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CIM的发展演变历程

1.2.1 CIM在国外的发展

CIM的概念首先出现在学术界。2007年,Khemlani在Autodesk University 2007大会上首次提出“城市信息模型”(CIM)的概念,希望能够将日渐成熟的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领域。2009年,Isikdag和Zlatanova在 Towards Defi ning a Framework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Buildings in City GML Using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s 一书中提到各种BIM的集合构成城市级别的信息模型。

2013年,Stojanovski从建筑学、地理学、交通运输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对城市信息模型(CIM)进行了概念化描述,认为CIM是一个可以不断被更新定义、动态连接各对象的“块”系统,它由GIS发展演化而来,将自然地理变成关系地理,使城市中的各离散对象之间有了属性关联。

2014年,Xun Xu和Lieyun Ding提出将小型工程中应用广泛的BIM集成到大范围GIS(即IFC和CityGML)中构建CIM的方法框架,希望以集成BIM和GIS为发展趋势,以CIM新概念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带来巨大的效益。

近几年国际学术界对CIM的研究没有局限于对其概念的描述和定义,也有学者对CIM理论的具体实施与落实开展了研究。例如,AL Furjani等研究了CIM如何利用Open street map(OSM)数据提供的地理信息和空间数据集并应用于三维城市模型构建,以规避遥感数据集在城市区域数字化过程中的局限性;H. C. Melo等将CIM的概念应用于巴西城市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管理,利用Python开发工具和GIS软件建立地下污水处理管网系统立体化模型,该模型不仅可以对污水处理数据进行记录和实时反馈,而且可以智能化地纠正管网运行状态。

伴随着CIM概念的出现与发展,国外工业界也在同步推进CIM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如Autodesk公司通过开发智能建模工具InfraWorks构建了哥伦布市区模型;Bentley通过提供集成城市环境的地上和地下信息数据与模型,收集城市公用事业基础设施模型,提供了3D城市解决方案;德国的virtualcity SYSTEMS公司开发的产品Cityzenith可用于收集、管理、分发和使用3D城市和景观模型;瑞士的Smarter Better Cities公司聚焦于可视化城市模型,开发在线平台Cloud Cities,用于共享和展示智能3D城市模型。

在政府层面,欧美发达国家的CIM研究与应用主要是围绕BIM、智慧城市开展。如英国政府发布“数字建造英国”(Digital Built Britain)战略计划,将BIM与智慧城市相结合。该战略计划沿用英国BIM Task Group主席Mark Bew给出的“BIM成熟度”(BIM Levels of Maturity)的模型,由低到高划分为BIM Level 0—BIM Level 3四个层面。其中,BIM Level 3让城市的框架——基础设施与建筑彻底数字化,结合物联网,成为智慧城市的载体。BIM Level3成为英国建筑行业数字化以及参与智慧城市的根基。

在亚洲,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都将通过CIM技术打造智慧城市作为城市发展新路线,例如新加坡一直以来都将建立“智慧国家”的目标置于国家战略高度上,顶层设计推动并设立长期发展规划。“虚拟新加坡”实际上就是基于数字孪生理念,完全依照真实物理世界中的新加坡,建造一个可感知动态信息的三维城市模型和协作平台。

总体而言,CIM在国际上的发展正处于从概念向应用落地的研究探索阶段,尽管国际上对CIM尚无权威的定义,但将CIM概念与智慧城市相结合,将CIM应用于智慧城市已成为趋势。

1.2.2 CIM在国内的发展

CIM在国内起源于对BIM的概念延展,发展演变的时间不长,其内涵和外延一直处于探索期。基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规划设计实践,2010年吴志强院士首创世博园区智能模型(Campus intelligent model),并于2011年正式提出了“城市智能模型”(City intelligent model)的概念。他认为CIM中间的“I”是指“intelligent”(智能),CIM不仅包括对城市数据的收集、存储和处理,更应强调基于多维模型的数据应用,以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吴院士提出的CIM概念,把视野从单体建筑提升到建筑群、城市级,从微观建筑个体信息研究升级为宏观信息集成。

2016年后,随着智慧城市、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型关键技术的大量涌现和不断发展,国内相关学术界、行业专家也结合智慧城市、数字建筑、数字孪生城市等理念从多个角度给出对CIM概念的理解。大部分行业专家学者形成一个较为主流的观点,认为CIM是在BIM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结合当前的技术水平和城市发展现状,CIM从范围上被界定为“由宏观的地理信息空间数据(Geo-spatial data)、微观的建筑信息模型(BIM)以及物联网(IoT)组成的城市信息有机综合体”,意为“城市信息模型(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

在CIM概念和理论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落实CIM实践应用,推进BIM智能化报建审批和CIM平台落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8年选取了广州、南京、厦门、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5个试点城市,率先开展运用建筑信息模型(BIM)进行工程项目审查审批和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工作,结合工程建设审批、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治理等业务,推进审批程序和管理方式的变革,探索CIM应用的价值,以期从实践中收获CIM理论经验。

上述迹象标志着我国正式从CIM概念探索阶段跨入CIM试点建设阶段。通过总结各地的CIM试点经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20年9月印发《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技术导则》,正式明确了CIM、CIM基础平台及其他CIM相关术语的定义,将CIM基础平台定位成智慧城市的基础平台,对CIM基础平台的功能、数据、运维和性能作出详细的规定和要求。202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印发《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技术导则》(修订版)以及一系列和CIM 相关的数据和技术标准规范,由此结束了我国对CIM定义界定模糊的探讨期,CIM在国内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在CIM领域,目前国内已经形成理论探索、标准编制、技术研发、实际项目落地同步进行的局面。在项目实践上,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1月—2022年5月的50项CIM相关招标项目信息见表1.1。从项目覆盖区域来看,从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区县到新城新区甚至社区都有涉及,不仅北京、广州、深圳、苏州、杭州等基础较好的发达地区在开展CIM建设,随着CIM概念的不断拓展,中西部等信息化基础较薄弱的地区也都开始进行CIM建设探索。从项目应用类型来看,CIM项目也在持续增加,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表1.1 2021年1月—2022年5月部分地区CIM建设项目信息

续表

续表 TC64G8m/7TOhVT56Hr83dWkO8TPDxrEpUj8/SAiHDl/DmmDrfsqEecMEOkY9cwQ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