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孩子擅长什么,发掘孩子的闪光点

一、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提到“天才”二字,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天赋异禀、聪明绝顶、与众不同等形容词,是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父母内心或多或少都期盼过自己的孩子就是那超凡脱俗、惊才绝艳的“天才”,但行动上却把孩子当作“庸才”来培养。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潜能浑然不觉或者视若无睹,觉得“天才”是某些拥有独特天赋的特殊人才,自己的孩子没有能力和资格去“不走寻常路”。他们从内心已经放弃了自己的孩子也能创造“奇迹”的想法,认为只有复制“学霸”的成长路径最稳妥,多刷题、考高分最靠谱。父母习惯于要求孩子去适应应试教育提出的标准,而不是让教育去满足孩子的需要。他们把成绩作为衡量孩子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对孩子的学习一味地催促、加码,要求孩子反复进行低水平的作业和习题训练,导致孩子长期处于智慧沉眠、潜能压抑的状态。

而当代教育学家提出,“天赋”不是天才特有的能力,人人皆有天赋,而且天赋是每个人独具的能力。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麦克里兰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模型——冰山模型,将每个人的能力划分为表面的“水面以上部分”和深藏的“水面以下部分”。该理论认为:人们展示出的能力就像水面显露出来的一角,只占全部能力的 30%,还有 70%的能力就像冰山隐藏于水中的部分,等待人们去挖掘,而这些潜藏的能力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当下,人工智能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面对这个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时代,有潜质、有特长的创新型人才备受社会青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第十一章第三十二条明确提出:“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2020 年,教育部启动“强基计划”,旨在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面对这样的人才培养趋势,父母承担着开发孩子的优势潜能,助力孩子个性化发展的重任。

二、多元智能理论
(一)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几十年来,该理论成为风行全球的国际教育理念,被认为是“对素质教育的最好诠释”。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而非单一的,人类至少有 8 种不同的智能(如下图所示)。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优势智能组合,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而现代社会是需要各种人才的时代,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促进每个人的个性特质与优势智能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

多元智能解释圆形图

另外,不同的优势智能有着与之相匹配的职业领域,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智能组合选择适宜的职业发展方向(如下表所示),并且用心发展自己的优势智能,从而更好地适应职场,取得职业与事业的成功。

多元智能与职业关系表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理念

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的智力观、人才观、教育观等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一,该理论倡导多因素组合的智力观以及平等的学生观,提出每个人都拥有这八种智能,只是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表现形式不一样,致使每个人的智力和潜能存在差异。它否认了“差生”的存在,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独特的。父母不必担心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孩子聪明,应该尽力帮助孩子挖掘其独特的智能组合,相信孩子将在适合他的某个领域获得成功,并学会从多个角度认识、评价、接纳和欣赏孩子。

第二,该理论强调智力的本质更多表现为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创造社会所需产品的能力。该理论重塑了传统的以语言能力和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智力理论,提倡多样的、全面的人才观,要求父母不但要重视孩子的语文、数学等学科成绩,还应关注孩子的实践创新、文化艺术、空间想象等方面的能力,改变“唯分数论”的单一评价标准,尽可能丰富孩子的社会实践经验,提高孩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该理论提倡个性化的因材施教的教育观,认为每个孩子都同时拥有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孩子在发展其优势领域的同时,可以将优势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中,促使其弱势领域也得到发展,即所谓的“扬长补短”。关键是扬长,兼顾补短,这就需要针对孩子的优势和弱势进行个性化教育。

家庭教育在对孩子进行个性化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父母对孩子完全可以做到“多对一”“一对一”培养。父母应正确认识和充分肯定孩子的优势智能,因材施教,促使孩子的优势智能得到有效开发,并引导孩子将其从事优势领域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特点和意志力迁移到弱势智能中,有效弥补弱势智能的不足。

三、兴趣爱好与优势潜能的关系

在开发孩子的优势潜能时,父母通常会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入手。这说明兴趣与优势具有紧密关系,但有必要澄清一个问题:喜欢做的事未必就是擅长做的事。

兴趣爱好是孩子喜欢做的事,优势潜能是孩子擅长做的事,两者是有区别的。这两者的区别可能让孩子在对待某件事时出现以下四种情况:

一是有兴趣,但没有优势。

孩子喜欢做某件事情,但表现并不突出。例如孩子喜欢运动,但什么运动都做得马马虎虎,水平一般,他享受运动流汗的感觉,却不愿意花太多时间来练习专业运动技能。

这种情况下,建议父母不要对孩子的运动能力抱太高的期望,鼓励他积极参加相关活动即可。

二是有优势,但没有兴趣。

孩子做某件事上手很快,处理起来比较轻松,有明显优势,但是不怎么感兴趣。例如孩子对数字敏感,总能很快地解决数学问题,但对学习数学兴趣不大。

这种情况下,建议父母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多接触数学,从欣赏数学之美、举一反三巧解数学题等多方面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与能力,创造机会让孩子在数学竞赛或活动中取得好成绩,增强孩子的成就动机,继而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形成“学得越好、越爱学,越爱学、学得越好”的良性循环。当然,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孩子依然对数学没兴趣,父母就不要勉强了,毕竟没有激情的付出是很难长久的。

三是有兴趣,也有优势。

这是孩子真正的天赋所在。例如孩子喜欢给别人讲故事,喜欢在人群中表现自己,老师教授语言表达技巧时,他能迅速掌握并灵活运用,在公众面前发言毫不怯场,且声音洪亮,有理有据。由此可以看出这个孩子在语言表达方面既有兴趣,也有潜能。

漫画家蔡志忠先生认为:“人生就是要寻找自己最拿手的又最喜欢的事去做,最拿手才能最喜欢,最喜欢才能最拿手。不仅如此,还要把它做到极致。”父母一定要着重开发孩子的这类天赋,并进行重点培养。

四是没有兴趣,没有优势。

孩子对某项事情既没有兴趣也没有优势。这种情况下,父母就不要勉强孩子去做他不喜欢也不擅长的事了,不如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到孩子有兴趣也有优势的事情上。

四、父母助力孩子开发潜能

根据“天赋递减法则”,生下来具有 100 分可能性的孩子,如果一出生就接受恰当的教育,将来就可能具有 100 分的潜能。如果放弃教育,到 5 岁就会减少到 80 分,到 10 岁就会减少到 60 分,到 15 岁就会减少到 40 分。可见,孩子的潜能开发越早越好。父母应通过持续关注、科学规划、正面引导等方式,积极开发孩子身上最闪亮的天赋潜能。

1.持续关注,尽早发现孩子的优势潜能

父母应在日常生活中持续关注孩子的兴趣和潜能,密切留意孩子对什么事情感兴趣,做什么事情比较得心应手。父母也可以带孩子参加科学测评,如多元智能测评、艺术潜能测评等,接受专业人士的指导,不断筛除孩子“有兴趣无优势”“有优势无兴趣”“无兴趣无优势”的事情,最终发现孩子“有兴趣有优势”的事情。

在一次夏令营活动中,一位老师发现有个孩子喜欢拍照,而他的父母对此却不以为意。因为父母觉得自己没有什么艺术天赋,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孩子也不是“搞艺术”的料。老师采取的办法不是测试这个孩子的艺术天赋,而是直接给他一台相机,让他自己拍摄。这个孩子特别开心,天天相机不离手,还经常把自己拍的照片给老师看,请老师给他一些指点。后来,老师帮他把照片全都洗出来,开了一个小型摄影展,看到这些照片的人都对这个孩子的拍照技术赞不绝口。孩子的父母这才意识到,自己差点耽误了一位“小摄影师”的未来。

另外,父母可以采用智力展示的方式发掘孩子的优势潜能,尽量为孩子提供一些能够启发不同智慧的材料,如绘画工具、曲谱、自然标本等,并为孩子营造轻松、愉快、无压力的环境,让孩子能自由自在、全身心地进行自我探索与实践。

例如,想要测试孩子的音乐智能,父母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空间,让孩子尝试学习一首新歌曲,观察孩子的具体表现,如孩子学唱新歌的方式是什么、他花了多长时间学会了新歌、他对这首歌有怎样的理解、他如何演绎和呈现这首歌曲等,由此可以有效判断孩子对音乐、旋律、节拍等方面的敏感性和创造性。

2.协助孩子制订潜能开发目标

当父母和孩子就其优势潜能达成共识后,父母应协助孩子制订明确的潜能开发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具体计划和措施,包括选择特长培训班和老师、确定每周训练频次和时长、选择特长训练方法等,通过长期的系统训练,让孩子踏踏实实、稳扎稳打地练好基本功,将优势潜能发展到极致。

同时,建议父母引导孩子将个人兴趣、优势与未来职业方向结合起来,以职业目标为导向,加强训练孩子未来职业发展必备的特长技能。这样能使孩子清晰地意识到,现在的努力是为了今后从事自己喜欢的、擅长的工作,现在的能力储备越到位,今后自己在职业领域越容易取得成功,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达到更优的优势潜能发展成效。

3.对孩子的潜能开发给予全力支持与陪伴

正所谓“十年磨一剑”,潜能开发是一个漫长的能力淬炼过程,需要孩子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反复练习与实践,直至有一天成为某个领域的翘楚。在这个艰难的磨炼与蜕变过程中,不仅要求孩子自身具备顽强的意志力,也需要父母对孩子的全力支持和倾心陪伴,成为孩子的强大后盾和精神支柱。

一位定居美国的华人母亲曾介绍她的女儿学习单簧管的故事。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女儿按照学校要求选择一门乐器学习,她选择了单簧管,因为她喜欢的一部小说的主人公会吹单簧管。起初,母亲觉得女儿只是一时兴起,没有太在意。一年后,女儿居然考入了马里兰少年古典管弦乐队。母亲开始意识到,女儿也许在单簧管演奏上有天赋。

母亲开始全力支持女儿的学习。首先,母亲为女儿精挑细选了一支好的单簧管,确保乐器硬件上有质量保障。另外,无论工作有多忙,母亲坚持抽出时间陪女儿练习单簧管,她还专门学习了相关的乐器和声乐知识,以便更好地与女儿交流吹奏单簧管时出现的问题。当女儿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情绪烦躁时,母亲总是鼓励她:“你非常有天赋,如果再认真些,会取得更好的成绩。”还耐心劝慰女儿,即使有天赋也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在母亲的陪伴和鼓励下,女儿更加认真高效地练习单簧管,在单簧管演奏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她当过全州学生乐队的首席黑管手,高中连续三年考入全美荣誉管乐团。

4.为孩子创造实践机会和成功体验

通常情况下,人们都喜欢反复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以强化成就感带来的愉悦心情和自信心。这就是自我效能感,成功的经历能够提升个人的自我效能感。一个人的成功体验越多,自我效能感越强,内在成长动机也就越强烈。

如果孩子想要把自己的优势潜能发展到较高水平,除了接受专业指导和自己埋头苦练外,还需要得到大量的实践机会和成功体验,促使孩子在实践中发现存在的问题,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并且让孩子在一次次成功体验中不断积累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心,激发其持续努力、再创佳绩的强烈斗志。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父母可以带孩子参加各种能够发挥其优势潜能的活动与竞赛,特别是有一定专业水平和含金量的市级、省级、国家级,乃至国际性活动与竞赛。这是锻炼孩子能力与胆量的好机会,能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荣誉和肯定,也能让孩子有机会与其他志趣相投的伙伴同台竞技、相互切磋、共同进步。

需要强调的是,父母在为孩子挑选实践活动时,不能只看活动的规模、等级、名气等信息,更重要的是准确评估孩子的现有能力水平,以此为依据为孩子选择难度适中、孩子努力一把就有机会成功的活动,以达到帮助孩子磨炼技能、增强自信,激发孩子追求卓越的目的。 Q195gvY2MV/rO6BUMbQcWzVfB89MmTUNP0bsk923/9F4zogGOAibeliEIeUsDmd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