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管理

维护生态安全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美丽中国重要内容和迫切任务。树立底线思维,加强生态环境突发事件研判、预案准备、响应管理,有力有效科学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将损失、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不断提高维护我国生态安全的应急处置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生态安全体系是生态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民生福祉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基石,是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守住的基本底线。

1)加强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是维护生态安全与核安全的必然要求

生态安全与核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明确将生态安全、核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立健全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阐述了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指出要“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强调,我国水安全已全面亮起红灯,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续之危。水已经成为我国严重短缺的产品,成了制约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重安全问题。全党要大力增强水忧患意识、水危机意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解决好水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流域环境风险隐患突出,长江经济带内30%的环境风险企业位于饮用水源地周边5 km范围内,生产储运区交替分布。固体危废品跨区域违法倾倒呈多发态势,污染产业向中上游转移风险隐患加剧。长江沿岸长期积累的传统落后产能体量很大、风险很多,动能疲软沿袭传统发展模式和路径的惯性巨大。如果不能积极稳妥化解这些旧动能,变革创新传统发展模式和路径,不仅会挤压和阻滞新动能培育壮大,而且处理不好还会引发“黑天鹅”事件、“灰犀牛”事件。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出发,开展长江生态环境大普查,系统梳理和掌握各类生态隐患和环境风险,做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对母亲河做一次大体检。要针对查找到的各类生态隐患和环境风险,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研究提出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的整体预案和行动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强黄河治理保护,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积极支持流域省区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好流域人民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关心的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等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核安全,提出理性、协调、并进的中国核安全观,强调发展和安全并重,倡导打造全球核安全命运共同体,为新时期中国核安全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推进核能开发利用国际合作、实现全球持久核安全提供了中国方案。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构建包括生态安全、核安全在内的国家安全体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十四五”期间要统筹发展和安全,确保生态安全,加强核安全监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突发生态环境事件的发生会造成环境质量下降或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甚至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突发生态环境事件的多发频发,特别是重大事件往往造成广泛深远的影响,对生态安全构成威胁。加强生态环境应急管理,削减事件数量、控制事件影响,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紧迫性,是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维护生态安全的必然要求。

2)加强生态环境应急管理是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及时科学妥善应对突发生态环境事件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易发多发,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日益增多。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既是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长期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

当前我国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没有根本改变,突发生态环境事件总数多、影响大,亟须加强包括评估、预警、预案、队伍、物资装备等在内的全过程生态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既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3)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生态环境风险,着力提升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把生态环境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系统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着力提升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要始终保持高度警觉,防止各类生态风险积聚扩散,做好应对任何形式生态环境风险的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为落实相关要求,就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领域重大风险,系统、全面、科学地做好应对突发生态环境事件的各项应急准备,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解决问题的措施想得更周全一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

生态环境应急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应急工作,对处突能力要求高。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应针对生态环境应急全过程,实施精准治理,补齐短板,增强弱项,加强应急人员队伍和应急物资装备能力建设,全面、科学、有效提升突发生态环境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切实担负起维护生态安全的责任。

进入新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筹谋划,将加强生态安全体系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和国家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为生态安全体系建设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生态安全作为非传统安全范畴,其风险具有潜在性、突发性、传导性的特点,决定了生态安全体系建设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难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树立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统筹突发和累积、原生和次生、局部和整体、近期和远期生态环境风险,提高防范化解能力,推动生态环境应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PqKCURfW/sBHBg0e43oaHa1QEWWAhCabeMiaJx+MlDUsf660vbxP8uMdscG4Yc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