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生涯规划,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一、寻梦,是孩子的本能

每个孩子都有“梦”,做梦、寻梦是孩子的本能。从拥有“玩不尽的玩具、吃不够的糖果”的单纯小心愿,到渴望成为“科学家、大富翁”的雄心壮志,他们从小就有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可以说,人的梦想从儿童阶段就开始萌芽了。随着孩子知识的积累、实践的拓展、思想的深化,以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引领和守护,孩子的梦想从无到有、从低水平到高水平、从模糊飘忽到明确清晰,小心愿逐渐发展成大志向,孩子也在探索人生理想的过程中逐渐成长、成才。

每个人都会一天天长大,但并非每个人都能不断成长。长大,是从人的生理发育来说的。长大不需要特别的努力,只要有食物、水、空气,就足够一个婴儿自然长大。而成长,是从人的生命质量来说的,需要人们用心经营。一个人要获得情感的丰满、精神的丰盛、个人价值的丰盈、生命质量的丰厚,就必须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用理想来激励自己、锤炼自己,为实现理想而奋斗不息,激发个人的无限动力与潜能,以期在漫漫人生中实现自己的价值,绽放绚烂的生命之花。

二、有规划与没规划,是不一样的人生

麦可思公司曾对国内部分院校 2015 级、2016 级新生进行研究,数据显示:有12%的本科生和 15%的高职高专生有转专业意愿。而学生转专业的主要原因是原专业不符合自己的兴趣、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另外,我国 70%以上的大学生明显感到择业、就业困难。

造成选错专业、毕业即失业等窘境的主要原因是中小学生涯教育“欠了账”。在中小学阶段,父母、学校过分看重分数,没有重视孩子的生涯规划,没有留出足够时间让孩子去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制订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以至于孩子在高考填志愿时要么听父母的,要么人云亦云,要么干脆盲选,其结果往往是孩子一进大学就后悔,一毕业就失业,不仅浪费了宝贵青春,更会影响孩子今后的发展。缺乏生涯规划的孩子,人生路注定一波三折,走不少弯路。

现在,“空心病”在青少年身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所谓“空心病”,本质上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存在缺陷,觉得人生没有意义,觉得自己是为别人而活,经常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疲惫不堪。受“空心病”困扰的孩子,每天看似忙碌、充实,内心却空荡荡的。他们即使是学霸,多才多艺,是同龄人眼中的“天之骄子”,也依然逃不脱灵魂的拷问:“我为什么而读书?”“生活的意义在哪里?”患“空心病”的孩子,大多长期陷入枯燥的应试学习,没有和真实世界连接,他们觉得自己在按照父母或他人的安排生活,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未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就是他们对人生没有自主的长远规划的结果。

反观那些从小有着清晰、长远规划的人,他们大多活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高级翻译张京在中美高层的一次激烈交锋中,一口气完成了 20 多分钟的口译,震惊全网。张京的卓越,是她遵循自己从小立下的生涯目标,一步一步铸就的。张京从小就立志做外交官,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她苦练基本功,看英文电影、走遍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参加演讲比赛,练就了一口流利专业的英语以及从容冷静的气度,大学毕业前,她就被外交部提前锁定了名额。

有规划和没规划的人生,是大不一样的。威廉·戴蒙教授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优秀的、有创新潜力的学生,学习动机往往是由内在动机驱动的。他认为,内在动机是一种长期的、有意义的、对他人或世界有帮助的目标,它指向的是“你的一生想要去往哪里”“你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等人生思考。有内在动机的人拥有终身学习的真正动力。这个内在动机,显然就是生涯规划。

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孩子从更长远、更全面的角度去思考未来、立足现在;可以让孩子成为一个目光长远、格局高大的人,而不会轻易受到眼前利益的诱惑;可以让孩子找准自己的兴趣、优势与未来职业的结合点,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不再浑浑噩噩,左右摇摆,更不是为父母或他人而活,能够充满激情、意志坚定地迈向属于自己的未来。

三、新高考改革让生涯规划成为孩子成长的“标配”

2014 年 9 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拉开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序幕。新高考改革打破了“一考定终身”和“唯分数论”的传统评价模式,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并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浙江、上海、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等地实行“3+3”模式,即除了语文、数学、英语 3 门科目外,再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科目中选考 3 门。重庆、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等地实行的是“3+1+2”模式,“3”指的是高考统一科目语文、数学、外语,“1”指的是首选科目,即从物理、历史科目中任选 1 门,“2”指的再选科目,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任选 2 门。

无论是“3+3”模式还是“3+1+2”模式,都要求孩子尽早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优势等,找准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方向及与其相关的专业和大学,然后根据目标专业来选择选考科目,将职业、专业、大学、选考科目完整地连接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备战高考。从这个角度来说,生涯规划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的“标配”,是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新高考改革,顺利考取理想大学与专业的现实要求。

四、为孩子制订生涯规划,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

引导孩子探索人生方向,协助孩子制订生涯规划,是摆在父母面前的新课题。然而,很多父母并没有把帮助孩子制订生涯规划当作自己的责任。在教育这场全民竞争中,父母普遍把目光聚焦在孩子的成绩上。特别是近几年,“教育内卷”成为热门话题,不少家长在考高分、争名校上达成了“共识”。

“内卷”一词最初源于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的《农业内卷化》一书。“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发展到某一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在互联网时代,“内卷”有了新的含义,即存量竞争下的互相内耗,导致竞争中的个体付出增多,而实际收益未变。目前,“教育内卷”趋势加剧,虽然国家一再出台政策为孩子减负,但孩子的学习压力依然很大,父母的焦虑也伴随孩子的升学压力而不断升级。为了抢占优质教育资源,父母不得不要求孩子付出更多努力,从小开始上各种补习班、竞赛班。父母总是羡慕“别人家孩子”的优秀,恨不得在自家孩子后面追着、撵着,让他赶紧跟上,不要掉队。父母为孩子的成长如此费心费力,却不愿意停下来看一看,自己的孩子是否愿意参加这些学习活动,他是乐在其中、收获丰富,还是不情不愿、毫无精进?父母也很少去思考,自家孩子是否适合复制别人的成长模式,自家孩子到底适合走怎样的成长道路?

2021 年热播电视剧《小舍得》,反映的正是“教育内卷”形势下,家长和孩子的焦虑与迷茫。剧中,“教育内卷”的代表人物田雨岚一味地强迫孩子学奥数、考名校,不允许他养蜗牛、踢足球,觉得他不该把时间浪费在这些“没用的”东西上,对孩子的控制到了疯狂的地步。田雨岚的行为,固然有其急功近利、好面子的个人原因,也有当前教育内卷形势对孩子、家长造成的无形影响,更重要的是田雨岚对孩子的个性、兴趣和优势缺乏正确认识,或者说是视而不见,对孩子的未来缺乏科学、理性的规划。

田雨岚简单粗暴地把孩子的人生限定在一条名为“得高分、考名校”的独木桥上,仿佛通不过这座独木桥,孩子就会跌入深渊,前途尽失。这种人生规划是短视、功利,甚至盲目的。她对孩子真正的兴趣无动于衷,对孩子的意愿充耳不闻,也不考虑自己为孩子设计的成长路径是否真的适合他。这样的“一意孤行”只会让孩子的路越走越窄,走着走着,他就失去了快乐,丢掉了兴趣,也迷失了自我。他把自己藏进了内心的小世界,幻想出一个朋友“小龙”来陪伴自己,“小龙”活泼开朗,爱踢足球,自由自在,分明就是被他弄丢了的“自己”。

帮助孩子制订生涯规划义不容辞,也刻不容缓,是为人父母的责任。明确了孩子今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父母因为各种教育乱象而焦躁不安的内心就能得到很好的平复,也能有效避免盲目跟风,始终从孩子的生涯目标出发,从容不迫地为他创造各种有利的成长条件,有计划、有节奏地陪伴孩子成长,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耐心、平和而又充满希望地守护孩子成长,等待他成为最好的自己。

有这样一个生涯规划案例:谭谭 3 岁时,他的妈妈无意间通过北京师范大学为幼儿研发的一套儿童测评系统,发现谭谭在记忆力、精细动作、创新思维方面表现突出,社交能力略弱。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妈妈发现谭谭的发展和当年的测试结果基本吻合:谭谭喜欢军事、机械方面的知识,手部精细动作能力较强,对于拼插玩具、搭建乐高、制作机器人等需要精细化动作配合的项目得心应手。而谭谭的社交范围较窄,朋友间话题专业性偏好严重。

于是,根据孩子的特点,谭谭妈妈决定扬长补短:陪谭谭系统学习乐高搭建、机器人编程;陪谭谭参观科技博物馆、军事博物馆,观看军事纪录片、电影;陪谭谭参加游泳、篮球等运动项目,在竞技中学习团队协作,并提升运动能力。在妈妈的有意规划下,谭谭学习成绩优秀,兴趣广泛,成为老师、同学眼中的“小军迷”“小学霸”。

谭谭 7 岁时,谭谭妈妈接触到系统的生涯规划,谭谭的成长之路得到了更专业、完善的设计,谭谭也因对军事的兴趣产生了强大的学习内驱力。他参观了人工智能企业,了解到人工智能在全球竞争力以及国际话语权方面的重要性;他了解到英语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与世界交流的工具;通过对军事史的了解,他为自己定下了成为军事科学家的目标,并努力投入数学学习……

谭谭妈妈说:“父母有必要为孩子做好生涯规划。孩子的成长不可逆,不做计划的家庭教育就是低效的养育;做好计划,家长就能有节奏地陪伴孩子成长,做好一件事,再做下一件事。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成长便会自然发生,家长也能不累、不焦虑、不盲从。”

另外,父母要协助孩子制订生涯规划,但不是“代替”他做决定,更不能把父母自己未能实现的目标强加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的成长当作自己理想人生再来一次的机会。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个性、思想,有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不该成为父母弥补内心遗憾的工具,更不该为完成不属于自己的梦想白白浪费青春和时间。要知道,如果不是孩子发自内心想要实现的目标,即使孩子最后做到了,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的人也不会是他。为了大人自私的愿望,而白白蹉跎孩子宝贵的青春,于心何忍呢?

因此,在协助孩子制订生涯规划时,父母应始终坚持“不违其志”的原则,让孩子成为生涯规划的主导者、制订者,而父母在其中扮演的是引导者、协助者的角色。反之,如果父母占据了孩子生涯规划的主导权,那制订出来的就是代表父母意愿的生涯规划,可能与孩子的个性、意愿南辕北辙。对于孩子而言,这样的生涯规划可能就成为困住他的枷锁,而不是让他自由飞翔的天空。

五、生涯规划,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在一些发达国家,生涯规划是从小开始的。特别是美国、德国等职业系统非常规范和发达的国家,生涯规划指导更是贯穿小学、中学和大学。

如果孩子从小能在父母的引导和支持下,积极探索自我,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多接触社会,了解外面的世界,逐渐明确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并在心中种下梦想的种子,一旦梦想扎根,就会激发孩子源源不断的成长动力,建立因学习而获益的意识,这对提高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是大有益处的。可以说,生涯规划宜早不宜晚。

因此,父母有必要掌握基本的生涯规划知识,协助孩子从小进行生涯规划探索,这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有的孩子心态比较“佛系”,觉得自己以后做个“家庭主妇”就挺好;有的孩子对未来充满雄心壮志,想做科学家改变世界。无论是怎样的人生目标,只要适合孩子、符合孩子意愿,且不违背社会公约和国家法律的,都值得孩子为之奋斗,值得父母从旁守护。

当然,志当存高远。父母在“不违其志”的前提下,有责任尽力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让他有机会实现更丰富的人生价值,得到更好的发展。父母要有意识地拓宽孩子的视野,涵养孩子的思想格局,例如,让孩子广泛阅读经典书籍;经常和孩子交流阅读心得,或者就社会民生、时事进行讨论;带孩子去运动、旅游,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关注社会,懂得感恩和付出、宽容和体谅,懂得承担责任和无私奉献,积极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拥抱真正幸福的人生。 Ob19q56A7vrVul4vz9gQe89o9fiXA9StsOq7teryo8e+3hNT4guoQo+Wcgw83oJ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