士后倾斜。对标地区中,成都将“博新计划”与“天府青城计划”“天府峨眉计划”等人才专项以及“天府英才A卡”相关支持政策联动实施,明确全职博士后进站一年可申请副高职称,三年可申请正高职称;武汉市鼓励博士后申报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计划和湖北省博士后科技活动项目,并择优予以资助;南京市与紫金山英才计划联动实施,对企业博士后评优评先予以特殊支持,对博士后在站期间、出站后职称职级评审予以支持。综合来看,重庆市在支持博士后成长发展上,政策支持举措全面得当,且成为其他地区学习借鉴的典型。

五是在博士后创新成果转化上,建设博士后创新创业园,并完善博士后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对博士后创新创业园给予100万元资助,加速完善“苗圃—孵化加速器—特色产业园”的博士后全链条成果转化体系。加大博士后创新创业金融支持,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力度。对标地区中,成都市同样采取建设博士后创新创业园并完善博士后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方式支持创新成果转化;武汉市注重完善博士后研究成果权益归属和利益分配方式;南京市对博士后创新创业场地予以一定政策支持。重庆市政策支持举措全面得当,且成为其他地区学习借鉴的典型。

六是在提升博士后管理服务水平上,完善住房保障,提升服务水平并完善考核评估和先进典型宣传。提供人才公寓租金减免,租住 10年以上可奖励不低于 120平方米房屋产权,公积金买房贷款额度可放宽到限额的4倍,并且提供按揭贷款支持政策、免征契税等。在人才服务上,与新重庆人才服务卡联动实施。其他对标地区中,成都市将博士后纳入人才安居工程实施范围,允许博士后配偶和未成年子女随迁入户并与成都市高层次人才子女就学管理支持政策联动实施,同时加大博士后工作宣传力度。武汉市明确对博士后工作站实行定期评估和动态管理。南京市对博士后落户、子女入学提供支持,在安家保障上提供租赁补贴、人才公寓、购房资助等支持,考核管理上,奖励博站单位的考核评估机制。重庆市政策支持举措较为全面,且支持力度较大,成为其他地区学习借鉴的对象,但在博士后子女入学、租房补助上的支持举措可再予以进一步明确。

(三)综合对比分析

综合对比来看,《重庆市进一步加快博士后事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在各项支持举措上,支持方式多样、支持力度较大、政策优势更为明显,且部分支持举措也成为其他对标地区学习借鉴的典型,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政策效力,促进全市博士后青年人才发展。相对而言,《重庆市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的各项支持举措的支持力度和方式与对标地区相比则优势凸显不够,尤其在促进青年人才创新创业、青年人才成长支持、青年人才实习实践等方面的政策举措还可以做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另外,据“区县青年人才发展指数”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塔基”人才针对兑现度平均值为 3.6(满分 10 分),可见在政策执行上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全市大力建设青年人才队伍,实施青年人才荟萃行动,推出博士后倍增、博士直通车科研项目、百万大学生筑梦等专项,发布青年人才发展指数,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工作成效。

(一)青年人才资源总量显著提升

2022年第四季度,全市青年人才共增长0.8万人,同比下滑90.1%,在调整青年人才统计口径后,全市增量及增速有所放缓,各区县均实现净流入。同时,全市有8人获国家级奖项、人才计划支持,671人获市级奖项、人才计划支持。全市青年人才集聚步伐加快,包括博士后年招收人数年均增长147.4%,2021年新招收1017人,在渝高校本地就业率逐年上升,2021年达到67%。通过第三方中国联通大数据统计,重庆高校毕业生本地居留率达到了70%以上,在全国重点城市位居首位。在博士后招收和培养上,2022年全市新招收博士后 896人,同比增长 9%,其中,市外来渝 769 人,占 86%;国(境)外取得博士学位 59 人;双一流高校毕业博士 628 人,占70%;外籍博士后20人。出站217人,出站留渝191人,出站留渝率88%。

(二)青年人才发展环境逐步优化

《重庆市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8—2025年)》明确2022年8月—2024年8月期间,以 10件青年民生实事为抓手,在各区县全域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县域)建设试点工作,如沙坪坝区提出打造万千青年学子向往的“青春之城”,武隆区则加快打造文旅青创城及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另外,针对青年人才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筹集人才公寓4万套,定向配租住房6.02万套,建设青年人才驿站37个,应届大学生求职可以免费入住最长三个月。人才安居方面,从大学生到重庆找工作,到后面成长,提供青年人才驿站、人才定向配租住房、人才公寓和市场化的补助等全链条的支持体系,为青年人才发展提供不断优化和完善的环境支撑。

(三)青年人才发展平台不断完善

重庆市目前有市级以上的重点实验室平台182个,工程中心97个,技术创新中心25个,建有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6个,2020年整体新增研发机构46家。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引进成效明显,目前已经引进国内双一流高校 17所,国家级知名科研院所 8所,世界 500强的企业研究院 11所。2020年全市累计建成市级以上孵化器 99家,其中国家级 22家;专业型孵化器 25家;市级以上众创空间 307家,其中国家备案55家;环大学创新生态圈6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2510家,高新技术企业4222家,科技型企业 26371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 3004.9亿元,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 2409.9亿元。全市各类人才发展平台的不断完善,提升了全市集聚高端创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为青年人才引育提供了较好的载体和平台。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青年人才服务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区县青年人才发展指数”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全市青年人才服务满意度为8.5分(满分15),尚没有达到平均分。虽然在全市范围内推出的“渝快办”,在人才服务方面满意率达到了99.7%,但聚焦到青年人才上,其服务满意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目前全市针对青年人才服务供给和人才日益增长对优质服务的需求还不匹配,子女教育、住房等方面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尤其是在优质服务方面供需矛盾还比较突出,高水平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不足,对青年人才服务的国际化、一体化水平还有待提升。

(二)青年人才工作系统性有待进一步完善

对青年人才发展数据的实时跟踪和发展监测有利于对全市青年人才发展进行整体把控和管理,2021年出台《区县青年人才发展指数工作方案(试行)》,按季度联系监控全市青年人才发展情况,连续发布“区县青年人才发展指数”,为组织管理部门引领全市青年人才工作提供了较好的数据和政策支撑,但对青年人才考核评估、培养体系、青年人才工作数字化的改革等方面的完善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青年人才发展数据采集、考核评价等基础工作还不够高效,由政策不健全带来的青年人才工作条块分割、交叉重叠、资源内耗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市场和社会力量的内生动力还有待进一步激活。

(三)人才平台的能级有待进一步增强

当前全市的一流高校、大院强所、头部企业、大国重器仍比较少,应用基础研究平台、共性技术供给平台还比较缺乏,比如还没有国家实验室,尚没有建成大科学装置,科创板上市企业刚实现 0的突破,但也仅仅只有一家,只有两所高校纳入了世界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建设,中央在渝科研院所只有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只有10家。全市“985”高校仅1所、“211”高校2所,2022年全球软科排名前200名仅6所,针对青年人才发展的创新创业基地、重点产业发展领域科创平台建设布局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五、重庆打造青年人才荟萃地政策优化建议

(一)明确政策支持对象范围

明确政策支持对象范围能够更加精准地引进培养符合重庆发展所需的人才,也有助于畅通人才后续发展通道。根据对比评估重庆市现有青年人才政策支持对象范围以及对标地区青年人才支持对象类型划分,建议明确以下四支青年人才队伍。

一是创新性青年人才,在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等重点学科领域,每年计划重点扶持一定计划数量的创新性青年人才,打造重点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争取部分人选入选国家和重庆市的“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打造一流领军人才和战略科技人才预备队。

二是创业型青年人才,以在科技创新方面有突出表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具有较强成长性的青年创业者为重点开发对象,计划每年重点扶持一定计划数量的创业型青年人才,打造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预备队。

三是管理型青年人才,通过学习培训、实践锻炼、推荐输送等措施,每年重点培养一定计划数量的来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的管理型青年人才,打造中高级党政人才预备队。

四是技能型青年人才,聚焦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航空航天、生命健康、新材料、未来产业等重庆市制造业发展重点,每年重点培养一定计划数量的技能型青年人才,打造高级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预备队。

(二)多措并举重点发力

政策支持举措的方式和力度直接关乎政策的执行效力和政策影响力,高标准打造重庆青年人才荟萃地需要根据青年人才发展诉求及当前政策薄弱点,重点发力。通过重庆与对标地区政策对比评估,建议可在以下四个方面优化政策支持举措。

一是优化安家保障政策。目前政策对于青年人才的安家补助重点集中在高学历青年人才和获得高级职称职级的青年人才,与对标地区相比,覆盖面太窄且不易辐射到青年人才荟萃地的主要群体。建议根据青年人才荟萃的几支重点青年人才队伍,对入选相应队伍的青年人才提供安家补助。补助方式灵活设置,可综合规划货币补偿形式、人才公寓租住或购买优惠、租赁补贴、人才驿站入住激励、公积金租房额度放宽激励、首套房购买优惠政策、特别贡献奖励房屋产权激励等,针对青年阶段人才对住房安家的需求制定针对性支持举措。

二是促进青年人才创新创业。青年人才荟萃地的主要建设目标是促进全市创新创业创造活力迸发,因此制定灵活多元的创新创业支持举措必不可少。根据目前重庆市与对标地区政策在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支持上的评估结果来看,重庆市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政策的支持方式、支持力度与其他地区相比政策优势均不明显。从政策对比评估结果来看,建议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第一,加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区县开设“重庆市创新创业领袖”培训班,对入选创新型青年人才和创业型青年人才的予以重点培养和扶持。第二,增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激励力度。对创业型青年人才提供开业补贴、创业带动就业奖励、创业孵化成功奖励、创新创业优质项目奖励等激励举措。第三,拓宽青年人才创新创业融资渠道。对创新创业优质项目提供风险投资及配套支持,对已资助项目中发展前景好的可给予接力投资,并提供一定额度的贷款贴息支持。

三是畅通青年人才成长通道。青年时期是人才最渴求成长的关键时期,相比于对标地区,重庆市青年人才政策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成长支持举措,但其支持的人才范围主要是博士后群体,范围有限,对绝大部分青年人才而言,政策吸引力不足。鉴于此,建议重庆在青年人才荟萃地打造过程中,在青年人才成长政策制定上,支持对象按照人才类型,适当向创新型、创业型、管理型、技能型等青年人才倾斜,对符合条件的青年人才在各类项目申报、推优推先、职称评审、编制保障、职业晋升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

四是强化青年人才发展环境保障。当前区域的整体发展环境和氛围是青年人才选择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重庆要打造创新创业创造活力迸发的青年人才荟萃地,需要在全市营造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发展氛围和环境。结合与对标地区青年人才政策对比评估结果发现,重庆市在青年人才发展环境营造上还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重点发力。第一,建立健全青年人才发展平台,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创新创业平台对青年人才的吸纳和培养能力,每年评选一批优质青年人才发展平台予以支持和奖励,依托重庆创新创业特色小镇孵化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和基地。第二,完善青年人才服务,建立健全“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利用好青年人才服务“云平台”,为青年人才在渝发展提供各类优质服务。目前重庆市在青年人才服务上已具备较为全面优势的政策支持体系,未来建议更加精准定位青年人才服务需求和痛点,重点为青年人才子女入学提供政策倾斜和服务保障。

课题组负责人 :李 华

课题主研人员 :陈 秀 贾皓天 黄国辉 吴 婷

此课题为2022年度重庆市技术预见与制度创新专项人才工作课题研究项目,于2023年6月结题。研究报告内容仅代表课题组观点。 npjImnz2uCUOsz/KF2WJXVjkSWmLGD//L88AOxAVqnJAjhNTjuumXZ9Qzi5FmVY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